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6835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雨水立管,在所述雨水立管内设置有分离挡板,所述分离挡板沿雨水流动方向布置且将其对应段局部增大的雨水立管分隔为弃流腔和溢流腔,进入雨水立管内的雨水优先进入弃流腔,所述弃流腔的末端流道逐渐收缩形成弃流道,所述弃流腔末端的弃流道与雨水立管相连,所述弃流腔与清水进水管相连,所述弃流腔内的雨水积满后溢流至溢流腔内,所述溢流腔的末端与雨水立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针对建筑屋面的雨水弃流回用,通过自身构造集合了无动力弃流、溢流、粗过滤于一体的结构设计,整个主体构造简单,不需要电气设备,也没有复杂的机械构造,现场安装方便快捷,后期运行维护也极为简便,且落地性强,有较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有较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有较好的市场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弃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雨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雨水弃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雨水是一种常见和易得水资源,但通常都是直接排放,又或者回用技术太过复杂,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后期回用设备弃用。如何对雨水以更为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控制和回用是制约雨水利用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自身构造集合了无动力弃流、溢流于一体且维护方便安装快捷的雨水弃流装置。
[0004]本技术的技术思路是:基于建筑屋面的雨水混合了大气尘埃和屋面的污染物,较地面初期雨水污染较轻,是一个较理想的雨水回用来源。如果按一般屋面面层做法,其初雨污染成分主要为固体泥沙悬浮物,其在进入雨水回用系统之前弃流降雨前一定时间内降雨厚度的初期雨水即可;一般弃流装置多采用小管弃流或容积弃流法,弃流启动方式多采用电动或机械组件,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且易造成机械组件因泥沙或杂质堵塞而失灵。
[0005]本技术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雨水立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雨水立管内设置有分离挡板,所述分离挡板沿雨水流动方向布置且将其对应段局部增大的雨水立管分隔为弃流腔和溢流腔,进入雨水立管内的雨水优先进入弃流腔,所述弃流腔的末端流道逐渐收缩形成弃流道,所述弃流腔末端的弃流道与雨水立管相连,所述弃流腔与清水进水管相连,所述弃流腔内的雨水积满后溢流至溢流腔内,所述溢流腔的末端与雨水立管相连。
[0006]本技术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靠近雨水进口端的雨水立管通过弯折管道与弃流腔连通,进入雨水立管内的雨水通过转折流道进入弃流腔内。
[0007]本技术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在所述弃流腔末端的弃流道处设置有调节检修口,所述调节检修口延伸至弃流腔内的深度可调。
[0008]本技术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在所述清水进水管与弃流腔连通的进口处设置有过滤筛网。
[0009]本技术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所述溢流腔内空间的雨水流量与雨水立管的雨水流量保持一致。
[0010]本技术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所述清水进水管与后续雨水回用系统相连。
[0011]本技术主要针对建筑屋面的雨水弃流回用,通过自身构造集合了无动力弃流、溢流、粗过滤于一体的结构设计,整个主体构造简单,不需要电气设备,也没有复杂的机械构造,现场安装方便快捷,后期运行维护也极为简便,且落地性强,有较好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标记:1为雨水立管,2为分离挡板,3为弃流腔,4为溢流腔,5为弃流道,6为清水进水管,7为弯折管道,8为调节检修口,9为过滤筛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1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1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中的附图用以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0]如图1所示,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雨水立管1,在所述雨水立管1内设置有分离挡板2,所述分离挡板2沿雨水流动方向布置且将其对应段局部增大的雨水立管1分隔为弃流腔3和溢流腔4,进入雨水立管1内的雨水优先进入弃流腔3,在本实施例中,靠近雨水进口端的雨水立管1通过弯折管道7与弃流腔3连通,进入雨水立管1内的雨水通过转折流道进入弃流腔3内,所述弃流腔3的末端流道逐渐收缩形成弃流道5,在所述弃流腔3末端的弃流道5处设置有调节检修口8,所述调节检修口8延伸至弃流腔3内的深度可调,通过调节检修口可以对弃流腔进行检修和清通,而且还能通过控制调节检修口伸入弃流腔内的深度,以调节弃流道的流量大小,所述弃流腔3末端的弃流道5与雨水立管1相连,所述弃流腔3与清水进
水管6相连,在所述清水进水管6与弃流腔3连通的进口处设置有过滤筛网9,所述清水进水管6与后续雨水回用系统相连,所述弃流腔3内的雨水积满后溢流至溢流腔4内,所述溢流腔4的末端与雨水立管1相连,所述溢流腔4内空间的雨水流量与雨水立管1的雨水流量保持一致。
[0021]在初期降雨时屋面雨水通过转折流道进入主体的弃流腔,通过小流道的弃流道排除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雨水。随着降雨历时增加,弃流道已达到排水极限,弃流腔内水位上升,优先通过清水进水管进入后续雨水回用系统,待后续回用系统收集满后,弃流腔内水位继续上升,雨水进入溢流腔,排出多余雨水。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雨水立管(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雨水立管(1)内设置有分离挡板(2),所述分离挡板(2)沿雨水流动方向布置且将其对应段局部增大的雨水立管(1)分隔为弃流腔(3)和溢流腔(4),进入雨水立管(1)内的雨水优先进入弃流腔(3),所述弃流腔(3)的末端流道逐渐收缩形成弃流道(5),所述弃流腔(3)末端的弃流道(5)与雨水立管(1)相连,所述弃流腔(3)与清水进水管(6)相连,所述弃流腔(3)内的雨水积满后溢流至溢流腔(4)内,所述溢流腔(4)的末端与雨水立管(1)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雨水进口端的雨水立管(1)通过弯折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春李波石永涛刘光胜黄文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