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舷装置及船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6251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船舶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护舷装置及船舶。护舷装置包括内层护舷、外层护舷和多根第一链条;内层护舷用于贴在船体的首部的托架上,且内层护舷与船体相连;外层护舷包在内层护舷的外侧,且外层护舷与内层护舷抵接。外层护舷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排布的外护舷件,每个外护舷件对应至少一根第一链条;第一链条沿对应的外护舷件的周向绑在外护舷件的外侧,第一链条的两端均与船体可拆卸连接,且第一链条能够限制对应的外护舷件的轴向移动。船舶包括上述护舷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护舷装置及船舶,更换护舷的成本低,且更换过程省时省力。更换过程省时省力。更换过程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护舷装置及船舶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护舷装置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船舶的首部设有橡胶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护舷,在船舶进行顶推作业时,护舷可起到缓冲和吸收撞击能量的作用,从而,可减小两船因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损坏。
[0003]现有的护舷一般分为W型、D型和O型三种,其中,W型护舷放置于固定在船体上的两个压板之间的槽内,并利用双头螺柱和螺母将W型护舷固定在两个压板之间,从而,对W型护舷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加工成本较高且更换困难,一旦护舷发生损坏需要更换,不但会产生较高的更换费用,而且费时费力;D型护舷和O型护舷,均贴在船体首部的托架上,利用一根链条贯穿护舷轴向中心,并利用数根链条径向绑扎在护舷外,将各个链条的两端均通过卸扣与焊接于船体的眼板相连,一旦护舷发生损坏,需要将所有的链条和卸扣拆下,并将整根护舷全部更换,费时费力,且更换成本较高。
[0004]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船舶上的护舷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舷装置及船舶,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船舶上的护舷存在的更换成本高,且更换过程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的护舷装置,包括内层护舷、外层护舷和多根第一链条。
[0007]所述内层护舷用于贴在船体的首部的托架上,且所述内层护舷与所述船体相连;所述外层护舷包在所述内层护舷的外侧,且所述外层护舷与所述内层护舷抵接。
[0008]所述外层护舷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排布的外护舷件,每个所述外护舷件对应至少一根所述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条沿对应的所述外护舷件的周向绑在所述外护舷件的外侧,所述第一链条的两端均与所述船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链条能够限制对应的所述外护舷件的轴向移动。
[0009]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每个所述外护舷件对应两根或多根所述第一链条,且所述第一链条沿所述外层护舷的轴向间隔排布。
[0010]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每个所述外护舷件对应两根所述第一链条,且两根所述第一链条分别绑在所述外护舷件的靠近两端的部位。
[0011]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外护舷件的外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一链条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链条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
[0012]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面为圆滑曲面。
[0013]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多个所述外护舷件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0014]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链条的两端均通过第一卸扣与所述船体连接。
[0015]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外护舷件呈C形,所述内层护舷的横截面形状为O形或D形,所述外护舷件的C形内凹侧曲面与所述内层护舷的外侧曲面贴合。
[0016]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护舷装置还包括第二链条和多根第三链条,所述第二链条沿轴向贯穿所述内层护舷,多根所述第三链条沿周向绑在所述内层护舷的外侧,所述第二链条的两端和所述第三链条的两端均与所述船体可拆卸连接,且多根所述第三链条沿轴线间隔排布。
[0017]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船舶,其包括上述护舷装置。
[0018]本技术提供的护舷装置及船舶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提供的护舷装置,主要由内层护舷和外层护舷组成,其中,内层护舷用来贴在船体的首部的托架上,且内层护舷还与船体相连;外层护舷包在内层护舷的外侧,且外层护舷与内层护舷抵接,两船撞击时,外层护舷会先吸收撞击能量,剩余的能量由内层护舷吸收,一方面,可以优化缓冲效果;另一方面,外层护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内层护舷,缓解内层护舷因两船撞击而产生的损伤,如此,便可减少内层护舷的更换频率,以更换外层护舷为主。
[0020]在外层护舷的具体结构中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排布的外护舷件,每个外护舷件对应至少一根第一链条,每根第一链条均沿对应的外护舷件的周向绑在外护舷件的外侧,第一链条的两端均与船体可拆卸连接,从而,在内护舷件与第一链条的共同作用下,外层护舷不易发生径向移动,也不易发生偏转;在此基础上,第一链条还能限制对应的外护舷件的轴向移动,如此,在使用过程中,外层护舷不易偏离原本的位置,稳定性较好。
[0021]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护舷装置,当外层护舷损坏需要更换时,只需将被损坏的外护舷件对应的链条拆下,就能将被损坏的外护舷件取下,无需更换未被损坏的外护舷件,省时省力,且更换成本较低。此外,相邻的外护舷件之间均存在间隙,故外护舷件与内层护舷的配合精度无需太高,一方面,外护舷件的尺寸精度无需太高,可降低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在安装新的护舷件时,难度较低。
[0022]本技术提供的船舶,包括上述护舷装置。
[0023]因此,本技术提供的船舶,具有上述护舷装置的所有优点,护舷的更换成本低,且更换过程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的部分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7]图3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护舷装置中的外护舷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标:
[0031]100-内层护舷;110-第二限位槽;
[0032]200-外层护舷;210-外护舷件;211-第一限位槽;
[0033]300-第一链条;
[0034]400-第二链条;
[0035]500-第三链条;
[0036]600-船体;
[0037]700-第一卸扣;
[0038]800-第二卸扣;
[0039]900-第三卸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护舷(100)、外层护舷(200)和多根第一链条(300);所述内层护舷(100)用于贴在船体(600)的首部的托架上,且所述内层护舷(100)与所述船体(600)相连;所述外层护舷(200)包在所述内层护舷(100)的外侧,且所述外层护舷(200)与所述内层护舷(100)抵接;所述外层护舷(200)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排布的外护舷件(210),每个所述外护舷件(210)对应至少一根所述第一链条(300);所述第一链条(300)沿对应的所述外护舷件(210)的周向绑在所述外护舷件(210)的外侧,所述第一链条(300)的两端均与所述船体(600)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链条(300)能够限制对应的所述外护舷件(210)的轴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舷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护舷件(210)对应两根或多根所述第一链条(300),且所述第一链条(300)沿所述外层护舷(200)的轴向间隔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舷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护舷件(210)对应两根所述第一链条(300),且两根所述第一链条(300)分别绑在所述外护舷件(210)的靠近两端的部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舷件(210)的外侧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斌田彧丁标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四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