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228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包括鼻护套、可移动防护套、“Y”型调节器、三通接头、双管吸氧管和下吸氧管,鼻护套、可移动防护套和“Y”型调节器均设置在双管吸氧管上,鼻护套两端设有鼻翼托垫,可移动防护套内置内套,两端设有托垫,下吸氧管通过三通接头与双管吸氧管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鼻翼托垫,减少鼻吸头对患者鼻部的压迫,可移动防护套可灵活调节,操作方便,患者可根据情况调节可移动防护套位置,对患者皮肤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压伤或擦伤,鼻翼托垫和可移动防护套选用软质材料,保证了舒适性,提高患者体验感。高患者体验感。高患者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疗领域,吸氧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吸氧提高肺泡内氧分压,改善缺氧症状,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是治疗或辅助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双鼻吸氧管的佩戴方式为:将鼻吸头塞入鼻孔,后面的管子夹到耳朵上,下巴处收紧,此情况下,鼻部、耳部、面部、下巴处与鼻吸氧管紧密接触,随着氧气在管内快速流动,产生摩擦,对需要长期吸氧的病人来说,极易产生擦伤和压伤,给病人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鼻吸氧管易压伤、擦伤患者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包括鼻护套1、可移动防护套2、“Y”型调节器3、三通接头4、双管吸氧管5和下吸氧管6,所述鼻护套1、可移动防护套2和所述“Y”型调节器3均设置在所述双管吸氧管5上,所述下吸氧管6通过所述三通接头4与所述双管吸氧管5连接。
[0005]所述双管吸氧管5上设有鼻吸头51,所述鼻吸头51与所述双管吸氧管5为一体式连接并相通。
[0006]所述鼻护套1套在所述鼻吸头51上,所述鼻护套1设有鼻翼托垫11,所述鼻翼托垫11选用软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胶。
[0007]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包括外护套21、内套24和托垫22,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选用软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海绵,所述内套24设置在所述外护套21内,紧贴所述外护套21内壁,所述托垫22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两端,与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为一体式连接。
[0008]所述外护套21呈两端粗中间细的管状,表面设有透气孔23。
[0009]所述内套24呈管状,其内壁设有防滑裙边241,所述内套24内直径大于所述双管吸氧管5外直径。
[0010]所述“Y”型调节器3呈“Y”型管状,其内直径大于所述双管吸氧管5外直径。
[0011]所述三通接头4上端连接所述双管吸氧管5,下端连接所述下吸氧管6。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3]本技术采用鼻翼托垫,减少鼻吸头对患者鼻部的压迫,可移动防护套的结构可灵活调节,操作方便,患者可根据情况调节可移动防护套位置,对患者皮肤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压伤或擦伤,鼻翼托垫和可移动防护套选用软质材料,保证了舒适性,提高患者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可移动防护套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可移动防护套剖面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鼻护套示意图.
[0019]图中:1、鼻护套;11、鼻翼托垫;2、可移动防护套;21、外护套;22、托垫;23、透气孔;24、内套;241、防滑裙边;3、“Y”型调节器;4、三通接头;5、双管吸氧管;51、鼻吸头;6、下吸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阐明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实施过程及性能展示,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0021]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0022]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0023]如图1

图5所示,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包括鼻护套1、可移动防护套2、“Y”型调节器3、三通接头4、双管吸氧管5和下吸氧管6,所述鼻护套1、可移动防护套2和所述“Y”型调节器3均设置在所述双管吸氧管5上,所述下吸氧管6通过所述三通接头4与所述双管吸氧管5连接。
[0024]所述双管吸氧管5上设有鼻吸头51,所述鼻吸头51与所述双管吸氧管5为一体式连接并相通,患者通过鼻吸头51进行鼻腔吸氧。
[0025]所述鼻护套1套在所述鼻吸头51上,所述鼻护套1设有鼻翼托垫11,所述鼻翼护垫11选用软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胶,其作用是固定所述鼻吸头51,减少所述鼻吸头51对患者鼻部的压迫。
[0026]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包括外护套21、内套24和托垫22,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选用软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海绵,其作用是防止面部或耳部被鼻吸氧管擦伤;所述内套24设置在所述外护套21内,紧贴所述外护套21内壁,所述托垫22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两端,与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为一体式连接,起保护作用。
[0027]所述外护套21呈两端粗中间细的管状,表面设有透气孔23,所述透气孔23可防止所述外护套与面部形成密闭空间,使面部细菌增生,从而形成压疮。
[0028]所述内套24呈管状,其内壁设有防滑裙边241,起防滑作用,所述内套24内直径大于所述双管吸氧管5外直径,便于患者自己调节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所在的位置。
[0029]所述“Y”型调节器3呈“Y”型管状,其内直径大于所述双管吸氧管5外直径,方便在
双管吸氧管5上进行调节。
[0030]所述三通接头4上端连接所述双管吸氧管5,下端连接所述下吸氧管6,为患者输送氧气。
[003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鼻护套(1)、可移动防护套(2)、“Y”型调节器(3)、三通接头(4)、双管吸氧管(5)和下吸氧管(6),所述鼻护套(1)、可移动防护套(2)和所述“Y”型调节器(3)均设置在所述双管吸氧管(5)上,所述下吸氧管(6)通过所述三通接头(4)与所述双管吸氧管(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管吸氧管(5)上设有鼻吸头(51),所述鼻吸头(51)与所述双管吸氧管(5)为一体式连接并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1

2所述的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鼻护套(1)套在所述鼻吸头(51)上,所述鼻护套(1)设有鼻翼托垫(11),所述鼻翼托垫(11)选用软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压疮双鼻吸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防护套(2)包括外护套(21)、内套(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捷冒若愚孙青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