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种植载体,由种植载体前端、种植载体尾端和智能控制系统组成,种植载体前端包括插杆、插杆内管、刺破头、一号出料孔、二号出料口、三号出料口、气管、气囊平台和气囊组成,所述气囊设置在气囊平台上,气管通过气囊和插杆内管连接,气囊平台下端设置插杆,插杆内管设置在插杆内部,插杆下端连接刺破头;种植载体尾端包括推动机构、推手、推杆和活动杆,推动机构分为弹簧推动和气缸推动两种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两种状态进行刺破头刺破,采用插杆内管和气囊配合不会造成工作时种子种植的堵塞;此外利用压力传感器避免插杆尖端碰撞,对插杆工作时的震动起到缓冲作用,保护插杆。护插杆。护插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种植载体
[0001]本技术涉及涉及种植
,尤其涉及一种种植载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农业生产者在种植操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往往影响种植效果。在劳作的过程中,为了给种植操作提供条件,通常采用农药进行除草,但是会导致较大的环境污染。为了避免农药产生的环境影响及不影响种植物的生产,目前通常在草出土之前,在土地表面覆盖一层的薄膜,薄膜能够杜绝光、空气,进而影响草的生长,达到间接除草的目的。当然,薄膜能够保证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确保种植物更好的生长。特别是在风大、昼夜温差较大的春天,春耕时土地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土壤较容易被风干,薄膜能够较好地克服不利的环境。但是,在土壤上覆盖薄膜会不方便种植,影响种植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一种种植载体,以解决目前在种植过程中土壤上覆盖薄膜导致的种植不方便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所述种植载体由种植载体前端、种植载体尾端和智能控制系统组成,种植载体前端包括插杆、插杆内管、刺破头、一号出料孔、二号出料孔、三号出料孔、气管、气囊平台和气囊组成,所述气囊设置在气囊平台上,气管通过气囊和插杆内管连接,气囊平台下端设置插杆,插杆内管设置在插杆内部,插杆下端连接刺破头。
[0006]进一步地,所述种植载体尾端包括推动机构、推手、推杆和活动杆,推动机构分为弹簧推动和气缸推动两种状态;所述弹簧推动由推手、推杆、活动杆、左弹簧杆、右弹簧杆组成,左弹簧杆和右弹簧杆一端连接在推杆上,左弹簧杆和右弹簧杆另一端连接在活动杆上,推手和推杆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气缸推动由推手、推杆、活动杆、左氮气缸、右氮气缸组成,左氮气缸和右氮气缸一端和推杆连接上,左氮气缸和右氮气缸另一端分别通过左伸缩杆和右伸缩杆和活动杆连接,推手和推杆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A/D转换器、放大器、信号接收器和控制单元;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种植载体前端的刺破头内,A/D转换器通过放大器将信号传送给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和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控制推动机构工作。
[0009]进一步地,所述刺破头上端依次分布一号出料孔、二号出料孔和三号出料孔,一号出料孔、二号出料孔和三号出料孔孔径大小依次变小。
[001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种植载体的优点在于:
[0011]1、本技术结构中提供的一种种植载体,首先本技术先内部采用插杆内管,通过插杆内管和气囊配合不会造成工作时种子种植的堵塞;其次技术前端设置成刺破头,方便刺破头刺破薄膜。
[0012]2、本技术结构中提供的一种种植载体推动机构分为弹簧推动和气缸推动两种状态,弹簧推动适用用手动操作,通过向下推动使弹簧向下运动实现刺破头的刺破;气缸推动安装在机器下端通过电机控制气缸运动,实现刺破头的自动刺破。
[0013]3、本技术结构中提供的一种种植载体设置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避免插杆尖端碰撞,对插杆工作时的震动起到缓冲作用,保护插杆;此外通过设置一号出料孔、二号出料孔、三号出料孔方便不同孔径大小的种子种植。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弹簧推动初始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弹簧推动到底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气缸推动初始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气缸推动到底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刺破头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智能控制系统流程图。
[0020]图中,100、种植载体前端,101、插杆,102、插杆内管,103、刺破头, 104、一号出料孔,105、二号出料孔,106、三号出料孔,107、气管,108、气囊平台,109、气囊,200、种植载体尾端,201、推手,202、推杆,203、活动杆,205、左弹簧杆,206、右弹簧杆,207、左氮气缸,208、左伸缩杆,209、右氮气缸,210、右伸缩杆,300、智能控制系统,301、压力传感器,302、A/D 转换器,303、放大器,304、信号接收器,305、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和附图6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本技术。
[0022]参照图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种植载体,所述种植载体由种植载体前端100、种植载体尾端200和智能控制系统300组成,种植载体前端100包括插杆101、插杆内管102、刺破头103、一号出料孔104、二号出料孔105、三号出料孔106、气管107、气囊平台108和气囊109组成,所述气囊109设置在气囊平台108上,气管107通过气囊平台108和插杆内管102连接,气囊平台108 下端设置插杆101,插杆内管102设置在插杆101内部,插杆101下端连接刺破头103。
[0023]所述种植载体尾端200包括推动机构、推手201、推杆202和活动杆203,推动机构分为弹簧推动和气缸推动两种状态;所述弹簧推动由推手201、推杆 202、活动杆203、左弹簧杆205、右弹簧杆206组成,左弹簧杆205和右弹簧杆206一端连接在推杆202上,左弹簧杆205和右弹簧杆206另一端连接在活动杆203上,推手201和推杆202固定连接。
[0024]所述气缸推动由推手201、推杆202、活动杆203、左氮气缸207、右氮气缸209组成,左氮气缸207和右氮气缸209一端和推杆202连接上,左氮气缸 207和右氮气缸209另一端分别通过左伸缩杆208和右伸缩杆210和活动杆203 连接,推手201和推杆202固定连接
[0025]所述智能控制系统300包括压力传感器301、A/D转换器302、放大器303、信号接收器304和控制单元305;压力传感器301安装在种植载体前端100的刺破头103内,A/D转换器
302通过放大器303将信号传送给信号接收器304,信号接收器304和控制单元305连接,控制单元305控制推动机构工作。
[0026]所述刺破头103上端依次分布一号出料孔104、二号出料孔105和三号出料孔106,一号出料孔104、二号出料孔105和三号出料孔106孔径大小依次变小。
[0027]工作原理:本技术一种种植载体工作时分为弹簧推动和气缸推动两种状态,弹簧推动适用于手动操作,工作时左弹簧杆205、右弹簧杆206组成,左弹簧杆205和右弹簧杆206一端连接在推杆202上,左弹簧杆205和右弹簧杆206另一端连接在活动杆203上,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种植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载体由种植载体前端(100)、种植载体尾端(200)和智能控制系统(300)组成,种植载体前端(100)包括插杆(101)、插杆内管(102)、刺破头(103)、一号出料孔(104)、二号出料孔(105)、三号出料孔(106)、气管(107)、气囊平台(108)和气囊(109)组成,所述气囊(109)设置在气囊平台(108)上,气管(107)通过气囊平台(108)和插杆内管(102)连接,气囊平台(108)下端设置插杆(101),插杆内管(102)设置在插杆(101)内部,插杆(101)下端连接刺破头(1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种植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载体尾端(200)包括推动机构、推手(201)、推杆(202)和活动杆(203),推动机构分为弹簧推动和气缸推动两种状态;所述弹簧推动由推手(201)、推杆(202)、活动杆(203)、左弹簧杆(205)、右弹簧杆(206)组成,左弹簧杆(205)和右弹簧杆(206)一端连接在推杆(202)上,左弹簧杆(205)和右弹簧杆(206)另一端连接在活动杆(203)上,推手(201)和推杆(202)固定连接。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焕军,
申请(专利权)人:张焕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