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供电装置技术领域的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包括供电单元、防浪涌保护单元、电源与外壳,供电单元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内部,外壳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显示屏,外壳的侧面设置有电源输入接口;外壳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上板与底板,上板位于底板的上方,上板的内部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部纵向滑动安装有挡板,挡板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的前后端面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板,能够减少车载电子设备接口的内部进入的灰尘,且在多个电子设备共同接入的时候,有效的减少接入若干个车载电子设备接口上的电源线发生混乱的情况,提高该装置的使用性能。提高该装置的使用性能。提高该装置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供电装置
,具体为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太网供电是一种在通过标准以太网双绞线传输数据的同时以太网网线传送直流电源给用电设备的一种技术。完整的以太网供电系统包括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供电设备是为以太网客户端设备供电的设备,受电设备是接收供电的负载,即为以太网系统的客户端设备。
[0003]现有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6485296U)公开了一种车载以太网供电装置,涉及通信领域,该装置包括壳体和供电单元,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电源输入接口和多个车载电子设备接口,供电单元安装于壳体内;供电单元包括: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的电源输入单元、与车载电子设备接口数量相同的传输单元,传输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转换单元、电流检测单元和供电控制单元,转换单元与电源输入单元相连,转换单元用于提供不同种类车载电子设备所需不同大小的电流,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电流大小并反馈给相应的供电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与车载电子设备接口相连,供电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相应通路的关断。本技术提供的车载以太网供电装置,适用于不同种类的车载电子设备,用户体验较好,且安全可靠。
[0004]上述专利中的供电装置在使用时,车载电子设备接口的内部容易进入灰尘,且在多个电子设备共同接入的时候,容易发生电源线杂乱的情况,降低该装置的使用性能。
[0005]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包括供电单元、防浪涌保护单元、电源与外壳,供电单元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内部,外壳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显示屏,外壳的侧面设置有电源输入接口;
[0008]外壳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上板与底板,上板位于底板的上方,上板的内部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部纵向滑动安装有挡板,挡板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的前后端面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固定安装在上板上,两个支撑板的顶端面固定安装有顶板,限位板与上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套在连接杆上。
[0009]优选的,顶板位于限位板的上方,且限位板的长度大于通孔的宽度。
[0010]优选的,挡板的下端面与底板的上端面相匹配,且挡板的前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
槽。
[0011]优选的,外壳的前端面设置有车载电子设备接口,且其与通槽一一对应。
[0012]优选的,连接杆的顶端延伸至顶板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操作板。
[0013]优选的,防浪涌保护单元位于电源与电源输入接口之间。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将需要使用电源插头插入车载电子设备接口的内部,使电源线贯穿在通槽的内部,并配合挡板对其进行防护,能够有效的减少进入车载电子设备接口内部的灰尘,同时有效的减少接入若干个车载电子设备接口上的电源线发生混乱的情况,提高该装置的使用性能;
[0016]2、向上拉动操作板,通过连接杆带动限位板向上移动并拉伸弹簧,同时连接杆带动挡板向上移动,使其与底板分离,而后将插头插入相对应的车载电子设备接口中,接着松开操作板,弹簧释放拉力,促使带动限位板上的连接杆向下移动,从而促使挡板向上移动,使其与底板紧密接触,有效的将插入的电源线进行分布,便于使用,提高该装置的使用性能。
[0017]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上板与挡板的相结合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顶板与支撑板的相结合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框图。
[00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4]1、外壳;2、供电单元;3、显示屏;4、电源输入接口;5、车载电子设备接口;6、上板;7、底板;8、挡板;9、通槽;10、顶板;11、支撑板;12、弹簧;13、限位板;14、连接杆;15、操作板;16、通孔;17、防浪涌保护单元;18、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技术方案: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包括供电单元2、防浪涌保护单元17、电源18与外壳1,供电单元2固定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外壳1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显示屏3,外壳1的侧面设置有电源输入接口4;
[0027]外壳1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上板6与底板7,上板6位于底板7的上方,上板6的内部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16,通孔16的内部纵向滑动安装有挡板8,挡板8的下端面与底板7的上端面相匹配,且挡板8的前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槽9,外壳1的前端面设置有车载电子设备接口5,且其与通槽9一一对应。
[0028]防浪涌保护单元17位于电源18与电源输入接口4之间。
[0029]工作原理:首先电源18通过防浪涌保护单元17与电源输入接口4电性连接,用于对供电单元2连接,从而为车载控制系统进行供电,将需要使用电源插头插入车载电子设备接口5的内部,使电源线贯穿在通槽9的内部,并配合挡板8对其进行防护,能够有效的减少进入车载电子设备接口5内部的灰尘,同时有效的减少接入若干个车载电子设备接口5上的电源线发生混乱的情况,提高该装置的使用性能。
[0030]实施例2
[0031]如图2与图3所示,在其它部分均与实施例1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0032]挡板8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3,限位板13的前后端面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板11,支撑板11固定安装在上板6上,两个支撑板11的顶端面固定安装有顶板10,限位板13与上板6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2,且弹簧12套在连接杆14上。
[0033]连接杆14的顶端延伸至顶板10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操作板15。
[0034]顶板10位于限位板13的上方,且限位板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以太网控制系统用供电装置,包括供电单元(2)、防浪涌保护单元(17)、电源(18)与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2)固定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外壳(1)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显示屏(3),所述外壳(1)的侧面设置有电源输入接口(4);所述外壳(1)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上板(6)与底板(7),所述上板(6)位于底板(7)的上方,所述上板(6)的内部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16),所述通孔(16)的内部纵向滑动安装有挡板(8),所述挡板(8)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14)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3),所述限位板(13)的前后端面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固定安装在上板(6)上,两个所述支撑板(11)的顶端面固定安装有顶板(10),所述限位板(13)与上板(6)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2),且弹簧(12)套在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精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