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303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引流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包括软管本体及开设在软管本体侧壁上的多组导流孔,软管本体包括体外管及侵入管,侵入管的外径小于体外管的外径,体外管及侵入管一体固定连接,侵入管外侧固定有多组支撑叶片,多组支撑叶片固定连接于软管本体上,以使支撑叶片与侵入管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空腔。本装置通过在软管本体的侵入管部分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多组支撑叶片,以使支撑叶片与侵入管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空腔来将位于侵入管周围的组织被撑开并远离侵入管的侧壁处,由此可防止周围组织被吸入至导流孔内,也可防止由于周围组织直接挤压至侵入管侧壁而造成插拔管的阻力太大而不便于更换新引流管的问题的出现。的问题的出现。的问题的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引流管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在医学临床中常在手术、超声或CT等引导下在人体内放置各种引流管,以便于将分泌物、感染灶或胆汁等体液引流至体外。
[0003]在进行实际操作中多数引流管需要放置在人体内病变处较长时间,而且在此期间引流管会出现管道堵塞或者管道引流不畅等现象,另外也会出现由于引流管本身污染而引起的人体内部感染恶化的情况,同时还会出现由于消化道渗漏或感染灶引流物增多而需要原位更换粗管来改善引流效果的情况。但现有的各种引流管缺少方便更换的结构设计,由此也导致了引流管放置后不便更换问题。由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通常会出现由于难以掌握更换后的引流管能够达到原位进而出现引流效果较差问题,或者会出现在更换引流管的过程中极易引起窦道周围组织副损伤而加重临床病情的情况。由此会阻碍对病变治疗的安全及时推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该引流管导液顺畅不易堵塞,且便于进行更换新的引流管。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包括软管本体及开设在软管本体侧壁上的多组导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包括体外管及侵入管,所述侵入管的外径小于体外管的外径,所述体外管及侵入管一体固定连接,所述侵入管外侧固定有多组支撑叶片,多组所述支撑叶片固定连接于软管本体的外侧壁上,以使所述支撑叶片与侵入管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空腔。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支撑叶片可防止体内的侵入管周围的组织直接卡压在侵入管的侧壁上进而堵塞导流孔并对侵入管的拔出与穿造成阻力,进而提高引流管的更换操作的便利性。
[0007]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叶片包括连接部及承压部,所述连接部与承压部一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固定设置于侵入管侧壁上,所述承压部搭接于相邻的支撑叶片上。本方案中的支撑叶片设置为开放式相互搭接的形式,由此在穿入人体的过程中承压部可进行自由移动,由此改变外径的大小由此来适应不同孔径的穿入通道。
[0008]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多组所述支撑叶片沿同一圆周方向固定设置于侵入管上。
[0009]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承压部的连接处设置为凸部朝向远离侵入管圆心一侧的弧形桥。本方案可提高每组支撑叶片的支撑强度以保证间隙空腔的存在。
[0010]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叶片包括顶撑弧片及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沿侵入管的轴线垂直固定设置于侵入管外侧,所述顶撑弧片固定设置于连接支架上。本方案中支撑叶片的支撑强度更高,便于引流管的快速穿入。
[0011]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叶片靠近侵入管端部一侧设置有弧形导入头。本方案可大幅降低引流管在穿入的时候损伤周围组织的可能性。
[0012]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两组相邻所述顶撑弧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连接支架上开设有多组导通孔。
[0013]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所述体外管及支撑叶片上设置有深度标线,所述侵入管上设有多组射线标记点位。
[0014]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叶片由硅胶复合材料制成。本方案中的支撑叶片具有柔韧性好、组织刺激小、变形少及可长期留置的优点。
[0015]在本技术中,进一步的,所述软管本体内穿设有导引导丝,所述导引导丝的头端设置为亲水软导丝,所述导引导丝上设有标准刻度标线。本方案通过在软管本体内穿设导引导丝,可为更换新的引流管时提供位置引导,以提高更换引流管的成功率。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的装置通过在软管本体的侵入管部分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多组支撑叶片,以使支撑叶片与侵入管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空腔来将位于侵入管周围的组织被撑开并远离侵入管的侧壁处,由此可在进行引流时防止周围组织被吸入至导流孔内,同时也可防止由于周围组织直接挤压至侵入管侧壁上进而造成更换时插拔管的阻力太大而不便于更换新引流管的问题的出现。
[0018]除此之外,由于间隙空腔的存在可以保证引流液进入间隙空腔内后顺利由导流孔内流入侵入管内进而保证了引流液的顺利排出。
[0019]同时,在软管本体上设置有深度标线以及射线标记点位由此可以在新管穿入时及时掌握传入深度一保证最终引流管可以到达原引流管的传入深度,防止插管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另外在更换新的引流管时在原管中预先穿入导引导丝可在新管穿入时提供导向以及传入深度的参照,进而进一步提高换管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一的总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1]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一的总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2]图3为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一的侵入管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实施例一中更换新引流管时导引导丝与原引流管的配合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二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二的部分剖切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中:10、体外管;11、侵入管;110、射线标记点位;2、支撑叶片;20、连接部;21、弧形桥;22、承压部;221、深度标线;23、连接支架;24、导通孔;25、顶撑弧片;26、导入头;30、间隙空腔;40、导流孔;50、导引导丝;51、标准刻度标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0]实施例一
[0031]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包括软管本体及开设在软管本体侧壁上的多组导流孔(40),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包括体外管(10)及侵入管(11),所述侵入管(11)的外径小于体外管(10)的外径,所述体外管(10)及侵入管(11)一体固定连接,所述侵入管(11)外侧固定有多组支撑叶片(2),多组所述支撑叶片(2)固定连接于软管本体的外侧壁上,以使所述支撑叶片(2)与侵入管(11)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空腔(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叶片(2)包括连接部(20)及承压部(22),所述连接部(20)与承压部(22)一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20)固定设置于侵入管(11)侧壁上,所述承压部(22)搭接于相邻的支撑叶片(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支撑叶片(2)沿同一圆周方向固定设置于侵入管(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原位更换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0)与承压部(22)的连接处设置为凸部朝向远离侵入管(11)圆心一侧的弧形桥(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兵赵晓晖邱伟王杰朱兆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