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3200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施工准备,核查设计文件、检测水文地质情况;S2、试验段,预先选出一截试验段路面进行填筑,并检测填筑好的路面状况;S3、路基清表处理,按设计文件进行清理掘除路基表面;S4、格栅组件铺设,在路基表面预先铺设格栅组件;S5、风化石施工,在格栅组件上侧填料形成风化石层,路堤填筑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S6、路基排水,在路基边坡上预先开挖排水沟道,铺筑风化石时,按段依次铺筑;S7、冲击碾压,采用冲压机对原地面、路床下面分别进行冲击碾压。通过依次铺筑风化石层,每层均在进行夯实加固后再进行铺筑,使铺筑出来的路床强度高。使铺筑出来的路床强度高。使铺筑出来的路床强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土工程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风化砂石料是地表岩层风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而废旧建筑材料与风化砂类似,其均具有耐久性较一般土料差,物理力学性质较不稳定的问题。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风化砂石料和废旧建筑材料会越来越多,若只做堆放和简易填埋,对大气、土壤、水质均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并消耗风化砂石料和废旧建筑材料,使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0003]与此同时,公路建设中,路基填料多用随时、宕渣等性质较好的材料,分层碾压铺筑,以保证路基质量,需要大量的碎石、宕渣等材料,土石方工程好大,路基填料匮乏,需要寻找新的工程替代材料。
[0004]根据上述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如何在铺筑路基时,提高用风化砂石料和废旧建筑材料铺筑的路基强度,使其能够达到用碎石和宕渣铺筑的路基强度,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风化砂石料和废旧建筑材料铺筑的路基强度不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施工准备,核查设计文件、检测水文地质情况;S2、试验段,预先选出一截试验段路面进行填筑,并检测填筑好的路面状况;S3、路基清表处理,按设计文件进行清理掘除路基表面;S4、格栅组件铺设,在路基表面预先铺设格栅组件,且相邻两个格栅组件相互靠近的一边重叠;S5、风化石施工,在格栅组件上侧填料形成风化石层,路堤填筑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且每层最大填风化石压实厚度大于格栅组件的厚度;S6、路基排水,在路基边坡上预先开挖排水沟道,铺筑风化石时,按段依次铺筑,施工层,各施工层表面不应积水,且填方路段设置路拱;S7、冲击碾压,采用冲压机对原地面、路床下面分别进行冲击碾压,原地面还进行全宽冲击。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铺筑路床的时候,在路基表面铺设格栅组件,之后在格栅组件上侧填料形成风化石层。风化石层的顶面高度大于格栅组件的厚度,从而使格栅组
件在风化石层内起到骨架的作用,能够有效支撑风化石层,提高风化石层的强度。通过依次铺筑风化石层,每层均在进行夯实加固后再进行铺筑,使铺筑出来的路床强度高。
[0008]可选的,所述的格栅组件包括钢塑格栅和格栅架,风化石层包括下部层、上部层和边缘层;格栅架包括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呈格栅状固定连接,纵向钢筋沿路基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钢筋铺设在横向钢筋的上侧;下部层铺设在格栅架上侧,下部层的顶面高于格栅架的顶面,且格栅架的左右两个侧边均位于下部层外侧;钢塑格栅铺设在下部层的上侧,钢塑格栅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均连接格栅架,上部层铺设在钢塑格栅以及下部层的上侧,边缘层沿着格栅架的左侧边和右侧边铺设,边缘层与下部层和上部层的边缘贴合,且边缘层的顶面与上部层的顶面共面。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栅组件分为格栅架和安装在格栅架上的钢塑格栅,格栅架安装在下部层的底面上,使铺筑完毕后,下部层能够稳定的压制住格栅架,并且在夯实的时候,格栅架能够对铺筑好的下部层进行加固,不易出现下部层底部坍塌变形损坏的现象。下部层在铺筑完毕后,再安装上钢塑格栅,钢塑格栅的边缘处连接格栅架,从而使格栅架和钢塑格栅形成笼状的结构,包覆起下部层,进一步的提高了下部层的强度。同时增加了下部层顶面的粗糙程度,在后续铺筑上部层的时候,上部层能够稳定的抓牢下部层,提高了上部层的强度。最后通过在上部层和下部层的边缘处铺筑边缘层,对路床的边缘进行封闭,保护格栅组件,使格栅组件不易损坏。在整个风化石层夯实完毕后,强度较高。
[0010]可选的,所述的横向钢筋的端头处设置有挂钩件,挂钩件的顶面低于纵向钢筋的顶面,在钢塑格栅的边缘处一体成型有连接条,位于钢塑格栅左侧边和右侧边的连接条与挂钩件固定连接;相邻两个格栅组件中的钢塑格栅之间通过连接条固定连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在横向钢筋端头处的挂钩件以及钢塑格栅边缘处的连接条可以被工人方便的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因为挂钩件是埋设在边缘层内的,边缘层也对格栅组件起到了限制作用,使格栅组件的位置更为稳定,进一步的降低了路床因为强度不高而导致损坏的概率。
[0012]可选的,所述的上部层包括若干个单元层,相邻两个单元层之间均夹设有钢塑格栅,上下相邻的两个钢塑格栅之间通过连接条固定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部层能够根据该路段的车流量以及负载量来进行铺筑。各个单元层之间是逐层向上来进行铺筑的,每层单元层相互独立,且上部层中位于底部的几层单元层均被钢塑格栅包裹,使这几层单元层不易变形损坏。提高了上部层的强度。
[0014]可选的,所述的挂钩件的开口朝向横向钢筋的另一端,且挂钩件设置在横向钢筋的上侧,位于格栅架边缘处的纵向钢筋嵌设在相邻的挂钩件内。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栅架中位于边缘处的纵向钢筋能够嵌设在挂钩件内,将各个横向钢筋连接起来,便于工人们绑扎格栅架,同时由于挂钩件竖直设置,在浇筑完边缘层后,边缘层对格栅架的边缘起到限制作用,使格栅架不容易损坏。在整个风化石层夯实的过程中,减少出现格栅架边缘产生偏移,导致下部层变形损坏现象的概率。
[0016]可选的,所述的上部层和下部层的宽度与横向钢筋的长度相等,挂钩件位于下部层的外侧且与下部层的左右两个侧面紧密相邻,钢塑格栅中的连接条与上部层和下部层的左右两个侧面贴合。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部层在铺筑完毕后,位于下部层外侧的仅有挂钩件,在
安装下部层顶面上的钢塑格栅时,可以方便的将钢塑格栅中的连接条与下部格栅架中的挂钩件连接在一起。并且该结构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连接条能够与下部层的侧壁贴合,在后续浇筑边缘层以及夯实边缘层的时候,边缘层不易导致连接条断裂损坏的现象,很好的提高了整个风化石层的强度。
[0018]可选的,所述的单元层中,最上面一层单元层的厚度大于其余单元层的厚度。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最上面一层单元层的厚度大于其余的单元层的厚度,从而使最顶面的单元层在出现路面损害的时候,不容易露出底部的钢塑格栅,对下面几层单元侧层的强度影响较小。在修复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铲除最上面一层单元层,重新铺筑即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0020]可选的,所述的步骤S7中,边缘层采用人工手持夯实机进行夯实,且使边缘层的顶面宽度小于边缘层的底面宽度。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边缘层由人工手持夯实机进行夯实,一方面来说较为方便省事,另一方面也不容易对格栅组件造成损伤。边缘层设置成顶面窄底部宽的结构,提高了边缘层的支撑效果,同时也更为安全。
[002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施工准备,核查设计文件、检测水文地质情况;S2、试验段,预先选出一截试验段路面进行填筑,并检测填筑好的路面状况;S3、路基清表处理,按设计文件进行清理掘除路基表面;S4、格栅组件(2)铺设,在路基表面预先铺设格栅组件(2),且相邻两个格栅组件(2)相互靠近的一边重叠;S5、风化石施工,在格栅组件(2)上侧填料形成风化石层(1),路堤填筑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且每层最大填风化石压实厚度大于格栅组件(2)的厚度;S6、路基排水,在路基边坡上预先开挖排水沟道,铺筑风化石时,按段依次铺筑,施工层,各施工层表面不应积水,且填方路段设置路拱;S7、冲击碾压,采用冲压机对原地面、路床下面分别进行冲击碾压,原地面还进行全宽冲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强风化砂石料或废旧建筑材料的路床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格栅组件(2)包括钢塑格栅(22)和格栅架(21),风化石层(1)包括下部层(11)、上部层(12)和边缘层(13);格栅架(21)包括纵向钢筋(212)和横向钢筋(211),纵向钢筋(212)和横向钢筋(211)呈格栅状固定连接,纵向钢筋(212)沿路基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钢筋(212)铺设在横向钢筋(211)的上侧;下部层(11)铺设在格栅架(21)上侧,下部层(11)的顶面高于格栅架(21)的顶面,且格栅架(21)的左右两个侧边均位于下部层(11)外侧;钢塑格栅(22)铺设在下部层(11)的上侧,钢塑格栅(22)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均连接格栅架(21),上部层(12)铺设在钢塑格栅(22)以及下部层(11)的上侧,边缘层(13)沿着格栅架(21)的左侧边和右侧边铺设,边缘层(13)与下部层(11)和上部层(12)的边缘贴合,且边缘层(13)的顶面与上部层(12)的顶面共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藤应飞刘慧娟
申请(专利权)人:蓝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