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1762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地埋式垃圾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包括用于放置垃圾桶的托架,所述托架在转动部的两侧对称各设置有三组,同一侧的三组所述托架环形等距设置在所述转动部的转盘上,所述转动部通过所述转盘带动同一侧的三组所述托架进行轮转交替使用,每个所述托架分为重叠设置的底托和上托,所述底托与一侧所述转盘的相转动连接,所述上托在另一侧的轨道上移动;通过在地底挖出一个容置空间,且在该容置空间中设置三组可以轮转交替的垃圾桶,实现垃圾桶轮转交替的使用,增加了某个地点该处的垃圾收容量,也可以间隔长时间进行一次的回收,缩减了垃圾车回收的频率,提升了该处地底空间利用率。提升了该处地底空间利用率。提升了该处地底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埋式垃圾桶
,尤其涉及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

技术介绍

[0002]地埋式垃圾桶,这种新式的垃圾桶与普通露天垃圾桶大小差不多,但不是传统的塑料材质,而是金属的,上面还加了把锁。地埋式垃圾箱是将垃圾箱埋入地下,只有箱盖在地面上,市民扔垃圾的时候只需轻轻踩一下垃圾箱旁的踏板,垃圾箱的盖子会自动打开,市民可将垃圾扔进去。
[0003]现有技术中,地埋式垃圾桶往往在是在地底设置简单的一层,一层设置多个分类的垃圾桶,但是当垃圾桶满了,无法在添加时,急需新的垃圾桶对其位置进行填补,这时就需要替补垃圾桶进行替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旨在解决地埋式垃圾桶往往在是在地底设置简单的一层,一层设置多个分类的垃圾桶,但是当垃圾桶满了,无法在添加时,急需新的垃圾桶对其位置进行填补,这时就需要替补垃圾桶进行替换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包括用于放置垃圾桶的托架,所述托架在转动部的两侧对称各设置有三组,同一侧的三组所述托架环形等距设置在所述转动部的转盘上,所述转动部通过所述转盘带动同一侧的三组所述托架进行轮转交替使用,每个所述托架分为重叠设置的底托和上托,所述底托与一侧所述转盘的相转动连接,所述上托在另一侧的轨道上移动,所述轨道呈底部环形和上部杆形,所述轨道的杆形部中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上托上移的卷扬机。
[0006]优选的,所述转动部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转动中轴转动连接左右两侧的一个所述转盘,所述转动中轴由内部步进电机控制所述转盘转动,每个所述转盘上均环形等距设置有三个转轴,每个所述转轴对应一个所述底托。
[0007]优选的,所述底托由底板以及固定在所述底板一侧的三角形悬架组成,所述底板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架将所述托架分为左右两侧用于各放置一个垃圾桶。
[0008]优选的,所述上托由底架以及固定在所述底架一端的直杆组成,所述底架呈栅栏状,且收容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收容槽中并与所述底板上表面平齐,所述底架的中点处侧面设置有凸起沿着所述分隔架内部的竖槽限位滑动。
[0009]优选的,所述直杆的上端外侧转动设置有滑动块,该滑动块与所述转轴高度相同,所述滑动块在所述轨道的环形部转动,所述滑动块整体设置为梯形,且上下两个表面均为与所述环形部弧面相贴合的弧形。
[0010]优选的,所述轨道的环形部最高端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上通过电动转杆转动设置有所述轨道的所述杆形部。
[0011]优选的,U型的所述杆形部上端设置有卷扬机,所述卷扬机通过线缆拉动限位块沿着所述杆形部内侧限位槽滑动,所述限位块的最下端位于所述开口槽中,所述限位块的下端设置为弧段的T型件,该T型件插入到所述滑动块上表面开设的T型槽中。
[0012]优选的,同一侧三组所述托架中位于最高处的那组所携带的垃圾桶与地面投料口相对应,且所述轨道的所述杆形部保持竖直时,突出于地面,所述杆形部常规状态下保持水平。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通过在地底挖出一个容置空间,且在该容置空间中设置三组可以轮转交替的垃圾桶,实现垃圾桶轮转交替的使用,增加了某个地点该处的垃圾收容量,也可以间隔长时间进行一次的回收,缩减了垃圾车回收的频率,提升了该处地底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安装部分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地底容置空间中的正常状态下正视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轨道及其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转动部及其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转动部;11、支撑架;12、转动中轴;13、转盘;14、转轴;
[0021]2、托架;21、底托;211、底板;212、悬架;213、分隔架;214、收容槽;22、上托;221、底架;222、直杆;223、滑动块;
[0022]3、轨道;31、杆形部;311、限位槽;32、环形部;33、开口槽;34、电动转杆;35、卷扬机;36、线缆;3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4]请参阅图1

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包括用于放置垃圾桶的托架2,托架2在转动部1的两侧对称各设置有三组,同一侧的三组托架2环形等距设置在转动部1的转盘13上,转动部1通过转盘13带动同一侧的三组托架2进行轮转交替使用,每个托架2分为重叠设置的底托21和上托22,底托21与一侧转盘13的相转动连接,上托22在另一侧的轨道3上移动,轨道3呈底部环形和上部杆形,轨道3的杆形部31中设置有用于带动上托22上移的卷扬机35。
[0025]通过在地底挖出一个容置空间,且在该容置空间中设置三组通过转动部1进行轮转交替的垃圾桶,实现垃圾桶轮转交替的使用,增加了某个地点该处的垃圾收容量,也可以间隔长时间进行一次的回收,缩减了垃圾车回收的频率,提升了该处地底空间利用率,垃圾桶都放置在可以提升分离的底托上,这样可以保证将地底的垃圾桶上抬的地面上进行倾倒,保证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转。
[0026]转动部1包括支撑架11,支撑架11通过转动中轴12转动连接左右两侧的一个转盘13,转动中轴12由内部步进电机控制转盘13转动,每个转盘13上均环形等距设置有三个转轴14,每个转轴14对应一个底托21。
[0027]转动部1将垃圾桶分为左右两侧各一部分,从而使得单侧的承重力度减小,进而对带动单侧垃圾桶进行转动实现交换也较为方便,转盘13上等距三个轮转的底托21保证对三组垃圾桶的轮换作用。
[0028]底托21由底板211以及固定在底板211一侧的三角形悬架212组成,底板211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架213将托架2分为左右两侧用于各放置一个垃圾桶。上托22由底架221以及固定在底架221一端的直杆222组成,底架221呈栅栏状,且收容在底板211上表面的收容槽214中并与底板211上表面平齐,底架221的中点处侧面设置有凸起沿着分隔架213内部的竖槽限位滑动。
[0029]底托21和上托22之间相反设置,其中底托21用于与转盘13相转动连接,用于转盘13调动整个托架2进行转动,实现垃圾桶的轮转交换,上托22与滑动块223以及限位块37的接触,用于带动垃圾桶进行升降,实现对地底垃圾桶上抬出地面后进行倾倒。
[0030]垃圾桶与托架2之间的固定优选的可以采用磁块相吸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垃圾桶的托架(2),所述托架(2)在转动部(1)的两侧对称各设置有三组,同一侧的三组所述托架(2)环形等距设置在所述转动部(1)的转盘(13)上,所述转动部(1)通过所述转盘(13)带动同一侧的三组所述托架(2)进行轮转交替使用,每个所述托架(2)分为重叠设置的底托(21)和上托(22),所述底托(21)与一侧所述转盘(13)的相转动连接,所述上托(22)在另一侧的轨道(3)上移动,所述轨道(3)呈底部环形和上部杆形,所述轨道(3)的杆形部(31)中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上托(22)上移的卷扬机(3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1)包括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通过转动中轴(12)转动连接左右两侧的一个所述转盘(13),所述转动中轴(12)由内部步进电机控制所述转盘(13)转动,每个所述转盘(13)上均环形等距设置有三个转轴(14),每个所述转轴(14)对应一个所述底托(2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21)由底板(211)以及固定在所述底板(211)一侧的三角形悬架(212)组成,所述底板(211)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架(213)将所述托架(2)分为左右两侧用于各放置一个垃圾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式地埋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22)由底架(221)以及固定在所述底架(221)一端的直杆(222)组成,所述底架(2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乐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