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1333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包括顺序连接的密封接线柱、铜引线组件、铜引线热锚组件、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柔性连接组件和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密封接线柱从大气环境端穿过低温容器法兰至容器真空端,实现真空密封与绝缘,铜引线组件连接密封接线柱与铜引线热锚组件,铜引线热锚组件将铜引线组件漏热传输至中间温度组件冷板,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一端连接铜引线热锚组件,一端通过柔性连接组件与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连接,实现电流传输的同时,大幅减小传输至磁体低温端的漏热,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将高温超导电流引线漏热传至磁体温区冷板。线漏热传至磁体温区冷板。线漏热传至磁体温区冷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元电流引线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超导磁体电流引线技术,涉及一种二元电流引线,用于从室温端传输电流至超导磁体端,并实现至磁体端的低漏热及与大气环境的密封。

技术介绍

[0002]高温超导磁体利用高温超导带材电流密度高、损耗低的优点,将高温超导带材绕制成线圈,组合成磁体,具有产生场强高、尺寸小、损耗低等优点,在储能、提供高场环境等方面具有较佳的应用前景。
[0003]高温超导磁体需要通过电流引线将电流从大气环境的室温侧传输至真空容器的低温端超导磁体侧,电流引线组件是低温容器的主要漏热源,需要实现真空密封、绝缘、减小传至磁体侧漏热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可以快速、准确对功率模块实现提升

翻转

入柜这一连贯动作,且不需要太大的操作空间,使用十分方便,可以极大地降低功率模块的装配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包括顺序连接的密封接线柱、铜引线组件、铜引线热锚组件、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柔性连接组件和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所述的密封接线柱包括一个两端设有电连接安装接口的铜接线柱和依次设置在铜接线柱外的内环氧件、O型密封圈和外环氧件,铜接线柱上还通过外螺纹旋接有位于内环氧件下方的环氧平垫圈和螺母,铜接线柱底端通过内螺纹旋接有用于连接铜引线组件的平垫圈和螺栓;所述的铜引线组件为紫铜材料制成的扁带,一端与密封接线柱的铜接线柱连接,另一端与铜引线热锚组件连接;所述的铜引线热锚组件包括一个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平垫圈、弹性垫圈连接铜引线组件和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的U型铜块,U型铜块上通过螺栓、平垫圈、弹性垫圈和绝缘套管连接有氮化铝片;所述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由不锈钢带和通过高温超导带设置在不锈钢带两端的铜块组成;所述的柔性连接组件为采用多片0.1~0.2mm厚的薄铜板复合而成的柔性铜板;所述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包括导电铜带和设置在导电铜带下方的氮化铝垫圈。
[0006]所述的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其内环氧件和外环氧件之间形成一个可以容纳O型密封圈的环形槽。
[0007]所述的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其铜引线组件与铜接线柱通过螺栓、平垫圈连接,或锡焊连接,或二者结合连接。
[0008]所述的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其铜块中部开设有分别放置高温超导带和不锈钢带的两层凹槽,铜块两侧分别开设安装用通孔。
[0009]所述的一种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其不锈钢带两端分别与凹槽表面焊接固定。
[0010]所述的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其高温超导带由多根铋系或钇系超导带材构成,高温
超导带外表面采用低温胶进行封装,用于机械防护。
[0011]所述的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其柔性铜板上设置有高温超导带材以减小电阻。
[0012]本专利技术通过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势:1,该二元电流引线结构在确保与大气环境的良好密封下,实现了至磁体端的低漏热与高载流,为超导磁体的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2,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结构及制作简单,通过高温超导线与不锈钢带及两端铜块的复合,在实现大电流传输的前提下,具有低漏热、强度高,且可在超导电流引线失超时起到短暂通流作用,避免超导磁体高压损坏;3,二元电流引线铜引线组件结构简单,传热效果好,降低了二元电流引线高温超导组件上端的温度,提高了二元电流引线高温超导组件的工作可靠性;4,采用的柔性连接组件安装方便,在确保导电效果的基础上,可以有效补偿高温电流引线组件与热锚组件之间低温引起的收缩和相对位置的偏差,提高了整体组件的安装灵活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接线柱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的整体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0014]各附图标记为:1—密封接线柱,1.1—铜接线柱,1.2—外环氧件,1.3—O型密封圈,1.4—内环氧件,1.5—环氧平垫圈,1.6/5.2—螺母,1.7/3.3/3.6/3.10/5.5/6.3—螺栓,2—铜引线组件,3—铜引线热锚组件,3.1—氮化铝片,3.2—U型铜块,1.8/3.4/3.7/3.11/5.3/6.4—平垫圈,3.5/3.8/3.12/5.4/6.5—弹性垫圈,3.9—绝缘套管,4—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4.1—铜块,4.2—高温超导带,4.3—低温胶,4.4—不锈钢带,5—柔性连接组件,6—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5.1—柔性铜板,6.1—导电铜带,6.2—氮化铝垫圈,6.6—环氧套管,7—低温容器法兰,8—70K温区铜板,9—磁体温区冷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引线结合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的二元电流引线结构,实现至磁体端的低漏热及与大气环境的密封,包括密封接线柱1、铜引线组件2、铜引线热锚组件3、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4、柔性连接组件5、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6。
[0017]如图2所示,所述的密封接线柱1包括铜接线柱1.1、外环氧件1.2、O型密封圈1.3、内环氧件1.4、环氧平垫圈1.5、螺母1.6、螺栓1.7和平垫圈1.8。铜接线柱两端设有电连接安装接口,铜接线柱1.1容器内侧端开有外螺纹用于与螺母1.6的连接,内环氧件1.4、外环氧件1.2均置于铜接线柱1.1与低温容器法兰7间,起到铜接线柱1.1与低温容器法兰7间的电绝缘,同时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可以容纳O型密封圈1.3的环形槽,O型密封圈1.3置于内外环氧件形成的环形槽内,通过螺母1.6与铜接线柱1.1之间的螺纹连接,将O型密封圈1.3压紧
起到密封的作用,螺母1.6与容器法兰7间设有环氧平垫圈1.5起到电绝缘作用。
[0018]所述的铜引线组件2为紫铜材料制成的扁带,一端与密封接线柱1的铜接线柱1.1通过螺栓1.7、平垫圈1.8连接或锡焊连接或螺栓结合锡焊连接,另一端与铜引线热锚组件3连接,铜引线组件2截面尺寸进行优化使得其传给铜引线热锚组件3的传导漏热与电阻发热之和最小,铜引线组件2中部弯曲起到柔性的作用,用于补偿冷收缩。
[0019]所述的铜引线热锚组件3包括氮化铝片3.1、U型铜块3.2、螺栓3.3、平垫圈3.4、弹性垫圈3.5、螺栓3.6、平垫圈3.7、弹性垫圈3.8、绝缘套管3.9、螺栓3.10、平垫圈3.11、弹性垫圈3.12;U型铜块3.2一端螺栓3.3、平垫圈3.4、弹性垫圈3.5连接铜引线组件2,一端通过螺栓3.10、平垫圈3.11、弹性垫圈3.12连接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4,二元电流引线铜引线组件2下端与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3上端分别与U型铜块3.2两端固定传输电流,U型铜块3.2通过螺栓3.6、平垫圈3.7、弹性垫圈3.8压装于一70K温区铜板8上,U型铜块3.2上通过螺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元电流引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密封接线柱(1)、铜引线组件(2)、铜引线热锚组件(3)、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4)、柔性连接组件(5)和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热锚组件(6);所述的密封接线柱(1)包括一个两端设有电连接安装接口的铜接线柱(1.1)和依次设置在铜接线柱(1.1)外的内环氧件(1.4)、O型密封圈(1.3)和外环氧件(1.2),铜接线柱(1.1)上还通过外螺纹旋接有位于内环氧件(1.4)下方的螺母(1.6),铜接线柱(1.1)底端通过内螺纹旋接有用于连接铜引线组件(2)的螺栓(1.7);所述的铜引线组件(2)为紫铜材料制成的扁带,一端与铜接线柱(1.1)连接,另一端与铜引线热锚组件(3)连接;所述的铜引线热锚组件(3)包括一个两端分别连接铜引线组件(2)和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4)的U型铜块(3.2),U型铜块(3.2)上设置有氮化铝片(3.1);所述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组件(4)由不锈钢带(4.4)和通过高温超导带(4.2)设置在不锈钢带(4.4)两端的铜块(4.1)组成;所述的柔性连接组件(5)为采用多片0.1~0.2mm厚的薄铜板复合而成的柔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义军彭思思李位勇熊琪郑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