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31195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面料是由内层织物和外层织物粘合而成;所述外层织物由气凝胶绝热涂层、混纺织层和阻燃隔热涂层构成,所述混纺织层设置在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和所述阻燃隔热涂层之间,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靠近所述内层织物设置,按重量份计,所述内层织物由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阻燃材料领域,特别是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阻燃复合面料是指在接触火焰或炽热物体时,能够防止面料本身被点燃或减缓并终止燃烧的面料,适用于在有易燃、易爆物质并有着火危险的地方时使用,。
[0003]在化工领域中,因含有大量危险化学品,若其未保存妥当或使用不当,极易发生爆炸,造成人员的伤亡;同时,因绝大多数化学品会挥发出有毒气体,工作人员若长期接触这些有毒气体,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另外,在工作人员进行化学实验或者搬运化学品时,衣服上难免会粘附一些强酸强碱或者具有腐蚀性的液态化学品,严重时,这些具有腐蚀性的液态化学品会渗透衣服,直达皮肤,引发皮肤腐烂等,因此,对于化工行业的工作服,需在满足高阻燃性的同时,还需具有吸附异味以及隔绝腐蚀品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面料能够用于制作化工领域的防护服,其具有高阻燃性能、高吸附性以及强抗腐蚀性能。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阻燃复合面料,由内层织物和外层织物粘合而成;所述外层织物由气凝胶绝热涂层、混纺织层和阻燃隔热涂层构成,所述混纺织层设置在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和所述阻燃隔热涂层之间,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靠近所述内层织物设置;按重量份计,所述内层织物由30

40 份的芳纶1313纤维、20

30份的纯棉纤维和40

50份的活性炭纤维混纺而成;按重量份计,所述混纺织层由30

40份的玄武岩纤维和20

30份的棉纤维和30

40份的聚四氟乙烯纤维混纺而成。
[0007]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内层织物由36份的芳纶1313纤维、28份的纯棉纤维和45 份的活性炭纤维混纺而成。
[0008]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混纺织层由33份的玄武岩纤维、25份的纯棉纤维和35份的聚四氟乙烯纤维混纺而成。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个专利技术目的,即一种阻燃复合面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S1按重量份计,将30

40份的芳纶1313、20

30份的纯棉和40

50份的活性炭纤维并捻且混纺后制得内层织物,所述内层织物的纱线细度为60tex;将30

40份的玄武岩纤维和20

30份的棉纤维和40

50份的聚四氟乙烯纤维混纺后制得混纺织层,所述混纺织层的纱线细度为 60tex;所述内层织物和所述混纺织层克重均为150g/m2;
[0010]S2将所述混纺织层的其中一面涂覆气凝胶绝热涂层,另一面涂覆阻燃隔热涂层,涂覆完成后制得外层织物;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和所述阻燃隔热涂层的厚度均为0.35mm;
[0011]S3将所述内层织物与所述外层织物通过层压粘合,制得复合面料;固态粘合剂为聚氨酯。
[0012]优选的,所述S2中,涂覆气凝胶绝热涂层的步骤包括:
[0013]S211按重量份计,将85份的有机硅树脂、4

5份的云母粉、6

9份的气凝胶、8

20份的 Cr2O3和0.5

2.5份的硅烷偶联剂充分混合,制得气凝胶绝热涂层液;
[0014]S212将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液均匀涂覆于所述混纺织层的其中一面。
[0015]优选的,所述S2中,涂覆阻燃隔热涂层的步骤包括:
[0016]S221按重量份计,将85份的有机硅树脂、4

5份的云母粉、6

9份的200目的空心陶瓷微珠、8

20份的Cr2O3、0.5

2.5份的硅烷偶联剂和0.03

0.2重量份的烷基磷酸酯二乙醇胺盐抗静电剂充分混合,制得阻燃隔热涂层液;
[0017]S222将所述阻燃隔热涂层液均匀涂覆于所述混纺织层上。
[0018]云母粉属片状单斜晶体,主要由SiO2、Al2O3和Fe2O3等物质组成,片状云母粉作为涂层填料可增加涂层体系的丰满度、防止热射线穿透,同时提升所制备涂层材料的高温热稳定性能。云母粉表面带有少量的羟基结构,可与有机硅树脂进行反应,而金属氧化物可以对该反应起催化接触作用,并在高温下与云母粉和有机硅树脂间形成M

Si

O结构骨架,进一步提升涂层体系的高温热稳定性。空心陶瓷微珠,空心陶瓷微珠熔点高,耐热性能优异,且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
[0019]优选的,S4中的层压粘合构成中,上胶量为20

30g/m2,热压温度为220

230℃,热压时间为25

25s,热压压力为2

3kgf/cm2。通过该层压参数,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内外层织物之间的粘合度以及稳定性。
[0020]优选的,S4中的层压粘合构成中,上胶量为25g/m2,热压温度为222℃,热压时间为28s,热压压力为2.5kgf/cm2。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阻燃复合面料,由内层织物和外层织物粘合而成。内层织物由芳纶 1313、纯棉和活性炭纤维按特定配比制成,其活性炭纤维具有导电性能,而芳纶1313纤维具有极强的蓬松性,在纺纱过程中易产生静电,通过使活性炭纤维与芳纶1313纤维和棉纤维共捻的方式,能够使三种纤维均匀混合,使芳纶1313纤维具有抗静电性,防止其在纺纱过程中发生纤维漂浮、飞散、棉网难以凝聚等现象,进而可使内层织物具有永久性抗静电性能;另外,活性炭纤维具有大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其能够对有毒气体进行吸附,减少有毒气体对人体的侵蚀,且活性炭纤维脱附再生容易,能够极大程度延长布料的使用时效。内层面料中的芳纶1313具有极强的阻燃性,若其单独使用,虽能发挥极强的阻燃性但其价格高昂,且因其分子的聚合度高、强度高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染色性能不佳,染色后色牢度较差等特点,不利于工业大规模生产。棉纤维和活性炭纤维本身并非阻燃纤维,但棉纤维透气柔软易染色,活性炭纤维吸附性强,通过将芳纶1313纤维、活性炭纤维和纯棉纤维按照一定配比混纺制成内层织物后,增加织物的服用等性能,使织物的成本获得极大程度的降低,且使制得的织物具有显著的阻燃性能,遇高温不滴落,还有利于增强内层织物的柔软性、透气透湿性以及吸附性,提高人体舒适度,且利于内层织物染色,扩大其在高性能防护服装的应用。
[0023]外层织物由气凝胶绝热涂层、混纺织层和阻燃隔热涂层构成,其中混纺织层由玄武岩纤维、棉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按特定配比混纺制成。聚四氟乙烯纤维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化学腐蚀性能,其不溶于浓硫酸、浓硝酸、王水等常见腐蚀性液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由内层织物(4)和外层织物(1)粘合而成;所述外层织物(1)由气凝胶绝热涂层(13)、混纺织层(12)和阻燃隔热涂层(11)构成,所述混纺织层(12)设置在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13)和所述阻燃隔热涂层(11)之间,所述气凝胶绝热涂层(13)靠近所述内层织物(4)设置;按重量份计,所述内层织物(4)由30

40份的芳纶1313纤维、20

30份的纯棉纤维和40

50份的活性炭纤维混纺而成;按重量份计,所述混纺织层(12)由30

40份的玄武岩纤维和20

30份的棉纤维和30

40份的聚四氟乙烯纤维混纺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内层织物(4)由36份的芳纶1313纤维、28份的纯棉纤维和45份的活性炭纤维混纺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混纺织层(12)由33份的玄武岩纤维、25份的纯棉纤维和35份的聚四氟乙烯纤维混纺而成。4.一种阻燃复合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方法如下:S1按重量份计,将30

40份的芳纶1313、20

30份的纯棉和40

50份的活性炭纤维并捻且混纺后制得内层织物(4),所述内层织物(4)的纱线细度为60tex;将30

40份的玄武岩纤维和20

30份的棉纤维和40

50份的聚四氟乙烯纤维混纺后制得混纺织层(12),所述混纺织层(12)的纱线细度为60tex;所述内层织物和所述混纺织层克重均为150g/m2;S2将所述混纺织层(12)的其中一面涂覆气凝胶绝热涂层(13),另一面涂覆阻燃隔热涂层(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武周汤剑平何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豪尔泰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