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903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一个公共容器(25)内封装有三相断路器各单元(3、4)。该三相断路器单元和连到其两端的引出导体(27d、28d)依几条虚构的直线设置,这几条直线互相平行且差不多通过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驱动三相断路器各单元的公共操作单元(7)设在容器(25)之外侧且并置于与等边三角形一边(28b-28c)相对的位置处。在容器外围绕着三相各引出导体设置一个零相序电流互感器(ZCT)。(*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特别是涉及到一种适用于支柱断路器的公共容器型三相断路器。一般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可以圆柱形的三相公共箱型断路器为代表,它用于75千伏以上的输电系统中,如图5所示;即1977年3月1日发布的题为“气体断路器”的第52-27562公开号日本专利中的附图说明图1。在这种断路器中,三相断路器单元按其轴向设置在一个充满六氟化硫气体的圆柱形的容器25中;支管40、41在圆柱形容器25的轴向的两端径向伸出,引出导体27、28依支管的轴向伸出,连到密封该支管的绝缘隔片26d、26b,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大体为U形的电流通路27-81-28。另外,在图5中所示的一个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的类似的例子,亦可以用一个立方体形支柱开关2代表,如图1所示。如图1示出的,在配电支柱1的上部构成支柱开关2,且图中配电线29和30被连到从其两端近于水平引出的引出导体27、28。该断路器单元的各部件组装在一个充满六氟化硫气体的金属外壳内,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图1的垂直剖面图,图3是沿图2中Ⅻ-Ⅻ线取的剖面图。在装在金属外壳25上的套管23a和23b之间连接一个绝缘的汽缸6,该汽缸6内也充满六氟化硫气体。该绝缘汽缸6容纳着一个静触头3和动触头4,它们分别电气连接到套管23a和23b上,且靠金属外壳25内的操作单元7通过一个驱动杆5打开或闭合动触头。在绝缘汽缸6中,在静触头3的附近构成一个加热室8,在动触头4侧部构成下游室10。设置有一个用于接地保护的零相序电流变压器ZCT,它在金属外壳25内沿着套管23a的外圆环绕着三相;且设置有另一个用于过电流保护的电流互感器CT,它环绕着两相套管23b,从而构成了如图4所示的布置顺序。三相断路器单元在整体结构的绝缘汽缸6内按水平方向布置成一排,如图3所示,且由操作单元7进行操作。近年来已经进行了研究,由有切断故障电流能力的支柱断路器来替代仅具有切断负荷电流能力的开关。其原因是,具有切断故障电流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在事故情况下电力事故的范围,且能使事故快速恢复为正常,有助于显著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按照上述情况,已经研究将图2示的支柱开关升级,改为具有切断故障电流能力的支柱断路器,且构成采用图5所示结构的断路器的支柱断路器。当将图1到3所示的传统的立方体型支柱开关用作为具有切断故障电流能力的支柱断路器时,须按图4所示在断路器单元的一端必须设置零相序电流互感器ZCT。按照传统结构为如图2所示环绕着平行地水平布置成一排的三相引出导体27,但该结构对于根据三相电流中微小的不平衡量来检测接地故障的零相序电流互感器ZCT决不是理想的,其检测精度亦应进一步提高。再有,当图5中所示断路器用作一个支柱断路器时,能够设计成例如将零相序电流互感器ZCT设置在绝缘隔片26a附近。但是,在这个位置的引出导体27如图所示的两相的长度不同,另外,在支承断路器单元静触头和引出导体27的支承导体31和零相序电流互感器ZCT之间的长度,各相也是不同的。因此,该结构对于根据三相电流中微小不平衡量检测接地电流的零相序电流互感器是不理想的。再者是设计成将配电线29和30以L开关从U形电流通路27-81-28引出,如图5示。但是,由于三相配电线29和30不是成直线布置,而是成L型布置,所以这种布置与图5所描绘的布置有同样的缺点。因此就难于将图5的断路器用作为支柱断路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它具有高的灵敏度,能用作为一个支柱断路器。为了达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连到三相断路器单元两端的各引出导体从容器沿轴向的两端成直线引出,差不多与设置在容纳各断路器单元的容器中的三相断路器同轴,三相引出导体差不多设置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且操作三相断路器单元的一个操作单元装设在与该等边三角形任一侧相对的位置处。本专利技术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的构成如上所述。因此,引出导体能容易地连接在差不多排成直线定位的配电线之间。再有,该引出导体差不多设置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处,且操作单元装设在与该等边三角形一侧相对的位置处。因此,甚至当三相公用的操作杆设置在该三角形中心对它们进行操作时,亦能容易地维持在操作杆和引出导体之间的绝缘。图1是传统的立方体型支柱开关的正面图;图2是描绘图1的主要部分的垂直剖面图;图3是沿图2Ⅻ-Ⅻ线取的剖面图;图4是图1所示断路器的布置顺序图;图5是表示传统的圆柱形箱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的垂直剖面的侧视图;图6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的透视图;图7是图6的垂直剖面的正视图;图8是图6的正视图;图9是图6的侧视图;图10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的局部剖面图;图11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的正视图;图12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的透视图;图13是图12的垂直剖面侧视图;图14是表示按照本专利技术第五个实施例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参考图6。容纳断路器单元的容器25是一个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圆筒,引出导体27a、27b、27c和28a、28b、28c连到各断路器单元两端且布置在相同的各轴线上。这些引出导体的各轴线与圆柱形容器25的轴线平行。三相引出导体27a、27b、27c和28a、28b、28c的位置差不多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且在图示情况中,与引出导体28b和28c之间的侧面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操作单元7。环绕着引出导体27a、27b和27c设置了一个零相序电流互感器ZCT,且环绕着引出导体28b和28c设置了一个电流互感器CT,从而就构成了图4所示的布置顺序。参考图7。圆柱形容器25充满六氟化硫气体并构成三相各断路单元。但是,由于各断路单元都为相同的结构,下面就仅叙述一相断路单元。引出导体27a和28a按相同的轴线定位,该轴线从圆柱形容器25两端以其轴线方向伸出;断路单元具有静触头3和动触头4,它亦按该轴线构成。形成图2示的加热室8的绝缘汽缸11设置在两个触头3和4的接触位置处,且图2中所示的具有下游室10的绝缘汽缸11被封闭在容器25内。容器25内的引出导体28a的一端装配得要保持与动触头4的电气接触。当动触头4向右移切断电路时,引出导体28a的左端插入动触头4的空腔内。如上述,三相静触头3的位置差不多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且公共绝缘支承部件19设置的位置相当于该靠边三角形的中心。臂14的一端与三相动触头4一起构成整体结构,且操纵杆16的一端与公共绝缘支承部件19模压成整体结构。一个金属罩15围绕着上述部分设置,且由容器25支承着,以便保护三相中的绝缘不受断路器单元切断电流时产生的热气体的影响,罩15内构成有细长开口15a,以防止与三相臂14电气接触,开口15d形成为沿轴线方向的细长形状,以切断在动触头4的整个打开和闭合操作冲程内的电气接触。操纵杆16延伸到容器25以外且维持密封,它连到连杆17的一端。一个驱动轴18给连杆17以转动力,该轴18连到操作单元7;这里对单元7不予详述。因此,如果由操作单元7经过驱动轴18,使连杆17以反时针方向转动,则动触头4就与静触头3接触,使电路接通。由连杆17构成的机构容纳在机构外壳22内。该机构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其中三相断路器单元(3、4)容纳在一个公共容器(25)中,这些断路器单元的每一个单元的两端通过引出导体(27a、27b、27c、28a、28b、28c)从该容器中伸出,且一个驱动三相断路器各单元的公共操作单元(7)设置在该容器的一个外侧;其中,上述三相断路器各单元和在其两端的各引出导体按各虚构的直线布置,各直线差不多通过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且相互平行,上述操作单元并置在与上述等边三角形的一边(28b-28c)相对的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1988-11-14 88-2856901.一种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其中三相断路器单元(3、4)容纳在一个公共容器(25)中,这些断路器单元的每一个单元的两端通过引出导体(27a、27b、27c、28a、28b、28c)从该容器中伸出,且一个驱动三相断路器各单元的公共操作单元(7)设置在该容器的一个外侧;其中,上述三相断路器各单元和在其两端的各引出导体按各虚构的直线布置,各直线差不多通过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且相互平行,上述操作单元并置在与上述等边三角形的一边(28b-28c)相对的位置上。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其中零相序电流互感器(ZCT)设置在上述容器的外侧,环绕着上述一侧的三相引出导体。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三相公共容器型断路器,其中操纵杆(16)设在上述等边三角形的中心部位,操纵杆的一端以电气绝缘的方式连到上述三相断路器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筑紫正范小柳修关保春后藤登喜雄黑泽幸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