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及电致变色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133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10
本申请提供了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及电致变色玻璃,驱动结构包括依次布置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传导层、离子存储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为条形且布置在相应导电层的边缘,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透光的电势传导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两者相背的一侧为封装侧,至少一者的封装侧带有所述电势传导层;所述电势传导层与相应侧的电极相连,所述电势传导层采用导电涂层、导体网栅、或预制的导电膜。本申请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速度快,且变色均匀性好。且变色均匀性好。且变色均匀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及电致变色玻璃


[0001]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及电致变色玻璃。

技术介绍

[0002]自1950年代电致变色技术问世以来,电致变色技术随着材料、真空、电子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茁壮起来,人们致力于制备出变色性能,变色效率、寿命循环次数卓越的电致变色器件,以期望能广泛应于建筑幕墙、室内装饰、功能机器、交通运输等方向,达到智能舒适、节能环保的目的。
[0003]电致变色玻璃指的是在玻璃上沉积的各种电致变色相关功能材料薄膜,一般由底层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传导层、离子存储层以及顶层导电层所构成。电致变色器件由于其材料的不同分为有机电致变色玻璃,无机电致变色玻璃;由于其结构不同分为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液态电致变色玻璃。由于无机材料本身材料特殊性,全固态无机电致变色玻璃在电场循环下使用抗阳光辐射,寿命相对有机材料较长,全固态结构安全可靠等优点。电致变色玻璃具有调节光线透过、隔热、隔冷、阻挡噪音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方面。
[0004]现有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封装结构一般有以下两种:一、膜面直接接触胶片与平板玻璃的夹胶式。二、非膜面与封装玻璃夹胶后再中空封装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因使用场景玻璃面积较大,从而导致其变色不均匀、变色速度慢、变色美观性差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便于封装的、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实现电致变色玻璃的快速、均匀变色。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包括依次布置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传导层、离子存储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为条形且布置在相应导电层的边缘,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透光的电势传导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两者相背的一侧为封装侧,至少一者的封装侧带有所述电势传导层;
[0007]所述电势传导层与相应侧的电极相连,所述电势传导层采用导电涂层、导体网栅、或预制的导电膜。
[0008]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0009]可选的,所述导电涂层采用银导电浆料、铜导电浆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0]可选的,所述导电涂层的厚度为5~10μm,导电率为5.9
×
108~6.2
×
109S/m,透光率为75~80%。
[0011]可选的,所述导电膜包括基底以及分布在基底内的金属粉,所述基底为两面粘结
性的光学薄膜。
[0012]可选的,所述导电膜为银膜、金膜、铜膜、镍膜中一种,其厚度为10~15μm,导电率为5.9
×
108~5.8
×
109S/m,透光率为70~80%。
[0013]可选的,所述导体网栅包括金属网以及用于支撑金属网的粘结层,所述金属网的至少一部分嵌合在所述粘结层中。
[0014]可选的,所述金属网为多根纵向、横向的金属丝间隔交叉形成的网格结构,所述金属丝的直径为5

15μm,导电率为5.8
×
108~5.8
×
109S/m。
[0015]可选的,所述金属网的纵向金属丝和横向金属丝相互垂直交叉。
[0016]可选的,所述粘结层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光学透明胶中的一种,其厚度为0.1~0.3mm,透光率为85~90%。
[0017]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为直条形。
[0018]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
[0019]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
[0020]两玻璃,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封装侧,其中一者作为沉积膜层的基底;
[0021]黏胶层,设置在所述封装侧与相应玻璃之间。
[0022]本申请的电致变色玻璃的封装方式简单,具有变色速度快、均匀性高等优点,大幅提高其使用场景及用户体验感受。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电致变色玻璃的封装示意图;
[0025]图3为一实施中的导体网栅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7]10、底层玻璃;
[0028]20、驱动结构;21、第一导电层;22、电致变色层;23、离子传导层;24、离子存储层;25、第二导电层;26、电势传导层;261、导体网栅;2611、金属网;2612、粘结层;27、第二电极;
[0029]30、黏胶层;
[0030]40、顶层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现有的电致变色玻璃一般通过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上施加一电压,驱动离子存储层中的离子经过离子传导层进入电致变色层,电致变色层的材料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价态发生变化,从而变色;在第一、第二电极层上施加一反向电压,电致变色层材料发生逆向的氧化还原反应,元素价态变化,从而褪色。根据电致变色原理可知,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速度与器件内部的离子传导速率直接相关。目前,通常在第一、第二导电层的边缘上设置导电条,驱动电压直接施加在导电条上,这种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致变色速率,但导电层上靠近导电条位置的电压较高,变色较快,而远离导电条位置的电压下降,变色较慢,两位置之间存在明显的压降,导致电致变色玻璃的整体变色不均匀,特别是面积越大的电致变色玻璃,该问题越突出。
[003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玻璃,包括: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20、两玻璃层(底层玻璃10和顶层玻璃40)以及黏胶层30;其中,通过黏胶层30将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20封装在两玻璃层之间;驱动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包括依次布置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传导层、离子存储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为条形且布置在相应导电层的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透光的电势传导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两者相背的一侧为封装侧,至少一者的封装侧带有所述电势传导层;所述电势传导层与相应侧的电极相连,所述电势传导层采用导电涂层、导体网栅、或预制的导电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采用银导电浆料或铜导电浆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涂层的厚度为5~10μm,导电率为5.9
×
108~6.2
×
109S/m,透光率为75~8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膜为银膜、金膜、铜膜、镍膜中的一种,其厚度为10~15μm,导电率为5.9
×
108~5.8
×
109S/m,透光率为70~80%。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夫王佳峰王晓东俞峰周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