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048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和给药管,所述给药管设置于引流管内腔且给药管外壁表面均布有螺纹,所述给药管的出口端沿引流管的引流进端径向延伸至引流管外,所述引流管的引流进端为鱼嘴形状;将灌洗给药和引流集为一体,能保持引流通畅不阻塞,达到引流彻底的目的,亦可防止进入的药液立即被吸出,增加了药液与病灶的接触时间,不会吸附于临近组织,只需一个手术切口,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

技术介绍

[0002]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其中以腰椎结核常见,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的基础。随着脊柱外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脊柱结核患者得到了治愈,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放病灶切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但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指征掌握不严,也会存在过度手术的现象。另外化疗药物不规范应用,结核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对脊柱结核,单纯的口服结核药物化疗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近些年来,综合借鉴现代介入技术,脊柱结核病灶内置管灌洗引流联合局部给药为脊柱结核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现有的常规技术为在CT引导下椎旁脓肿置入麻醉硬膜外导管或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入猪尾巴导管,但都有明显的缺点:患者过多的射线暴露、没有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置管位置不确切、麻醉导管或猪尾巴导管太细容易阻塞脱落等。在此基础上,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借助内窥镜在直视下行脊柱结核病灶内置管,且置入的导管管径更粗,引流更加彻底与通畅。但目前该类导管尚无统一规格,临床多以负压引流球的导管替代,如需要灌洗引流时,可能需额外增加一个手术切口(灌洗口与引流口),增加患者的痛苦,或单切口内置双管(灌洗管与引流管),增加导管阻塞的发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将灌洗给药和引流集为一体,能保持引流通畅不阻塞,达到引流彻底的目的,亦可防止进入的药液立即被吸出,增加了药液与病灶的接触时间,不会吸附于临近组织,只需一个手术切口,减轻患者的痛苦。
[0004]本技术的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和给药管,所述给药管设置于引流管内腔且给药管外壁表面均布有螺纹,所述给药管的出口端沿引流管的引流进端径向延伸至引流管外,所述引流管的引流进端为鱼嘴形状;
[0005]进一步,所述给药管的出口端沿鱼嘴形状的低缘部径向延伸至引流管外;
[0006]进一步,所述鱼嘴形状的低缘部具有与给药管形状相适应的通槽;
[0007]进一步,所述给药管的出口端截面为圆锥形结构;
[0008]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的引流出口端连接负压引流球,靠近引流出口端的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给药管穿过的连通支管,所述连通支管与给药管之间通过密封活塞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连通支管垂直引流管设置;
[0010]进一步,还包括沿引流管外壁设置的空气管,靠近引流管进端的引流管管壁与对应的空气管管壁上均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对通孔,在空气管对通孔的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侧通孔,所述对通孔与侧通孔错位分布;
[0011]进一步,所述侧通孔和对通孔均为椭圆形;
[0012]进一步,所述引流管和空气管上的对通孔均为等间距分布的3个,所述空气管上的侧通孔为等间距分布的三个;
[0013]进一步,所述空气管的进气口设置有封口纱布。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将灌洗给药和引流集为一体,能保持引流通畅不阻塞,达到引流彻底的目的,亦可防止进入的药液立即被吸出,增加了药液与病灶的接触时间,不会吸附于临近组织,只需一个手术切口,减轻患者的痛苦。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1和给药管2,所述给药管2设置于引流管1内腔且给药管2外壁表面均布有螺纹,所述给药管2的出口端沿引流管1的引流进端径向延伸至引流管1外,所述引流管1的引流进端为鱼嘴形状3;引流管1为粗管径,给药管2为细管径,均为软管。给药管2套设于引流管1的管道空腔内,给药管2的出口端位于引流管1一侧,即:给药管2沿引流管1的管口向外弯折,给药管2的出口端与引流管1的引流进端呈垂直状态设置,结合鱼嘴形状3的引流进端结构,即可增加引流的畅通性,亦可防止进入的药液立即被吸出,增加了药液与病灶的接触时间,同时避免引流管1吸附于临近组织。“引流管1的引流进端”是指引流的进口端。且由于给药管2外壁表面均布的螺纹,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结构,因此通过抽插给药管2起到疏通引流管1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引流的通畅性,避免堵塞。
[0018]本实施例中,所述给药管2的出口端沿鱼嘴形状3的低缘部径向延伸至引流管1外;所述鱼嘴形状3的低缘部具有与给药管2形状相适应的通槽;鱼嘴状的边缘形状是凹凸起伏连接的,低缘部即凹部,给药管2的出口端由此沿凹部延伸至引流管1侧壁外,不影响引流管1的吸附,且更利于引流和给药,防止进入的药液立即被吸出,增加了药液与病灶的接触时间。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给药管2的出口端截面为圆锥形结构;圆锥的小口径端为给药出口端,提高给药冲洗效果。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1的引流出口端连接负压引流球,靠近引流出口端的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给药管2穿过的连通支管8,所述连通支管8与给药管2之间通过密封活塞连接;所述连通支管8垂直引流管1设置;连通支管8与引流管1内腔连通,且口径大小与引流管1的口径相同,给药管2沿连通支管8进入引流管1中,其进入端通过活塞实现连通支管8的密封,以确保无菌环境,且确保给药管2可在引流管1内抽插活动,用于疏通引流管1,避免引流管1的堵塞,提高引流的畅通性。
[0021]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沿引流管1外壁设置的空气管4,靠近引流管1进端的引流管1管壁与对应的空气管4管壁上均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对通孔5,在空气管4通孔的相对侧壁上
开设有侧通孔6,所述对通孔5与侧通孔6错位分布;空气管4沿引流管1纵向设置于引流管1外壁上,空气管4的末端靠近引流管1的引流进端设置,引流管1和空气管4相对应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对通孔5,所谓“对通孔5”是指引流管1上的孔与空气管4上的孔一一对应,侧通孔6位于空气管4相对于对通孔5的另一侧壁,且与对通孔5错位,所述空气管4的进气口7设置有封口纱布,空气可通过进气口7的纱布后进入到空气管4内,纱布起到进气过滤的作用,借助负压吸出脓性、炎性坏死物质,不会吸附于邻近组织。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通孔6和对通孔5均为椭圆形;所述引流管1和空气管4上的对通孔5均为等间距分布的3个,所述空气管4上的侧通孔6为等间距分布的三个;抽吸效果更好。
[002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和给药管,所述给药管设置于引流管内腔且给药管外壁表面均布有螺纹,所述给药管的出口端沿引流管的引流进端径向延伸至引流管外,所述引流管的引流进端为鱼嘴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管的出口端沿鱼嘴形状的低缘部径向延伸至引流管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鱼嘴形状的低缘部具有与给药管形状相适应的通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管的出口端截面为圆锥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置管引流椎旁结核脓液的多功能双腔引流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的引流出口端连接负压引流球,靠近引流出口端的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给药管穿过的连通支管,所述连通支管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建伟吴德逻钱晨范思行吴尚曾甫梅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