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9876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具有柔性保护袋本体、止血带、第一分隔层、第二分隔层,柔性保护袋本体套在患者的患肢上,降低感染风险,止血带沿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顶部,第一分隔层和第二分隔层固定在柔性保护袋的内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排血口和第二排血口,第一排血口、第二排血口和柔性保护袋本体底部的排液口连通,形成折线形排血流道,能将患肢渗出的血液排出,且折线形的排血流道既能避免渗出的血液返流,又能避免血液与创面再次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有效降低肢体损毁伤患者的大面积创面的感染风险,在排出患肢渗出的血液的同时能防止血液返流。防止血液返流。防止血液返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人体一旦遭受创伤,伤口护理不周就可能会发生感染,尤其是肢体损毁伤这类创面较大的创伤暴露在空气中更易感染,严重者甚至可能化脓,经久不愈,直至引发全身感染、气性坏疽等危及生命。另外,伤口敷料有渗血、渗液或其他分泌物时,很容易将床单、被褥等浸湿,而使患者不适。而且,被褥上可能会滋生繁殖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再通过浸湿的伤口敷料进入伤口,更易导致伤口的感染,延长伤口的愈合时间,加重患者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用于套设在患者具有损毁伤的患肢上。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柔性保护袋本体,内部中空且顶部开口,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止血带,沿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顶部,用于固定在所述患肢上止血;第一分隔层,边缘与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内表面固定在一起,开设有第一排血口;第二分隔层,边缘与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内表面固定在一起且位于所述第一分隔层上方,开设有第二排血口;所述第一排血口、所述第二排血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形成折线形排血流道,所述排血流道用于将所述患肢渗出的血液排出。
[0005]在本技术提供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止血带包括:带体,由柔性材料制成;抽绳,穿设在所述带体内;旋压组件,具有垂直固定在一起的旋压柄和旋压轴,所述旋压轴与所述抽绳固定在一起,所述旋压柄旋转时,带动所述旋压轴旋转,使所述抽绳在所述旋压轴上绕紧,从而收紧所述带体。
[0006]在本技术提供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包括粘合在一起的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由高强度防水透气材料制成,所述外层为透明聚乙烯膜。
[0007]在本技术提供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高强度防水透气材料为杜邦公司的特卫强。
[0008]在本技术提供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内层上具有抗生素涂层。
[0009]在本技术提供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层和所述第二分隔层均包括粘合在一起的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的材料与所述内层相同,所述下层的材料与所述外层相同。
[0010]技术的作用与效果
[0011]根据本技术所涉及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因为具有柔性保护袋本体、止血带、第一分隔层、第二分隔层,柔性保护袋本体套在患者的患肢上,使创面避免与空气直接接触,降低感染风险,止血带沿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顶部,能够固定在患肢上从而给患肢止血;第一分隔层和第二分隔层固定在柔性保护袋的内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排血口和第二排血口,第一排血口、第二排血口和柔性保护袋本体底部的排液口连通,形成折线形排血流道,能将患肢渗出的血液排出,且折线形的排血流道既能避免渗出的血液返流,又能避免血液与创面再次接触,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0012]所以,本技术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容易,能有效降低肢体损毁伤患者的大面积创面的感染风险,还能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在排出患肢渗出的血液的同时能防止血液返流。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的排血流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作具体阐述。
[0015]<实施例>
[0016]本实施例详细描述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
[0017]图1是本实施例中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如图1所示,肢体损毁创面保护袋100包括柔性保护袋本体10、止血带20、第一分隔层30以及第二分隔层40。
[0019]柔性保护袋本体10包括粘合在一起的内层11和外层12,为顶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袋体,底部开设有出液口13。内层11为高强度透气防水材料,本实施例中使用的为杜邦公司的特卫强。内层11上具有一层喷洒形成的抗生素涂层。外层12为透明聚乙烯膜。
[0020]止血带20包括带体21、抽绳22以及旋压组件23。
[0021]带体21由柔性材料制成,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沿柔性保护袋本体10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在柔性保护袋本体10的顶部。抽绳22穿设在带体21内。旋压组件23包括垂直固定在一起的旋压柄231和旋压轴(图中未示出),旋压轴与抽绳22固定在一起。
[0022]医生旋转旋压柄231,带动旋压轴旋转,使抽绳22在旋压轴上绕紧,从而收紧带体21使带体21紧箍在患者的患肢上,继而使柔性保护袋本体10套设固定在患者的患肢上,以保护患肢创面,降低感染风险。
[0023]第一分隔层30包括粘合在一起的上层(图中未示出)和下层(图中未示出),边缘与柔性保护袋本体10的内表面固定在一起,一侧边缘A处开设有第一排血口31。上层的材料与内层11相同,下层的材料与外层12相同。
[0024]第二分隔层40的结构和材料均与第一分隔层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分隔层40边缘与柔性保护袋本体10的内表面固定在一起,远离第一排血口31的一侧边缘B处开设有第二排血口41。
[0025]图2是本实施例中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的排血流道示意图。
[0026]第一排血口31、第二排血口41与出液口13在X方向上的连通示意图见图2,第一排血口31、第二排血口41与出液口13形成折线形排血流道,能够将患肢渗出的血液排出,且避免排出的血液返流,降低患肢创面的感染风险。
[0027]本实施例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100使用方式如下:
[0028]医生对患者的患肢创面进行处理后,在柔性保护袋本体10内喷洒适合患者的抗生素,然后将柔性保护袋本体10套在患肢上,旋转旋压柄231带动旋压轴旋转,使抽绳22在旋压轴上绕紧,从而收紧带体21使带体21紧箍在患者的患肢上,调整到合适的松紧后,将旋压柄231的两端分别插入带体21的开口内,使柔性保护袋本体10套设固定在患者的患肢上止血。患者患肢渗血可以通过第一排血口31、第二排血口41与出液口13形成折线形排血流道排出,且避免血液返流。
[0029]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0030]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因为具有柔性保护袋本体、止血带、第一分隔层、第二分隔层,柔性保护袋本体套在患者的患肢上,使创面避免与空气直接接触,降低感染风险,止血带沿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用于套设在患者具有损毁伤的患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保护袋本体,内部中空且顶部开口,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止血带,沿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顶部,用于固定在所述患肢上止血;第一分隔层,边缘与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内表面固定在一起,开设有第一排血口;第二分隔层,边缘与所述柔性保护袋本体的内表面固定在一起且位于所述第一分隔层上方,开设有第二排血口;所述第一排血口、所述第二排血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形成折线形排血流道,所述排血流道用于将所述患肢渗出的血液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损毁伤创面保护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止血带包括:带体,由柔性材料制成;抽绳,穿设在所述带体内;旋压组件,具有垂直固定在一起的旋压柄和旋压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磊杨鹏沈笛马骏陆嘉佳周志斌陈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