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9543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00
术后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解决了引流管固定不牢固造成脱管及其引流管受压、扭曲或折转成角对引流造成影响的问题;包括弯管,所述弯管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管,所述第一固定管上间隔的开有若干个矩形槽,所述第一固定管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上连接有可调节的束带,所述弯管底端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内开有内齿槽,所述内齿槽内啮合有若干个齿轮,所述齿轮固定连接有连接销,连接销上部与弯管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销下端转动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固定连接有粘合板,所述固定块套在第二套管外部并且与第二套管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和弯管之间设有与齿轮固定连接的开合板,所述开合板内滑动连接有夹板。动连接有夹板。动连接有夹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术后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
,尤其是涉及术后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部外科术后腹腔渗血渗液、积脓感染等情况非常常见,常在腹腔内或手术野内积聚,损伤组织、继发感染或加剧感染,因此需要在腹腔内放置一引流物将腹腔脓液和坏死组织从腹腔引流到体外,防治感染扩散,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促进腹腔内吻合口和切口愈合。如不能引流充分,患者存在感染的风险,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在进行引流过程中,引流管存在以下问题影响引流的正常进行:1保持引流管的管道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或折转成角,影响引流。2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脱出。3注意保持引流管与伤口或粘膜接触部位的洁净,以防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术后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引流管固定不牢固造成脱管及其引流管受压、扭曲或折转成角对引流造成影响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弯管,所述弯管右侧固定连接有带有豁口的第一固定管,所述第一固定管上间隔的开有若干个矩形槽,所述第一固定管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上连接有可调节的束带,所述弯管底端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内开有内齿槽,所述内齿槽内啮合有若干个齿轮,所述齿轮固定连接有连接销,连接销上部与弯管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销下端转动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固定连接有粘合板,所述固定块套在第二套管外部并且与第二套管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和弯管之间设有与齿轮固定连接的开合板,所述开合板内滑动连接有夹板,第二套管转动通过内齿槽、若干个齿轮和若干个开合板的配合构成引流管的固定机构。
[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管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管,所述第二固定管结构与第一固定管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固定管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
[0006]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管上固定连接有圆柱杆,所述固定块的上顶面开有两个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一侧设有与固定块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带。
[0007]优选的,所述圆柱杆和所述第一套管均为弹性件。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内开有圆柱孔,所述圆柱孔与开合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0009]优选的,所述夹板上固定连接有与开合板滑动连接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固定连接有挡片,所述导向杆上套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导向杆的右侧。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开合板和夹块的配和将引流管固定在装置内之后在粘合板粘合在需要固定的部位,避免引流管发生脱管现象,粘合板在固定装置时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引流部位受到外界的感染,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和弯头可以避免引流管因受压、扭曲或折转成角,所造成的引流受阻的现象,保障引流的顺利
进行。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固定块剖面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开合板剖面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图4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弯管;2、第一固定管;3、矩形槽;4、第一套管;5、束带6、第二套管;7、内齿槽;8、齿轮;9、连接销;10、固定块;11、粘合板;12、开合板;13、夹板;14、第二固定管;15、第一固定带;16、圆柱杆;17、限位凹槽;18、第二固定带;19、圆柱孔;20、导向杆;21、挡片;22、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在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8]由图1

5给出,本技术包括弯管1,所述弯管1右侧固定连接有带有豁口的第一固定管2,所述第一固定管2上间隔的开有若干个矩形槽3,所述第一固定管2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管4,所述第一套管4上连接有可调节的束带,所述弯管1底端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套管6,所述第二套管6内开有内齿槽7,所述内齿槽7内啮合有若干个齿轮8,所述齿轮8固定连接有连接销9,连接销9上部与弯管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销9下端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上固定连接有粘合板11,所述固定块10套在第二套管6外部并且与第二套管6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10和弯管1之间设有与齿轮8固定连接的开合板12,所述开合板12内滑动连接有夹板13,第二套管6转动通过内齿槽7、若干个齿轮8和若干个开合板12的配合构成引流管的固定机构。
[0019]粘合板11、第一固定带15和第二固定带18三者底面上都有粘合层,使用时引流管向穿过弯头,之后打开粘合板11的粘合层,将装置粘贴在引流管需要固定的部位,弯管1右侧的引流管部位通过第一固定管2的豁口位置进入到第一固定管2中部,束带上缝接有魔术贴,束带与第一套管4为可拆卸连接,在引流管卡在第一固定管2内部时,可以通过束带将第一套管4的前后两侧拉近,减小第一套管4和束带所组成的内部空间,增大第一套管4与引流管之间的摩擦力,固定引流管的位置,弯管1下端的引流管可以通过转动第二套管6进行固定,第二套管6转动带动内齿槽7旋转,内齿槽7带动齿轮8进行转动,齿轮8通过连接有带动开合板12进行旋转,五组开合板12同时向第二套管6中心处聚拢时,五组开合板12中心逐渐形成一个圆柱形的通孔,此时将深入弯头内的引流管卡在第二套管6中心的位置,在引流管的直径小于开合板12中心处圆柱形孔的直径时,开合板12上的夹板13在弹簧22作用推动夹板13向开合板12的中心处移动,通过五组夹板13对引流管进行固定,引流管的直径小于开合板12中心处圆柱形孔奢侈直径较大的尺寸,便于装置对不同型号的管进行固定卡紧。
[0020]所述第一固定管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管14,所述第二固定管14结构与第一固定管2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固定管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15。
[0021]第二固定管14和第一固定管2为透明材质,在初始时第二固定管14与第一固定相贴合,方便引流管进入到第一固定管2内,之后第二固定管14转动口第二固定管14刚好将第一固定管2上的矩形槽3堵住,此时第一固定管2和第二固定管14对引流管构成一个圆柱形的保护套,避免内部引流管被压,造成引流不畅的后果,在第二固定管14移动前后均通过第一固定带15进行位置的固定,第一固定带15与胶带类似方便医护人员的拆卸。
[0022]所述第二套管6上固定连接有圆柱杆16,所述固定块10的上顶面开有两个限位凹槽17,所述限位凹槽17一侧设有与固定块10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带18,所述圆柱杆16和所述第一套管4均为弹性件,所述固定块10内开有圆柱孔19,所述圆柱孔19与开合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0023]圆柱杆16和第一导管都有一定的形变量,在移动圆柱杆16对第一套管4进行转动时,首先向上抬起圆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术后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弯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1)右侧固定连接有带有豁口的第一固定管(2),所述第一固定管(2)上间隔的开有若干个矩形槽(3),所述第一固定管(2)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管(4),所述第一套管(4)上连接有可调节的束带,所述弯管(1)底端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套管(6),所述第二套管(6)内开有内齿槽(7),所述内齿槽(7)内啮合有若干个齿轮(8),所述齿轮(8)固定连接有连接销(9),连接销(9)上部与弯管(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销(9)下端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上固定连接有粘合板(11),所述固定块(10)套在第二套管(6)外部并且与第二套管(6)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10)和弯管(1)之间设有与齿轮(8)固定连接的开合板(12),所述开合板(12)内滑动连接有夹板(13),第二套管(6)转动通过内齿槽(7)若干个齿轮(8)和若干个开合板(12)的配合构成引流管的固定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马洪丽邱礼平刘文炼张玉涵邹巧顾琼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