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889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包括:基座;机械柱,该机械柱以竖立方式立于所述基座;第一机械臂,该第一机械臂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机械柱连接;以及第一机械手,该第一机械手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机械臂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的区别在于,还设置有第二机械臂与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臂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机械柱连接;以及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手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机械臂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器人搬运基板时,由于具有两个机械手与机械臂,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每次都同时有一个机械手进行抓取作业,一个机械手进行放件作业,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控制领域,具体为一种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作业的安全性等,目前在很多行业都采用了机器人。例如,在基板加工处理的生产线上,就常常使用机器人来进行基板的搬运等作业。
[0003]在基板加工处理的生产线上使用的机器人通常包括:基座;机械柱,该机械柱以竖立方式立于所述基座上;机械臂,该机械臂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机械柱连接;以及机械手,该机械手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机械臂连接。现有的用于搬运基板的机器人仅有一个机械臂与机械手,机械手将工作台的基板搬运离开工作台时,会导致机械手或工作台上较长时间没有待加工基板,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0004]因此,如何提高基板加工过程中生产效率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有助于提高基板加工生产效率。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基座;机械柱,该机械柱以竖立方式立于所述基座;第一机械臂,该第一机械臂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机械柱连接;以及第一机械手,该第一机械手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机械臂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的区别在于,还设置有第二机械臂与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臂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机械柱连接;以及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手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机械臂连接。
[0007]下面,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搬运基板的方法进行说明,以使得理解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所提升工作效率的原理。
[0008]传统的机器人搬运基板时,仅具有一个机械手与机械臂,将基板从第一位置抓取基板后,再放入第二位置,然后从第二位置再回到第一位置继续抓取基板,在机械手从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时,机械手上并没有基板或者其他待加工物件,而当前的生产线设计为了提升效率,同样会在第二位置传送基板等待加工物件回到第一位置,传统机器人的设计不利于生产效率提升。本技术的机器人搬运基板时,由于具有两个机械手与机械臂,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每次都同时有一个机械手进行抓取作业,一个机械手进行放件作业,提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机器人的俯视图;
[0010]图2是本技术的机器人的第一侧视图,并且,实线表示第一机械手处于下降位
置的状态,虚线表示第一机械手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
[0011]图3是本技术的机器人的第二侧视图,并且,实线表示第一机械手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虚线表示第一机械手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
[0012]标记符号
[0013]1、机器人;
[0014]10、基座;11、座部;12、移动台;13、旋转台;20、机械柱;21、第一立柱;22、第二立柱;23、臂支承件;30、第一机械臂;31、第一臂;32、第二臂;40、第一机械手;41、手基座;42、叉部;50、第二机械臂;60、第二机械手;
[0015]2、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参照图1

图3,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机器人的俯视图。图2、图3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的侧视图,并且,实线表示第一机械手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虚线表示第一机械手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
[0017]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将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并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并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所述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对应立体空间的左右、前后、上下延伸方向,
[0018]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1是水平多关节型工业机器人,其用于搬运作为搬运对象的基板2。
[0019]如图1

图3所示,机器人1包括:基座10;机械柱20,该机械柱20以竖立方式立于基座10;第一机械臂30,该第一机械臂3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机械柱20连接;以及第一机械手40,该第一机械手4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机械臂30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的区别在于,还设置有第二机械臂50与第二机械手60,所述第二机械臂5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机械柱20连接;以及第二机械手60,所述第二机械手6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机械臂50连接。
[0020]此处,基座10包括:基座主体;以及安装于基座主体的驱动源、轴承等基座功能部件(未图示)。具体而言,基座主体包括:座部11;移动台12,该移动台12以能相对于座部11水平移动(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沿X方向移动)的方式立于移动台12;以及旋转台13,该旋转台13以能旋转(具体是能绕沿Z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立于移动台12。虽未图示,但可以在将旋转台13与移动台12连接成能转动的关节部设置减速器等基座功能部件。
[0021]此外,机械柱20包括:长条状的立柱主体;以及安装于立柱主体的驱动源等机械柱功能部件(未图示)。具体而言,立柱主体整体呈沿Z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即长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包括:第一立柱21,该第一立柱21沿Z方向延伸,且其下端(Z2侧的端部)固定于旋转台13;第二立柱22,该第二立柱22沿Z方向延伸,且以能相对于第一立柱21沿Z方向移动的方式立于第一立柱21;以及臂支承件23,该臂支承件23以能相对于第二立柱22沿Z方向移动的方式立于第二立柱22。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立柱21大致呈长方体状,具有绕其轴线排列的四个安装面,并且,第一立柱21可形成为中空状,以便在内部布设电缆等功能部件。类似地,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立柱22大致呈长方体状,具有绕其轴线排列的四个安装面,并且,第
二立柱22可形成为中空状,以便在内部布设电缆等功能部件
[0022]此外,第一机械臂30包括:长条状的臂主体;以及安装于臂主体的驱动源、轴承等第一机械臂功能部件(未图示)。具体而言,臂主体包括:第一臂31,该第一臂31的一端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臂支承件23连接,且大致在水平面内延伸;以及第二臂32,该第二臂32的一端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臂31的另一端连接,且大致在水平面内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臂31大致呈长方体状(两端部呈半圆柱状),并且,第一臂31可形成为中空状,以便在内部布设电缆等功能部件。类似地,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臂32大致呈长方体状(两端部呈半圆柱状),并且,第二臂32可形成为中空状,以便在内部布设电缆等功能部件。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包括两个第一臂31和两个第二臂32,它们大致以上下对称的方式设置。虽未图示,但可以在将第一臂31与第二臂32连接成能转动的关节部设置第一机械臂功能部件。
[0023]此外,第一机械手40包括:手主体;以及安装于手主体的传感器等第一机械手功能部件(未图示)。具体而言,手主体包括:手基座41,该手基座41以能转动的方式立于第二臂32的另一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基座(10);机械柱(20),该机械柱(20)以竖立方式立于基座(10);第一机械臂(30),该第一机械臂(3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机械柱(20)连接;以及第一机械手(40),该第一机械手(4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机械臂(30)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第二机械臂(50)与第二机械手(60),所述第二机械臂(5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机械柱(20)连接;以及第二机械手(60),所述第二机械手(6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机械臂(50)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基座(10)包括:基座主体;以及安装于基座主体的驱动源、轴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基座主体包括:座部(11);移动台(12),该移动台(12)以能相对于座部(11)水平移动的方式立于移动台(12);以及旋转台(13),该旋转台(13)以能旋转的方式立于移动台(1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旋转台(13)与移动台(12)连接成能转动的关节部设置减速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机械柱(20)包括:长条状的立柱主体;以及安装于立柱主体的驱动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主体整体呈沿Z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包括:第一立柱(21),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军王爱文蔡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