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6452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技术领域,且公开了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包括腔内缝合钩与主体,所述腔内缝合钩与所述主体活动连接,所述腔内缝合钩的底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腔内缝合钩包含有连接管、导管、钩体,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导管左侧一体成型,所述导管右侧与所述钩体的底端一体成型,将腔内缝合钩通过插槽放置于主体内部,使用时通过旋转腔内缝合钩,通过转动连接管从而使导管及钩体转动,从而使钩体位于主体外侧,且通过在主体前表面开设凹口让使用者可以直接的观察到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位置,实现将钩体在看的见的情况下自腹腔内向体外刺出针尖,带缝线至体外。外。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
,具体为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外科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已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是在患者腹部开三到五个小孔,分别将摄像头及手术器械通过转换器插入到腹腔中,通过数据线将摄像头获取的腹腔内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手术医生通过观察显示屏上的图像,利用插入到腹腔中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现有的腹腔镜手术术后对于戳卡孔的缝合难度较大,现有的缝合戳卡孔存在有操作空间小,进针、出针困难的缺点,尤其在肥胖、腹壁厚的患者手术时更加困难,且缝合时非气腹状态,且不能直视腹腔内情况,存在损伤腹腔内脏器、非全层缝合(未缝合壁层腹膜)术后切口疝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包括腔内缝合钩与主体,所述腔内缝合钩与所述主体活动连接,所述腔内缝合钩的底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腔内缝合钩包含有连接管、导管、钩体,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导管左侧一体成型,所述导管右侧与所述钩体的底端一体成型,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上方固定连接有防滑套,所述钩体的外侧壁开设有针线孔,所述主体为圆柱体结构,所述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所述主体的前表面开设有凹口,所述插槽与所述凹口相连通,所述导管的下表面与所述凹口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连接管的顶端位于所述主体的上方,所述插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条,所述主体的前表面上方与后表面上方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限定板。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导管和所述钩体组成U形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主体的外径为13mm,高度为130mm。
[0009]优选的,所述钩体的高度为60mm,所述连接管的高度为200mm,所述连接管的左侧到所述钩体的右侧的距离为10mm。
[0010](三)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提供了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将腔内缝合钩通过插槽放置于主体内部,使用时通过旋转腔内缝合钩,通过转动连接管从而使导管及钩体转动,从而使钩体位于主体外侧,且通过在主体前表面开设凹口让使用者可以直接的观察到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位置,实现将钩体在看的见的情况下自腹腔内向体外刺出针尖,带缝线至体外。
[0013](2)、本技术通过主体及插槽的设计,使整个操作过程中气腹状态不受影响,能保证足够的腹腔内操作空间,因此能够绝对避免损伤腔内脏器,确切、高效全层缝合腹壁,避免术后腹腔切口疝。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腔内缝合钩;2、主体;3、连接管;4、导管;5、钩体;6、防滑套;7、针线孔;8、插槽;9、凹口;10、密封条;11、限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包括腔内缝合钩1与主体2,腔内缝合钩1与主体2活动连接,腔内缝合钩1的底端位于主体2的内部,腔内缝合钩1包含有连接管3、导管4、钩体5,连接管3的底端与导管4左侧一体成型,导管4右侧与钩体5的底端一体成型,连接管3的外侧壁上方固定连接有防滑套6,钩体5的外侧壁开设有针线孔7,主体2为圆柱体结构,主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8,主体2的前表面开设有凹口9,插槽8与凹口9相连通,导管4的下表面与凹口9的下表面相接触,连接管3的顶端位于主体2的上方,插槽8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条10,主体2的前表面上方与后表面上方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限定板11,将腔内缝合钩1从插槽8内向下插入,腔内缝合钩1包含有连接管3、导管4及钩体5,连接管3、导管4及钩体5一体成形成U形分布,且钩体5的右侧开设有针线孔7用以将线从针线孔7插入到腔内缝合钩1的内部,通过在连接管3的外侧壁顶端固定防滑套6用以增大摩擦力,让使用者使用更加方便,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限定板11,打开时可以避免设备完全滑入缝合戳卡孔,钩体5的高度与凹口9的高度相适配均为60mm,插槽8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10mm和2mm,插槽8的长度和腔内缝合钩1的长度相适配。
[0021]进一步的,连接管3与导管4和钩体5组成U形结构,通过U形结构的设计,便于将手术线从针线孔7穿入到腔内缝合钩1内部。
[0022]进一步的,主体2的外径为13mm,高度为130mm,主体2的外径设计成标准尺寸,从而更加符合戳卡孔的深入。
[0023]进一步的,钩体5的高度为60mm,连接管3的高度为200mm,连接管3的左侧到钩体5的右侧的距离为10mm,将钩体5的高度设计成60mm,连接管3的高度设计成200mm,从而贴合主体2的设计尺寸,从而更加符合设备的使用要求。
[0024]综上可得,本技术的工作流程:使用前工作人员将手术线从针线孔7内装入腔内缝合钩1内部,然后将腔内缝合钩1插入插槽8内部,直到腔内缝合钩1的底端与凹口9的下
表面相接触,再将设备自戳卡孔深入腹腔内(适当深度),且同时通过铰链打开限定板11,保证设备不会完全没入腹腔内部,在现有的监视器直视下旋转腔内缝合钩1,通过使用者转动防滑套6带动连接管3转动,从而使导管4和钩体5转动,实现钩体5的针尖位于主体2的外侧,然后工作人员通过将连接管3向上拉动从而使腔内缝合钩1向上移动,在现有的监视器直视下观察钩体5的针尖刺入壁层腹膜,再继续向上拉腔内缝合钩1,直至针尖刺出皮肤,且能够拉出针尖下的缝线一段长度,用血管钳夹住缝线末端防止其回缩,将腔内缝合钩1缩回腹腔内,使用者通过再次转动连接管3使钩体5旋回主体2内,同样方法使钩体5的针尖刺出戳卡孔另一侧皮肤,并将缝线另一末端自针尖下横孔退出,倒数第二个戳卡孔闭合时,将缝线穿出双侧皮下后暂不打结,重新置入戳卡,自此戳卡置入镜头,直视下同样方法全层闭合最后一个戳卡孔。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腹腔镜手术腹壁戳卡孔全层闭合装置,包括腔内缝合钩(1)与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内缝合钩(1)与所述主体(2)活动连接,所述腔内缝合钩(1)的底端位于所述主体(2)的内部,所述腔内缝合钩(1)包含有连接管(3)、导管(4)、钩体(5),所述连接管(3)的底端与所述导管(4)左侧一体成型,所述导管(4)右侧与所述钩体(5)的底端一体成型,所述连接管(3)的外侧壁上方固定连接有防滑套(6),所述钩体(5)的外侧壁开设有针线孔(7),所述主体(2)为圆柱体结构,所述主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8),所述主体(2)的前表面开设有凹口(9),所述插槽(8)与所述凹口(9)相连通,所述导管(4)的下表面与所述凹口(9)的下表面相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咏佳
申请(专利权)人:阳江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