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6118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第一操作仅使第一开关部(6)导通而第二开关部(11)不导通的、操作性优良的开关装置(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1)具有:第一开关部(6),使上部电极(3a)和下部电极(5a、5a)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而地对置配置;第二开关部(11),具有配置在与该第一开关部(6)对置的下部一侧的、以预定高度膨出的金属圆顶(9),在第一开关部(6)上配置有用于在上部电极(3a)和下部电极(5a、5a)之间形成间隙的、预定厚度(尺寸A)的第一隔离片(4),在第二开关部上配置有大于等于金属圆顶(9)的膨出高度的厚度尺寸(尺寸B)的第二隔离片(7),该第二隔离片(7)的厚度被形成为比上述第一隔离片(4)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装置,涉及通过对相同的按压位置进行按压而可以操作第一开关部和第二开关部这两者的开关装置。
技术介绍
若基于专利文献1来说明以往的开关装置,则如图5所示,以往的开关装置20在最上部设置有橡胶板等构成的罩体21,该罩体21上形成有操作部21a。在所述罩体21的下表面设置有柔性的第一印刷基板22,在该第一印刷基板22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共用电极23。所述第一印刷基板22载置在预定厚度的第一隔离片(spacer)24上,在该第一隔离片24中形成有第一共用电极23所在、并可以向下方弯曲的第一贯通孔24a。此外,在第一隔离片24的下部配置有柔性的第二印刷基板25,在该第二印刷基板25的上表面,相互绝缘的一对第一分立电极26、26与第一共用电极23之间具有预定间隙地形成在与第一共用电极23对置的位置上。并且,由第一共用电极23和第一分立电极26、26构成第一开关部。此外,在第二印刷基板25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共用电极27,所述第二印刷基板25载置在第二隔离片28上。所述第二隔离片28中形成有第二共用电极27所在、并可以向下方弹性变形的第二贯通孔28a。此外,在第二隔离片28的下部配置有柔性的第三印刷基板29,在该第三印刷基板29的上表面,相互绝缘的一对第二分立电极30、30与第二共用电极27之间具有预定间隙地形成在与第二共用电极27对置的位置上。并且,由第二共用电极27和第二分立电极30、30构成第二开关部。若说明上述那样的以往的开关装置20的操作,首先,通过由操作者的手指等轻轻按压操作部21a的第一操作,而使罩体21向下方弯曲。由此,第一共用电极23向下方位移,从而与一对第一分立电极26、26抵接。并且,一对第一分立电极26、26经由第一共用电极23而电导通,从而第一开关部导通。在所述第一操作之后,通过加强地按压操作部21a的第二操作,罩体21比第一操作时进一步向下方大弯曲,从而在第一开关部导通的状态下,第二印刷基板25被向下方按压,从而向下方弯曲。由此,第二共用电极27向下方位移,从而与一对第二分立电极30、30抵接。并且,一对第二分立电极30、30经由第二共用电极27而电导通,从而第二开关部导通。这样,以往的开关装置20通过轻轻触摸操作部21a的第一操作和在该第一操作之后比第一操作更强地按压操作部21a的第二操作,可以使第一、第二这两个开关部导通。专利文献日本实开昭48-99462号公报但是,以往的开关装置20由于第一、第二隔离片24、28的厚度相同,所以在操作者想要通过操作部21a的第一操作使第一开关部导通时,第二印刷基板25也同时被按压,从而存在第二开关部导通的问题。即,存在通过仅使第一开关部导通的第一操作而使第二开关部导通的第二操作也同时进行从而产生错误输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第一操作仅使第一开关部导通而第二开关部不会导通的、操作性优良的开关装置。作为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第一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开关部,使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而对置配置;以及第二开关部,具有配置在与该第一开关部对置的下部一侧的、以预定高度膨出的金属圆顶(metallicdome),在上述第一开关部上配置有用于在上述上部电极和上述下部电极之间形成上述间隙的、预定厚度的第一隔离片,在上述第二开关部上配置有大于等于上述金属圆顶的膨出高度的厚度尺寸的第二隔离片,该第二隔离片的厚度尺寸被形成为比上述第一隔离片厚。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第二方案,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上部电极的上部片材(sheet)和形成有上述下部电极的下部片材夹持上述第一隔离片而相互对置配置,上述第二隔离片上形成有可以收纳上述金属圆顶的、由格子状的栈部隔开方形的多个贯通孔,在载置有上述下部片材的一侧的上述栈部的棱边形成有倒角或圆角(round)。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第三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栈部悬臂支撑或者两边支撑有可以对上述贯通孔中收纳的上述金属圆顶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片。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第四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作片上,至少在与上述金属圆顶对置的一侧形成有预定高度的突起。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第五方案,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片被悬臂支撑或者两边支撑在与上述栈部连接的圆弧状的连接部上。专利技术效果由于在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第一开关部上配置有用于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形成间隙用的、预定厚度的第一隔离片,在第二开关部上配置有大于等于金属圆顶的膨出高度的厚度尺寸的第二隔离片,该第二隔离片的厚度尺寸被形成为比第一隔离片厚,所以即使通过第一操作而使第一开关部导通,也可以防止第二开关部导通。此外,由于形成有上部电极的上部片材和形成有下部电极的下部片材夹持第一隔离片而相互对置配置,上述第二隔离片上形成有可以收纳金属圆顶的、由格子状的栈部隔开方形的多个贯通孔,在载置有下部片材的一侧的栈部的棱边形成有倒角或圆角,所以即使重复第一、第二操作,也可以防止对下部片材的损伤或产生裂纹。因此,可以提供长寿命的开关装置。此外,由于在栈部悬臂支撑或者两边支撑有可以对贯通孔中收纳的金属圆顶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片,所以可以通过第二操作使操作片适当下降从而使金属圆顶9可靠地反转,来使第二开关部顺利地导通,从而可以提供操作性优良的开关装置。此外,由于在操作片上,至少在与金属圆顶对置的一侧形成有预定高度的突起,所以通过突起可以使金属圆顶进一步可靠地反转。此外,由于操作片被悬臂支撑或者两边支撑在与栈部连接的圆弧状的连接部上,所以当通过第二操作按压第二隔离片7时,通过圆弧状的连接部使操作片顺利下降,从而可以使金属圆顶适当地反转。进而,操作后的操作片可以利用连接部的弹性恢复力来快速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要部剖视图。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第二隔离片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第二隔离片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5是以往的开关装置的要部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要部剖视图,图3、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第二隔离片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若基于图1、图2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1,则在本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1的最上部设置有橡胶等具有弹性的罩体2,以预定高度向上方突出的多个操作部2a以预定的间隔尺寸形成在该罩体2的上表面。在所述罩体2的下表面设置有薄膜状的、柔性的上部片材3,尺寸比后述的第一隔离片4的贯通孔4a小的上部电极3a通过印刷等形成在该上部片材3的下表面。在所述上部片材3的下部设置有由绝缘性树脂材料等构成的厚度尺寸A的第一隔离片4,该第一隔离片4被形成为厚度尺寸A例如为0.15mm。上部电极3a所在的、罩体2可向下方位移的第一贯通孔4a形成在所述第一隔离片4中。此外,在第一隔离片4的下部配置有薄膜状的、柔性的下部片材5。相互绝缘的一对下部电极5a、5a通过印刷等对置形成在位于上述贯通孔4a内的部分的下部片材5的上表面上,上部电极3a和下部电极5a、5a具有预定尺寸间隙而被对置配置。并且,由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开关部,使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而对置配置;以及第二开关部,具有配置在与该第一开关部对置的下部一侧的、以预定高度膨出的金属圆顶,在上述第一开关部中配置有用于在上述上部电极和上述下部电 极之间形成上述间隙的、预定厚度的第一隔离片,在上述第二开关部中配置有大于等于上述金属圆顶的膨出高度的厚度尺寸的第二隔离片,该第二隔离片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上述第一隔离片厚。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4-5 108831/2005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开关部,使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而对置配置;以及第二开关部,具有配置在与该第一开关部对置的下部一侧的、以预定高度膨出的金属圆顶,在上述第一开关部中配置有用于在上述上部电极和上述下部电极之间形成上述间隙的、预定厚度的第一隔离片,在上述第二开关部中配置有大于等于上述金属圆顶的膨出高度的厚度尺寸的第二隔离片,该第二隔离片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上述第一隔离片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上部电极的上部片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大平高田正博近道孝萩原康嗣中野和德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