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571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包括第一边框、与第一边框连接的第二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上设有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二边框上设有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之间连接设有挡水件,所述第一转接件上设有平开窗,所述第二转接件上设有纱窗,所述平开窗和纱窗之间设有雨水落下的通道,所述第二转接件上包括腔体,所述腔体上设有若干将雨水导出窗外的透水孔;本实用将透水孔开设在额外固定于边框上的第二转接件,这个转接件可以随时进行更换,更换时无需改动整个窗框结构,更换成本很低。更换成本很低。更换成本很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铝型材领域,尤其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平开窗凭借其开启面积大,通风好,密封性好,隔音、保温、抗渗性能优良的优点,广泛用于中高端市场;为了蚊虫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平开窗上一般也会设置纱窗结构;而带有纱窗的平开窗,往往会采用内外开的结构,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视野环境;但是随着高层建筑的逐渐普及,传统的平开窗由于有外开的结构,这种窗户在高层使用时会由于故障使得外开结构脱落,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0003]CN 212079050 U公开了一种双内开平开窗结构,该平开窗可以将玻璃窗扇和纱窗扇都能进行内开,从而可以有效地放置纱窗扇从高空脱落,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但是该双开窗的边框高度不一致,户内一侧的边框的高度明显低于户外一侧的边框高度,中间仅采用了橡胶件密封隔断,而且为了避免雨水进入内开窗扇和纱窗扇之间,将内开窗和纱窗紧密贴合并采用橡胶件紧密接触,采用这样的结构在长时间使用后,橡胶产生老化,难免出现雨水进入到底部的边框中,使得部分雨水会溢出至较低的室内方向;而且由于内开窗扇和纱窗扇紧密接触,那么纱窗扇的内侧就不能安装任何凸起的物件,例如平时用来开启纱窗扇的把手,这就难免造成日常打开纱窗扇时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包括第一边框、与第一边框连接的第二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上设有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二边框上设有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之间连接设有挡水件,所述第一转接件上设有平开窗,所述第二转接件上设有纱窗,所述平开窗和纱窗之间设有雨水落下的通道,所述第二转接件上包括腔体,所述腔体上设有若干将雨水导出窗外的透水孔。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二转接件的腔体呈L形,所述纱窗设于腔体的较高的端部上,且腔体较低的平面上设有用于将雨水导入腔体内的第一透水孔。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型腔体靠近户外一侧的外侧面与第二边框的侧边端部保持平齐,所述第二边框的安装面与外侧面的边角处设有凹陷部,所述腔体的底面靠近凹陷部设有用于将雨水导出腔体的第二透水孔。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型腔体的底面且靠近户外一侧端部的位置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下端部靠近凹陷部的底侧边,所述挡板与第二边框的凹陷部之间形成半封闭腔体结构。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平开窗包括设于玻璃周边的玻璃扇,所述玻璃扇包括用于固定玻璃的槽腔,所述槽腔内设有用于固定玻璃端部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整体呈U形,其外侧面上设有若干道与槽腔的内侧壁紧密接触的凸起。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弹性件靠近槽腔端部的一侧突出设有裙边,所述裙边与槽腔的端部紧密接触。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1)本技术将透水孔开设在额外固定于边框上的第二转接件,这个转接件可以随时进行更换,更换时无需改动整个窗框结构,更换成本很低;
[0013]2)利用边框独特的凹槽结构形成半封闭腔体结构,进而使得雨水流出口下移,一方面相当于加大了雨水流出时的势能,同时也避免风压直接作用于第二流水孔处,可以进一步的抵消风压的影响,便于雨水顺利的流出;
[0014]3)挡板的存在可以形成隐藏排水口的结构,从外界无法直接看到第二排水口的位置,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中窗户的整体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图1中A

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中隐形排水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中玻璃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边框;11、第一边框;12、第二边框;121、凹陷部;2、第一转接件;3、第二转接件;31、型腔体;311、第一透水孔;312、第二透水孔;33、挡板;4、挡水件;5、平开窗;51、玻璃扇;511、槽腔;6、纱窗;7、弹性件;71、凸起;72、裙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2]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包括围合设于窗洞内的边框1,其中,边框内设有中挺,中挺的上方设有亮子,中挺的下方设有用于转动开启的纱窗和平开窗;
[0023]边框1包括第一边框11、与第一边框11连接的第二边框12,设于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之间的密封件,将整个边框形成断桥结构;同时为了便于使得窗扇料和边框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在第二边框12远离墙壁的一侧的边角处均设有凹陷部121,这样使得整个窗户更加美观;
[0024]为了便于维修更换,在第一边框11上设有第一转接件2,第二边框上设有第二转接件3,第二转接件3上包括型腔体31,第二转接件3的型腔体31呈L形,装配时,将平开窗5连接于第一转接件2上,将纱窗6设于第二转接件的型腔体31较高的端部上;为了防止雨水流向室内一侧,在第一转接件2和第二转接件3之间连接设有挡水件4,并且挡水件的顶部与平开窗的下端部紧密接触;
[0025]为了便于客户向内开启纱窗,纱窗和平开窗之间便需要留出充足的空间,这个留给纱窗把手的空间也成为了雨水落下的通道;雨水会通过纱窗和平开窗之间的通道落到型
腔体的较低的水平面上,并在挡水件的作用下,积聚在型腔体上;为了便于将雨水导出窗外,因此,在型腔体31较低的平面上设有用于将雨水导入腔体内的第一透水孔311;同时,在型腔体31的底部设有将雨水导出型腔体31的第二透水孔312;这样在使用时,雨水会通过第一透水孔311进入型腔体内,然后通过第二透水孔流出型腔体,从而将雨水源源不断的导出窗外;虽然在长期使用情况下,雨水不断进入到第二转接件内会加快边框型材的腐蚀,最后会导致第二转接件的损坏,但是本申请中的与传统的窗框上开孔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透水孔都是开设在窗框上,一旦损坏就需要更换全部的窗框结构,从而导致更换维修成本非常高,但是本申请中透水孔时开设在额外固定于边框上的第二转接件,这个转接件可以随时进行更换,而且只要更换窗框底部的一根第二转接件,更换成本很低;
[0026]进一步的,由于在风压大的沿海地区,有时在风压的作用下,雨水会堵住外排水孔造成内外压差小,不利于雨水顺利排出情况,因此,型腔体31靠近户外一侧的外侧面与第二边框12的侧边端部保持平齐,而第二边框12的安装面与外侧面的边角处会设有凹陷部121,此时,可以将第二透水孔开设于型腔体31靠近凹陷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1),所述边框(1)包括第一边框(11)、与第一边框(11)连接的第二边框(12);所述第一边框(11)上设有第一转接件(2),所述第二边框(12)上设有第二转接件(3),所述第一转接件(2)和第二转接件(3)之间连接设有挡水件(4),所述第一转接件(2)上设有平开窗(5),所述第二转接件(3)上设有纱窗(6),所述平开窗(5)和纱窗(6)之间设有雨水落下的通道,所述第二转接件(3)上包括型腔体(31),所述型腔体(31)上设有若干将雨水导出窗外的透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的型腔体(31)呈L形,所述纱窗(6)设于型腔体(31)较高的端部上,且型腔体(31)较低的平面上设有用于将雨水导入腔体内的第一透水孔(3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内开的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体(31)靠近户外一侧的外侧面与第二边框(12)的侧边端部保持平齐,所述第二边框(12)的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辉隆集团辉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