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制冷剂流量分布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扁管;第二集流管具有贯通腔和分配腔;贯通腔包括气侧贯通腔和液侧贯通腔,两者沿重力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分配腔开设有扁管孔与扁管连通;分配腔包括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两者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气侧分配腔通过气侧分配孔与气侧贯通腔连通,液侧分配腔通过液侧分配孔与液侧贯通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二集流管设置上下贯通腔,使制冷剂运动方向始终与重力方向平行,降低了制冷剂流通的无序度以及周向扩散导致的压力损失;通过分配孔控制进入分配腔的制冷剂流量,增加了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均匀性。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基本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众多平行安装的换热管和连接在换热管两端的集流管组成。由于换热管数量极多,重力作用下气液两相制冷剂因密度差异容易发生流动分离,因此从集流管流向众多换热管的制冷剂流量差异很大,即常说的分流不均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成为微通道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制冷剂分流不均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集流管内沿着重力方向构造了上下贯通的气侧贯通腔和液侧贯通腔,使制冷剂运动方向始终与重力方向平行,降低了制冷剂流通的无序度以及周向扩散导致的压力损失;通过贯通腔和分配腔之间的若干分配孔,能够调节各个管程的制冷剂压力,控制进入各个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制冷剂在各个管程内分配的均匀性。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了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0006]第一集流管,其具有混合腔;
[0007]第二集流管,其两端开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
[0008]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邻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其特征在于,
[0009]所述第二集流管纵向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贯通腔和分配腔;所述分配腔靠近所述扁管设置,所述分配腔开设有扁管孔与所述扁管连通;
[0010]所述贯通腔包括气侧贯通腔和液侧贯通腔,所述气侧贯通腔和液侧贯通腔沿重力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所述气侧贯通腔与所述第一流通孔连通;所述液侧贯通腔与所述第二流通孔连通;
[0011]所述分配腔包括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所述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气侧分配腔通过气侧分配孔与所述气侧贯通腔连通,所述液侧分配腔通过液侧分配孔与所述液侧贯通腔连通。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的外侧管体、中间管体和内侧管体;所述外侧管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所述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所述内侧管体上开设用于连通所述扁管的扁管孔;所述外侧管体和中间管体之间具有贯通腔;所述内侧管体和中间管体之间具有分配腔,所述中间管体上开设有气侧分配孔和液侧分配孔。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侧管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中间管体靠近所述外侧管体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
三凹槽对接形成所述气侧贯通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对接形成所述液侧贯通腔。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侧分配腔的气侧分配孔数量不超过所述液侧分配腔内的液侧分配孔数量。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侧分配腔的气侧分配孔水力直径不小于所述液侧分配腔内的液侧分配孔水力直径。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一液侧分配腔的所有液侧分配孔的流通截面积之和不超过其上方液侧分配腔的所有液侧分配孔的流通截面积之和;任一气侧分配腔的所有气侧分配孔的流通截面积之和不小于其下方气侧分配腔的所有气侧分配孔的流通截面积之和。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管体靠近所述内侧管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在纵向方向上将所述分配腔分隔为多个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配腔的厚度不超过5mm。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内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纵向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隔板。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将所述贯通腔和分配腔封闭。
[0021]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2]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第二集流管内沿着重力方向构造了上下贯通的制冷剂流道,即气侧贯通腔和液侧贯通腔,处于两相态时的制冷剂运动方向始终与重力方向平行,降低了制冷剂流通的无序度以及周向扩散导致的压力损失;通过贯通腔和分配腔之间的若干分配孔,能够调节各个管程的制冷剂压力,控制进入各个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制冷剂在各个管程内分配的均匀性,适用商用空调室外机换热器,特别是大型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流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一集流管内的隔板将换热器分为多个管程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二集流管的爆炸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二集流管的外侧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二集流管的中间管体靠近外侧管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二集流管的中间管体靠近内侧管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中混合腔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0
‑
第一集流管;110
‑
隔板;
[0033]200
‑
第二集流管;
[0034]210
‑
外侧管体;211
‑
第一流通孔;212
‑
第二流通孔;213
‑
第一凹槽;214
‑
第二凹槽;
[0035]220
‑
中间管体;221
‑
第三凹槽;222
‑
第四凹槽;223
‑
气侧分配孔;224
‑
液侧分配孔;225
‑
分隔部;
[0036]230
‑
内侧管体;231
‑
扁管孔;
[0037]240
‑
第一端盖;
[0038]250
‑
第二端盖;
[0039]300
‑
扁管;
[0040]400
‑
翅片;
[0041]500
‑
第一连接管;
[0042]600
‑
第二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其具有混合腔;第二集流管,其两端开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邻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纵向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贯通腔和分配腔;所述分配腔靠近所述扁管设置,所述分配腔开设有扁管孔与所述扁管连通;所述贯通腔包括气侧贯通腔和液侧贯通腔,所述气侧贯通腔和液侧贯通腔沿重力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所述气侧贯通腔与所述第一流通孔连通;所述液侧贯通腔与所述第二流通孔连通;所述分配腔包括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所述气侧分配腔和液侧分配腔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气侧分配腔通过气侧分配孔与所述气侧贯通腔连通,所述液侧分配腔通过液侧分配孔与所述液侧贯通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的外侧管体、中间管体和内侧管体;所述外侧管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所述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所述内侧管体上开设用于连通所述扁管的扁管孔;所述外侧管体和中间管体之间具有贯通腔;所述内侧管体和中间管体之间具有分配腔,所述中间管体上开设有气侧分配孔和液侧分配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管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中间管体靠近所述外侧管体的一侧面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蕾,石丽华,曹法立,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