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聂爱琴专利>正文

平衡车踏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502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衡车踏板结构,用于二层结构平衡车的踏板部防水;包括彼此连接的软胶部与硬胶部,所述软胶部直接或间接连接于上壳体的上端面,并在所述软胶部与所述上壳体的连接处形成过盈配合,以防止水从踏板部渗进平衡车内。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将踏板部设置成彼此连接的软胶部与硬胶部,通过硬胶部与上壳体固定,并通过软胶部与上壳体之间的过盈配合,使得边缘处形成密封圈,防止液体渗入平衡车内。防止液体渗入平衡车内。防止液体渗入平衡车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衡车踏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平衡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衡车踏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平衡车已经成为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
[0003]目前市场上的平衡车通常分为三层结构平衡车与两层结构平衡车。其中,三层结构平衡车包括上下壳体以及位于上下壳体之间起到承重作用的支撑轴。而两层结构平衡车只包括上下壳体,其上壳体起承重作用。而现有的平衡车只有三层结构平衡车的踏板部设置有防水结构,二层结构平衡车目前都还没有对踏板部做防水保护。
[0004]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平衡车的防水结构,包括软胶踏板、及设置在所述软胶踏板下方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软胶踏板包括向下延伸的软胶密封结构,所述软胶密封结构的下端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对所述软胶密封结构形成挤压,被挤压的软胶密封结构密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组成的容纳空间。
[0005]这种技术虽然可以实现踏板部的防水,但是其仅包括软胶踏板,与车体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并且软胶踏板的密封层位于上下壳体之间,不能将水隔绝在上壳体之外,大大降低了其保护效果。
[0006]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防水性能好、连接紧密、装配简单、适用于两层结构的平衡车的平衡车踏板结构就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平衡车踏板结构,专用于具有两层结构的平衡车,将踏板部设置成彼此连接的软胶部与硬胶部,通过硬胶部与上壳体固定,并通过软胶部与上壳体之间的过盈配合,使得两者边缘的连接处形成密封结构,防止液体渗入平衡车内。
[0008]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平衡车踏板结构,用于二层结构平衡车的踏板部防水;包括彼此连接的软胶部与硬胶部,所述软胶部直接或间接连接于上壳体的上端面,并在所述软胶部与所述上壳体的连接处形成过盈配合,以防止液体从踏板部渗进平衡车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的上端面设置有容纳踏板部的第一凹槽,所述硬胶部的底端设置有倒扣结构,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与所述倒扣结构连接的倒扣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软胶部与所述硬胶部通过二次注塑成型成踏板部;所述软胶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硬胶部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的第一凸起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硬胶部边沿的底端环向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边沿处环向设置有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凸起结构;所述软胶部的边沿包覆于所述硬胶部的边沿的外侧,并容纳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周壁所形成的间隙内,以使所述软胶部与所述第一凹槽形成过盈配合。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软胶部与所述硬胶部通过一体注塑或胶合剂粘合成踏板部;所述软胶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硬胶部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连接的第三凸起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软胶部边沿的底端设置有倒扣结构,所述倒扣结构内容纳有挡圈;所述挡圈与所述上壳体通过卡扣结构或连接件固定,所述软胶部的边沿容纳于所述挡圈的下端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上端面所形成的间隙内,并形成过盈配合。
[0015]进一步的,所述软胶部与所述硬胶部通过一体注塑或胶合剂粘连成踏板部;所述软胶部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硬胶部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连接的第四凸起结构。
[0016]进一步的,所述软胶部边沿的底端环向设置有第五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凹槽的边沿处环向设置有第六凸起结构,所述第五凸起结构容纳于所述第六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周壁所形成的间隙内,并形成过盈配合。
[0017]进一步的,所述软胶部盖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硬胶部容纳于所述软胶部与所述第一凹槽所形成的空腔内。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边沿处环向设置有第七凸起结构,所述软胶部的边沿的下部容纳于所述第七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周壁所形成的间隙内,并形成过盈配合。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技术通过将踏板部设置成彼此连接的软胶部与硬胶部,通过硬胶部与上壳体固定,并通过软胶部与上壳体之间的过盈配合,使得两者边缘的连接处形成密封结构,防止液体渗入平衡车内,适用于具有两层结构的平衡车,解决目前两层结构平衡车的踏板部不具备防水结构的问题。
[0021]2.本技术通过将硬胶部与软胶部采用二次注塑或一次注塑或粘合剂粘连的方式连接,优化了复杂的连接结构,便于装配,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
[0022]3.本技术通过将软胶部与上壳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过盈连接,使得二者之间形成密封结构,并有效将液体隔绝在上壳体之外,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5]图3是实施例1的踏板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实施例1的正向剖视示意图;
[0027]图5是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6是实施例2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9]图7是实施例2的软胶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实施例2的正向剖视示意图;
[0031]图9是图8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2]图10是实施例3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33]图11是实施例3的软胶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2是实施例3的正向剖视示意图;
[0035]图13是图12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6]图14是实施例4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37]图15是实施例4的软胶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6是实施例4的正向剖视示意图;
[0039]图17是图16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0]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00、上壳体;101、第一凹槽;102、倒扣孔; 103、第二凸起结构;104、第六凸起结构;105、第七凸起结构;110、第一软胶部;111、第一通孔;120、第一硬胶部;121、第一凸起结构;122、第一倒扣结构;123、第二凹槽;210、第二软胶部;211、第二通孔;212、第二倒扣结构;220、第二硬胶部;221、第三凸起结构;230、挡圈;310、第三软胶部; 311、第三通孔;312、第五凸起结构;320、第三硬胶部;321、第四凸起结构; 410、第四软胶部;420、第四硬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踏板结构,用于二层结构平衡车的踏板部防水;其特征在于,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软胶部(110)与第一硬胶部(120),所述第一软胶部(110)直接或间接连接于上壳体(100)的上端面,并在所述第一软胶部(110)与所述上壳体(100)的连接处形成过盈配合,以防止液体从踏板部渗进平衡车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00)的上端面设置有容纳踏板部的第一凹槽(101),所述第一硬胶部(120)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倒扣结构(122),所述第一凹槽(10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倒扣结构(122)连接的倒扣孔(1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胶部(110)与所述第一硬胶部(120)通过二次注塑成型成踏板部;所述第一软胶部(1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硬胶部(120)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11)连接的第一凸起结构(1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胶部(120)边沿的底端环向设置有第二凹槽(123),所述第一凹槽(101)的边沿处环向设置有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123)内的第二凸起结构(103);所述第一软胶部(110)的边沿包覆于所述第一硬胶部(120)的边沿的外侧,并容纳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03)与所述第一凹槽(101)的周壁所形成的间隙内,以使所述第一软胶部(110)与所述第一凹槽(101)形成过盈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软胶部(210)与第二硬胶部(220)通过一体注塑或胶合剂粘合成踏板部;所述第二软胶部(21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11),所述第二硬胶部(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爱琴朱可可
申请(专利权)人:聂爱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