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4715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温装置,涉及加温设备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缩短应答器车载天线灌封工装的加温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且降低能耗。该加温装置包括加温箱,加温箱包括入口,入口处设置有门体,加温箱内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轨道;周转车,其上设置有第二轨道;周转平台,可移动地设置于周转车上,周转平台包括架体和转动设置于架体上且相互平行地间隔排布的多个辊子,架体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二轨道滚动连接的第一滚轮,多个辊子用于放置待加温元件;周转车用于与入口相对,第一轨道能够与第二轨道对接,第一滚轮能够由第二轨道滚动至第一轨道,以使周转平台进入加温箱内。以使周转平台进入加温箱内。以使周转平台进入加温箱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加温设备
,具体而言,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加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应答器系统是铁路列车运行系统重要设备,车载天线是应答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为了保证车载天线灌封工装的灌封质量,对车载天线灌封工装进行加温的温度至关重要。
[0003]目前,应答器车载天线灌封工装的加温设备通常为通道式加温装置,密闭性较差,导致工装升温较慢,加温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且能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温装置,主要目的是缩短应答器车载天线灌封工装的加温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且降低能耗。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温装置,包括:
[0007]加温箱,所述加温箱包括入口,所述入口处设置有门体,所述加温箱内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轨道;
[0008]周转车,所述周转车上设置有第二轨道;
[0009]周转平台,所述周转平台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周转车上,所述周转平台包括架体和转动设置于所述架体上且相互平行地间隔排布的多个辊子,所述架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轨道滚动连接的第一滚轮,多个所述辊子用于放置待加温元件;
[0010]其中,所述周转车用于与所述入口相对,所述第一轨道能够与所述第二轨道对接,所述第一滚轮能够由所述第二轨道滚动至所述第一轨道,以使所述周转平台进入所述加温箱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轨道为第一角钢,所述第一角钢扣合于所述加温箱内的底部;
[0012]所述第二轨道为第二角钢,所述第二角钢扣合于所述周转车上;
[0013]所述第一滚轮的周向设置有呈V形的凹槽,所述滚轮能够通过所述凹槽可滚动地卡合于所述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加温箱的前端下方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上设置有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第一轨道相对应;
[0015]所述导向槽包括相连接的入口段和出口段,所述入口段远离所述加温箱设置,所述出口段靠近所述加温箱设置,所述入口段的宽度沿从所述出口段至所述入口段的方向逐渐增大;
[0016]所述周转车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能够与所述导向槽滚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轨道能够与所述第二轨道对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钢的内表面拐角处设置有引导杆体,所述引导杆体凸出于
所述第一角钢的端部设置;所述引导杆体能够插入所述第二角钢围成的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二角钢的内表面拐角处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一角钢和所述第二角钢对接;或者,
[0018]所述第二角钢的内表面拐角处设置有所述引导杆体,所述引导杆体凸出于所述第二角钢的端部设置;所述引导杆体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角钢围成的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角钢的内表面拐角处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一角钢和所述第二角钢对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加温箱内设置有加热部和温度传感器;
[0020]所述加温装置还包括温控仪,所述温控仪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加热部电连接。
[0021]进一步地,所述周转车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入口相对,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周转平台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移动。
[002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为框体结构,所述框体结构相对于所述周转车的高度大于所述周转平台相对于所述周转车的高度。
[0023]进一步地,所述加温装置还包括:
[0024]锁止部,所述锁止部设置于所述限位部上,所述锁止部包括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
[0025]在所述锁止状态,所述周转平台锁止于所述周转车上;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周转平台能够与所述周转车分离。
[0026]进一步地,所述锁止部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部上的螺纹孔,以及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内的L形锁止杆;
[0027]所述周转平台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架体上靠近所述限位部的一端;
[0028]在所述锁止状态,所述锁止杆与所述连接板卡合连接;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锁止杆与所述连接板分离。
[002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滚轮为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上设置有刹车机构。
[0030]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温装置中,周转车可以与加温箱的入口相对,以使得加温箱内的第一轨道与周转车上的第二轨道对接,而且使得位于周转车上的周转平台能够通过其第一滚轮由第二轨道滚动至第一轨道,从而使得加温箱进入加温箱内。当需要对待加温元件进行加温时,可以先将加温箱的门体打开,然后推动周转车至加温箱的入口处,使得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对接,然后推动周转平台,使得其第一滚轮从第二轨道滚动至第一轨道,进而使得周转平台进入加温箱内加温,最后关闭加温箱的门体,即可对待加温元件进行烘烤加温,由于待加温元件在烘烤时加温箱的门体是关闭的,因此待加温元件的加温环境是封闭的,故而待加温元件的升温较快,缩短了加温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能耗。同时,通过周转车和周转平台将待加温元件运送至加温箱内,避免了操作人员托举待加温元件进入加温箱,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3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中周转平台设置在周转车上且处于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中周转平台设置在周转车上且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的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的周转平台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6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的周转平台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7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的周转车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8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的周转车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9为图1所示加温装置的周转车在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温箱,所述加温箱包括入口,所述入口处设置有门体,所述加温箱内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轨道;周转车,所述周转车上设置有第二轨道;周转平台,所述周转平台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周转车上,所述周转平台包括架体和转动设置于所述架体上且相互平行地间隔排布的多个辊子,所述架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轨道滚动连接的第一滚轮,多个所述辊子用于放置待加温元件;其中,所述周转车用于与所述入口相对,所述第一轨道能够与所述第二轨道对接,所述第一滚轮能够由所述第二轨道滚动至所述第一轨道,以使所述周转平台进入所述加温箱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为第一角钢,所述第一角钢扣合于所述加温箱内的底部;所述第二轨道为第二角钢,所述第二角钢扣合于所述周转车上;所述第一滚轮的周向设置有呈V形的凹槽,所述滚轮能够通过所述凹槽可滚动地卡合于所述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温箱的前端下方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上设置有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第一轨道相对应;所述导向槽包括相连接的入口段和出口段,所述入口段远离所述加温箱设置,所述出口段靠近所述加温箱设置,所述入口段的宽度沿从所述出口段至所述入口段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周转车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能够与所述导向槽滚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轨道能够与所述第二轨道对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钢的内表面拐角处设置有引导杆体,所述引导杆体凸出于所述第一角钢的端部设置;所述引导杆体能够插入所述第二角钢围成的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希格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