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4122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包括载体,所述载体为弧形结构,且载体的内部设置有一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弧形结构;所述载体的后端设置有两处进气管;两处所述进气管为呈弧形的管状结构;所述载体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组导向杆;两组所述导向杆为圆柱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载体为弧形结构,因此载体的后侧是存有一个缺口的,从而能够便于落水人员通过此缺口将本救生装置卡在自身的腋下部位,操作简单便捷,进而避免了落水人员因不便于将救生装置卡在腋下部位,而选择趴在救生装置上,导致救援过程中,救生装置易从落水人员的身下脱离,造成落水人员再次落水。造成落水人员再次落水。造成落水人员再次落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救生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船舶救生顾名思义指的是救生人员驾驶船舶使用救生装置对落水人员进行营救,而救生装置泛指的是救生圈,并且救生圈也是最常见的救生装置。
[0003]然而,目前的救生圈通常为圆环形状的密封结构,救生圈被抛掷到落水人员身边时,落水人员不便于将救生圈套于自身的腋下部位,落水人员通常只是趴在救生圈上等待救生人员的救援,但趴在救生圈上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救生圈很容易再次从落水人员的身下脱离。
[0004]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911389542.1公开了一种防碰撞的遥控救生圈,包括U型的救生圈体及操控救生圈体的遥控器,所述救生圈体包括用于救生圈体供电的电池、超声波探测器、无线收发装置及对称设于救生圈体左右两边的两个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用于接收遥控器经无线收发装置传递的信号并根据信号推进遥控救生圈运动,所述电池、无线收发装置、超声波探测器均设于救生圈体前部,所述超声波探测器对救生圈前部朝向进行探测,并通过无线收发装置反馈探测数据至遥控器。遥控救生圈的行进速度远大于营救人员的游泳速度,能实现快速救援和远距离救援,并通过超声波探测器对水下物体进行探测,避免快速行进过程中发生碰撞。虽然该U型的救生圈容易让落水人员能够快速抓住,但是该U型的救生圈在实施救生作业时,由于半敞开的方式,绑定速度慢,受到海浪冲击时,被救生人员容易脱离救生圈束缚,增大救生难度。
[0005]因此,如何解决救生圈快速对落水人员的束缚及救生作业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目前救生圈对自身是否漏气的检测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快速精确的检测到救生圈是否漏气,并且检测到漏气以后,无法精确地辅助指导工作人员观察寻找到具体的漏气部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快速对落水人员的束缚,不便于落水人员将救生圈套于自身的腋下部位,以及目前救生圈对自身是否漏气的检测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包括载体,所述载体为弧形结构,且载体的内部设置有一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弧形结构,所述载体的后端设置有两处进气管,两处所述进气管为呈弧形的管状结构,所述载体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组导向杆,两组所述导向杆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呈左右对称状排列设置有两组第一风琴气囊;
[0008]所述第一风琴气囊的底端均设置有一处连接管,且连接管的底端分别与两处进气管相连通;
[0009]两处所述进气管的外端均设置有一处第二风琴气囊,两处所述第二风琴气囊的外
端均设置有一处套紧磁吸,并且当两处第二风琴气囊的内部被注入更多气体时,两处套紧磁吸相吸附;
[0010]两组所述导向杆上均套滑安装有一处受压板,两处所述受压板的底端均设置有三处底杆,所述底杆的底端均设置有一处压环;
[0011]两处所述受压板受压时,带动两组底杆以及两组压环下降,使所述压环向下挤压两组第一风琴气囊,使其受下压的影响,将自身内部的气体通过所述连接管以及进气管配合输送进入到两处第二风琴气囊的内部,使两处所述第二风琴气囊开始膨胀,使两处所述第二风琴气囊的外端对接在一起,从而使两处套紧磁吸吸附在一起,进而将载体后侧缺口挡住。
[0012]优选的,所述载体的内部顶端设置有一处主浮圈,所述载体上套滑安装有三处检测筒。
[0013]优选的,三处所述检测筒上均设置有一处检测管,三处所述检测管的外端均转动安装有一处观察扇。
[0014]优选的,所述载体的顶部呈左右对称状排列开设有两组穿槽,所述载体的顶部前侧开设有一处安装槽。
[0015]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一处辅助浮圈,所述载体的前侧顶部设置有一根抛引绳。
[0016]优选的,所述载体的顶部前侧开设有一处顶槽。
[0017]优选的,所述第二风琴气囊膨胀系数大于第一风琴气囊。
[0018]优选的,两处所述受压板的顶部均设置有一组竖杆,两组所述竖杆的顶端均设置有一处托臂板,两处所述托臂板的顶部均设置有一处软垫。
[0019]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专利技术设置有载体,由于载体为弧形结构,因此载体的后侧是存有一个缺口的,从而能够便于落水人员通过此缺口将本救生装置卡在自身的腋下部位,操作简单便捷,进而避免了落水人员因不便于将救生装置卡在腋下部位,而选择趴在救生装置上,导致救援过程中,救生装置易从落水人员的身下脱离,造成落水人员再次落水。
[0021]2、本专利技术当落水人员将本救生装置卡在腋下部位后,落水人员的腋下部位则会下压两处受压板,使其带动两组压环下降,使两组压环向下挤压两组第一风琴气囊,使其内部的气体通过连接管以及进气管配合进入到两处第二风琴气囊的内部,使两处第二风琴气囊受气体的影响开始膨胀,从而使两处第二风琴气囊的外端对接在一起,将载体后侧缺口密封,进而将落水人员完全套于本救生装置中,保证落水人员的安全性。
[0022]3、本专利技术通过沿载体往复滑动三处检测筒,使其带动三处检测管移动,当主浮圈漏气时,气体则会吹入到检测筒的内部,再使气体进入到检测管的内部,从而使气体利用狭管效应发生出声响,便于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使工作人员意识到主浮圈的漏气现象。
[0023]4、本专利技术当检测管将泄漏的气体排出时,漏出的气体则会吹动对应的一处观察扇,使观察扇受气体吹动的影响开始旋转,从而使工作人员可通过观察某处观察扇的旋转情况,快速地判断出主浮圈漏气部位的大体位置,进而使本专利技术能够从听觉以及视觉两个方面辅助指导工作人员寻找到漏气部位,增加了漏气部位的检索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图1中A放大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载体及检测筒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连接板及第一风琴气囊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进气管及第二风琴气囊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的导向杆及受压板结构示意图。
[0032]图例说明:
[0033]1、载体;101、主浮圈;102、检测筒;103、检测管;104、观察扇;105、穿槽;106、安装槽;107、辅助浮圈;108、抛引绳;2、连接板;201、第一风琴气囊;202、连接管;203、顶槽;3、进气管;301、第二风琴气囊;302、套紧磁吸;4、导向杆;401、受压板;402、底杆;403、压环;404、竖杆;405、托臂板;406、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包括载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1)为弧形结构,且载体(1)的内部设置有一处连接板(2),所述连接板(2)为弧形结构,所述载体(1)的后端设置有两处进气管(3),两处所述进气管(3)为呈弧形的管状结构,所述载体(1)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组导向杆(4),两组所述导向杆(4)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连接板(2)的顶部呈左右对称状排列设置有两组第一风琴气囊(201);所述第一风琴气囊(201)的底端均设置有一处连接管(202),且连接管(202)的底端分别与两处进气管(3)相连通;两处所述进气管(3)的外端均设置有一处第二风琴气囊(301),两处所述第二风琴气囊(301)的外端均设置有一处套紧磁吸(302),并且当两处第二风琴气囊(301)的内部被注入更多气体时,两处套紧磁吸(302)相吸附;两组所述导向杆(4)上均套滑安装有一处受压板(401),两处所述受压板(401)的底端均设置有三处底杆(402),所述底杆(402)的底端均设置有一处压环(403);两处所述受压板(401)受压时,带动两组底杆(402)以及两组压环(403)下降,使所述压环(403)向下挤压两组第一风琴气囊(201),使其受下压的影响,将自身内部的气体通过所述连接管(202)以及进气管(3)配合输送进入到两处第二风琴气囊(301)的内部,使两处所述第二风琴气囊(301)开始膨胀,使两处所述第二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玉蕊吴鸿燕江帆孙超吴伟国
申请(专利权)人:九江职院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