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梧桐成果收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23963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梧桐成果收集方法,将连接有水泵和水管的集水箱固定在车厢上,集水箱上部铺设筛网,集水箱前后侧分别放置支架Ⅱ;集水箱左右侧上部各自安装一引流水槽,将货车停在梧桐树下,使集水箱两侧的引流水槽位于需要清理的梧桐成果下方,操作人员站在支架Ⅱ上手持水管的硬管,开启水泵,控制水压在0.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梧桐成果收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梧桐飘絮治理
,具体来说是一种梧桐成果收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每年四月初开始,梧桐果球开始炸裂吐絮,暗黄色的团状果毛像小降落伞随风飘落。梧桐飘絮给市民带来了很多烦恼。呼吸道过敏人群数剧增。
[0003]绿化部门曾经采取过选育无果品系、嫁接树冠、修剪、喷药剂、打激素等多种措施治理梧桐飘絮,但梧桐飘絮一直未被彻底攻克,各种治理方法各有弊端。
[0004]修剪:冬修时,工人会尽量将多年生枝条剪短,夏季剥芽时也会修除果球,以减少结果数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梧桐长得太高,修剪难度大。此外,修剪会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
[0005]节育药剂:通过激素抑制果球生长,从而减少果毛。然而,药剂里含有的除草剂成分会挥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注射节育研发成本高、环节复杂、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现有飘絮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易污染环境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环保型梧桐成果收集方法,将梧桐成果收集起来,收集的成果可作为燃料使用或堆肥、深埋降解,可以有效遏制梧桐飘絮问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0007]本专利技术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梧桐成果收集方法,具体包括:
[0008](1)将安装有筛网的集水箱、发电机固定于货车车厢上,集水箱中盛装冲洗用水;在集水箱前侧和后侧分别放置固定支架Ⅱ供操作人员站立;将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分别固定在集水箱左、右侧壁的上部,使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的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45
°‑
60
°
,同时采用支撑机构对引流水槽的底部进一步支撑;集水箱底部至少连接有一套喷射装置对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所述的喷射装置包括软管、硬管、喷头和水泵,集水箱底部与软管连接,软管上还连接有水泵,软管还与硬管连接,硬管还与喷头连接;
[0009](2)将货车停在梧桐树下,使集水箱两侧的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位于需要清理的梧桐成果下方,操作人员站在集水箱前侧的支架Ⅱ上手持硬管后端,硬管后端是指硬管与软管连接的一端,随后开启水泵,控制水压在0.1

0.15MPa,打开硬管上的阀门,手持硬管使喷头竖直向上对准筛网及引流水槽Ⅰ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用喷头喷出的水将梧桐成果吹落到筛网及引流水槽Ⅰ上,吹落到引流水槽Ⅰ上的梧桐成果沿引流水槽Ⅰ滑落到集水箱的筛网上,散落的梧桐成果被阻隔在集水箱筛网上,经过筛网过滤的水流入集水箱,循环使用;
[0010](3)操作人员站在集水箱前侧的支架Ⅱ上移动位置,按照步骤(2)的方法,对筛网及引流水槽Ⅱ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吹落的梧桐成果被阻隔在集水箱筛网上,经过筛网过滤的水流入集水箱,循环使用;
[0011](4)操作人员站在集水箱后侧的支架Ⅱ上按照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分别对筛网上方及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吹落的梧桐成果被阻隔在集水箱筛网上,经过筛网过滤的水流入集水箱,循环使用。
[0012]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箱底部连接有两套喷射装置分别供两个操作人员使用,两个操作人员分别站在集水箱前侧和后侧的支架Ⅱ上,每个操作人员使用一套喷射装置,按照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对筛网上方及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
[0013]进一步地,所述筛网的孔径为0.045

0.08mm,筛网距离集水箱顶部的垂直距离为0.2

0.3米。
[0014]进一步地,所述软管的长度不小于8米,硬管的长度为1

1.3米,硬管上还安装有阀门,硬管与喷头垂直连接;所述的喷头包括多个孔径为2cm的喷嘴,多个喷嘴在喷头上均布。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喷头为长方形,其长度为18cm,沿喷头长度方向均布有5个孔径为2cm的喷嘴,相邻两个喷嘴的圆心间距为4cm。
[0016]进一步地,所述支架Ⅱ的高度为1.5

2.5米,支架Ⅱ上还安装有安全围栏,支架Ⅱ还与梯子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均包括底部和与底部连接的两个侧壁,引流水槽Ⅰ底部的长和宽分别为1.2

1.5米和2.6米,引流水槽Ⅱ底部的长和宽分别为2.2

2.5米和2.6米,两个引流水槽的侧壁宽度均为0.2

0.4米。
[0018]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与集水箱均为可拆卸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水槽Ⅰ底部设置有横截面为圆形的套筒,集水箱左侧上部固定有卡箍,引流水槽Ⅰ底部的套筒套在一圆柱杆上,圆柱杆安装在卡箍中,卡箍通过螺栓螺母拧紧;引流水槽Ⅱ与集水箱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和引流水槽Ⅰ与集水箱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同。
[002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支架Ⅰ,所述支架Ⅰ固定在车厢左、右侧的内壁,支架Ⅰ上端还固定有三脚架,三脚架为直角三角形,三脚架的斜边与引流水槽的底部接触进行支撑,三脚架一条竖直的直角边与支架Ⅰ焊接固定;
[0021]具体地,当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时,三脚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当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
时,三脚架为含有60
°
角的直角三角形。
[0022]所述支架Ⅰ的高度为2.4

3米,支架Ⅰ的高度具体与车厢和集水箱的尺寸、引流水槽与水平面的夹角及引流水槽的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有关,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决定,只要能使支架Ⅰ上端的三脚架的斜边能与引流水槽的底部接触进行支撑即可。
[0023]本专利技术可以将梧桐成果打散收集,遏制梧桐飞絮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喷射用水可循环使用,梧桐果收集过程没有二次污染,不需要喷药修剪,成本低,可操作性强,难度小,效率高,安全环保。大部分梧桐成果均可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进行清理和收集,清理掉的梧桐成果可作为燃料使用或堆肥、深埋降解,有效解决了梧桐飘絮带来的烦恼和危害。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集水箱放在车厢上的后视图(为表达清楚,部分特征没有显示);
[0025]图2是集水箱放在车厢上的右视图;
[0026]图3是图2的俯视图;
[0027]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5是支架Ⅰ及其三角架的示意图;
[0029]图6是水管及水泵与集水箱连接的示意图;
[0030]图7是喷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喷头的主视图,(b)是(a)的俯视图;
[0031]图8是筛网孔径为0.045mm时收集的成果;
[0032]图9是筛网孔径为0.045mm时收集成果后的水;
[0033]图10是筛网孔径为0.08mm时收集的成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梧桐成果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将安装有筛网的集水箱、发电机固定于货车车厢上,集水箱中盛装冲洗用水;在集水箱前侧和后侧分别放置固定支架Ⅱ供操作人员站立;将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分别固定在集水箱左、右侧壁的上部,使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的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45
°‑
60
°
,同时采用支撑机构对引流水槽的底部进一步支撑;集水箱底部至少连接有一套喷射装置对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所述的喷射装置包括软管、硬管、喷头和水泵,集水箱底部与软管连接,软管上还连接有水泵,软管还与硬管连接,硬管还与喷头连接;(2)将货车停在梧桐树下,使集水箱两侧的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位于需要清理的梧桐成果下方,操作人员站在集水箱前侧的支架Ⅱ上手持硬管后端,硬管后端是指硬管与软管连接的一端,随后开启水泵,控制水压在0.1

0.15MPa,打开硬管上的阀门,手持硬管使喷头竖直向上对准筛网及引流水槽Ⅰ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用喷头喷出的水将梧桐成果吹落到筛网及引流水槽Ⅰ上,吹落到引流水槽Ⅰ上的梧桐成果沿引流水槽Ⅰ滑落到集水箱的筛网上,散落的梧桐成果被阻隔在集水箱筛网上,经过筛网过滤的水流入集水箱,循环使用;(3)操作人员站在集水箱前侧的支架Ⅱ上移动位置,按照步骤(2)的方法,对筛网及引流水槽Ⅱ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吹落的梧桐成果被阻隔在集水箱筛网上,经过筛网过滤的水流入集水箱,循环使用;(4)操作人员站在集水箱后侧的支架Ⅱ上按照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分别对筛网上方及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吹落的梧桐成果被阻隔在集水箱筛网上,经过筛网过滤的水流入集水箱,循环使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梧桐成果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集水箱底部连接有两套喷射装置分别供两个操作人员使用,两个操作人员分别站在集水箱前侧和后侧的支架Ⅱ上,每个操作人员使用一套喷射装置,按照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对筛网上方及引流水槽Ⅰ和引流水槽Ⅱ上方需清理的梧桐成果进行清理和收集。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梧桐成果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的孔径为0.045

0.08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爱张小军张懋楠茹晓红郑希辰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