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包括缓冲主体、吊轮组件以及尾轮组件,所述缓冲主体两端分别连接吊轮组件和尾轮组件,所述吊轮组件包括吊体和滑轮,所述吊体一端与缓冲主体连接,所述吊体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所述滑轮分别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自平衡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自平衡部件,解决了轮子由于倾斜没有跟吊轨接触而空转的技术问题,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便于生产。便于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
[0001]本技术涉及双向缓冲吊轮,尤其涉及一种自平衡受力的双向缓冲吊轮。
技术介绍
[0002]吊轮是淋浴房活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门扇吊起来,将门的重量承载在轮子上,与吊轨默契配合,使门可以轻易的移动;缓冲吊轮主要发挥缓冲闭合的作用。
[0003]现有的缓冲吊轮的各个轮子都是一体成型的,加工工艺复杂,由于整体一体化,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有些轮子由于出现倾斜没有跟吊轨接触,会出现个别轮子空转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以解决轮子由于倾斜没有跟吊轨接触而空转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包括缓冲主体、吊轮组件以及尾轮组件,所述缓冲主体两端分别连接吊轮组件和尾轮组件,所述吊轮组件包括吊体和滑轮,所述吊体一端与缓冲主体连接,所述吊体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所述滑轮分别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自平衡部件以用于所有滑轮平衡受力都能转动。
[0007]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自平衡部件为第一铆接轴,所述第一铆接轴将两个滑轮铆接在通孔两侧,所述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铆接轴上。
[0008]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通孔外边缘与滑轮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该第一轴承套设在第一铆接轴上。
[0009]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轴承与通孔外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在第一轴承上。
[0010]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尾轮组件包括尾轮底座和滑轮,所述尾轮底座一端与缓冲主体连接,所述尾轮底座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滑轮分别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二自平衡部件。
[0011]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自平衡部件为第二铆接轴,所述第二铆接轴将两个滑轮铆接在通孔两侧,所述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铆接轴上。
[0012]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通孔外边缘与滑轮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该第二轴承套设在第二铆接轴上。
[0013]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轴承与通孔外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在第二轴承上。
[0014]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吊体上设置有摆动机构以用于使外部连接杆受重力自然下垂。
[0015]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摆动机构包括连接孔、轴孔和摆动轴,所述连接孔是在吊体上纵向开设的通孔,所述轴孔横向设置在吊体侧壁上并与连接孔相通,所述摆动轴可旋转地连接在轴孔内,所述摆动轴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外部连接杆连接,所述螺纹孔小于连接孔。
[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具有以下优点:由于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自平衡部件以用于所有滑轮平衡受力都能转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一个轮子在吊轨上转动,一个轮子由于倾斜而空转的情况发生;由于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转轴位于通孔的中心位置,因此所有滑轮都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保证了所有滑轮吊轨上都能转动,滑轮之间平衡受力,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的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的零件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的摆动机构零件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1]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包括缓冲主体1、吊轮组件2以及尾轮组件3,所述缓冲主体1两端分别连接吊轮组件2和尾轮组件3,所述吊轮组件2包括吊体21和滑轮5,所述吊体21一端与缓冲主体1连接,所述吊体21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所述滑轮5分别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自平衡部件22,所述第一自平衡部件22为第一铆接轴221,所述第一铆接轴221将两个滑轮5铆接在通孔两侧,所述滑轮5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铆接轴221上。由于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自平衡部件22以用于所有滑轮平衡受力都能转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一个轮子在吊轨上转动,一个轮子由于倾斜而空转的情况发生;由于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第一铆接轴221位于通孔的中心位置,因此所有滑轮都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保证了所有滑轮在吊轨上都能转动,滑轮之间平衡受力,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0022]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外边缘与滑轮5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222,该第一轴承222套设在第一铆接轴221上,避免了滑轮与通孔外边缘接触,从而降低滑轮转动时的摩擦系数。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承222与通孔外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23,所述第一密封圈223套设在第一轴承222上,可防止内部油脂或油液向外漏泄,以及防止落入灰尘。
[0024]进一步的,所述尾轮组件3包括尾轮底座31和滑轮5,所述尾轮底座31一端与缓冲主体1连接,所述尾轮底座31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滑轮5分别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二自平衡部件32,所述第二自平衡部件32为第二铆接轴321,所述第二铆接轴321将两个滑轮5铆接在通孔两侧,所述滑轮5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铆接轴321上,从而使尾轮组件中的滑轮平衡受力都能转动。
[0025]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外边缘与滑轮5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322,该第二轴承322套设在第二铆接轴321上,避免了滑轮与通孔外边缘接触,从而降低滑轮转动时的摩擦系数。
[002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轴承322与通孔外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323,所述第二密封圈323套设在第二轴承322上,可防止内部油脂或油液向外漏泄,以及防止落入灰尘。
[0027]如图3所示,所述吊体21上设置有摆动机构23以用于使连接杆4受重力自然下垂。
[0028]进一步的,所述摆动机构23包括连接孔231、轴孔232和摆动轴233,所述连接孔231是在吊体21上纵向开设的通孔,所述轴孔232横向设置在吊体21侧壁上并与连接孔231相通,所述摆动轴233可旋转地连接在轴孔232内,所述摆动轴233上设置有螺纹孔234,所述螺纹孔234与外部连接杆4连接,所述螺纹孔234小于连接孔231。在使用时,将用于连接外部门板的连接杆4穿过连接孔231与摆动轴233连接,可以使外部连接杆4受重力自然下垂,避免了吊体21倾斜时,连接杆4随吊体21倾斜产生横向剪切力从而导致连接杆4弯折、断裂或者导致外部门板与连接杆4连接处松动、破损。
[0029]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主体(1)、吊轮组件(2)以及尾轮组件(3),所述缓冲主体(1)两端分别连接吊轮组件(2)和尾轮组件(3),所述吊轮组件(2)包括吊体(21)和滑轮(5),所述吊体(21)一端与缓冲主体(1)连接,所述吊体(21)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所述滑轮(5)分别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自平衡部件(22)以用于所有滑轮(5)平衡受力都能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自平衡部件(22)为第一铆接轴(221),所述第一铆接轴(221)将两个滑轮(5)铆接在通孔两侧,所述滑轮(5)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铆接轴(22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外边缘与滑轮(5)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222),该第一轴承(222)套设在第一铆接轴(22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222)与通孔外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23),所述第一密封圈(223)套设在第一轴承(222)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轮组件(3)包括尾轮底座(31)和滑轮(5),所述尾轮底座(31)一端与缓冲主体(1)连接,所述尾轮底座(31)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滑轮(5)分别在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名轮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