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包括底支撑架、前插杆和后插杆;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左前角设置有左前支撑架,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左后角设置有左后支撑架,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右前角设置有右前支撑架,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右后角设置有右后支撑架,所述左前支撑架和左后支撑架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的左边形成左三角形支架,所述右前支撑架和右后支撑架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的右边形成右三角形支架;所述左三角形支架和所述右三角形支架的顶点之间横置有支撑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可以方便将车架并排放置,避免车架相互碰撞,方便转运。方便转运。方便转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车架转运
,尤其涉及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
技术介绍
[0002]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中国港澳地区则通常称其为单车,自行车种类很多,有单人自行车,双人自行车还有多人自行车,自行车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有公路自行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场地自行车赛、特技自行车比赛等。
[0003]自行车车架是自行车的主体部分,它连接前后轮以支撑骑车人的体重。它大致分为菱形(菱形框)和其他形状。
[0004]自行车安装时需要批量转运车架,车架在转运中存在的问题是,相邻车架会磕碰或挤压,造成车架掉漆或变形。
[0005]为此,设计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为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包括底支撑架、前插杆和后插杆;
[0007]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左前角设置有左前支撑架,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左后角设置有左后支撑架,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右前角设置有右前支撑架,所述底支撑架顶面右后角设置有右后支撑架,所述左前支撑架和左后支撑架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的左边形成左三角形支架,所述右前支撑架和右后支撑架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的右边形成右三角形支架;所述左三角形支架和所述右三角形支架的顶点之间横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前侧面设置有前侧插头,所述支撑杆的后侧面设置有后侧插头;所述前侧插头和所述后侧插头与车架的头管A相适配;
[0008]所述左前支撑架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左前插孔,所述右前支撑架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右前插孔,所述左前插孔和所述右前插孔的数量和位置均一一对应;所述左后支撑架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左后插孔,所述右后支撑架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右后插孔;所述左后插孔和所述右后插孔的数量和位置均一一对应;
[0009]所述前插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插孔和右前插孔相适配;所述后插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前插孔和右后插孔相适配;所述前插杆和所述后插杆到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距离与车架的头管A到车架的后叉相适配,且所述后叉的底部挂钩可勾在所述前插杆或所述后插杆上;
[0010]所述的底支撑架的底面四角设置有移动轮。
[0011]优选的,所述右前支撑架和右后支撑架上设置有推拉扶手。
[0012]优选的,所述底支撑架为平放的“H”型。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可以方便将车架并排放置,避免车架相互碰撞,方便转运。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18]图4为车架的示意图;
[0019]其中:
[0020]1‑
支撑架;2
‑
移动轮;3
‑
左前支撑架;4
‑
左后支撑架;5
‑
右前支撑架;6
‑
右后支撑架;7
‑
左前插孔;8
‑
左后插孔;9
‑
右前插孔;10
‑ꢀ
右后插孔;11
‑
支撑杆;12
‑
前侧插头;13
‑
后侧插头;14
‑
前插杆;15
‑ꢀ
后插杆;16
‑
推拉扶手。
[0021]A
‑
车架头管;B
‑
后上叉;C
‑
后下叉;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0023]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包括底支撑架1、前插杆14和后插杆15;
[0024]所述底支撑架1顶面左前角设置有左前支撑架3,所述底支撑架 1顶面左后角设置有左后支撑架4,所述底支撑架1顶面右前角设置有右前支撑架5,所述底支撑架1顶面右后角设置有右后支撑架6,所述左前支撑架3和左后支撑架4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1的左边形成左三角形支架,所述右前支撑架5和右后支撑架6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1的右边形成右三角形支架;所述左三角形支架和所述右三角形支架的顶点之间横置有支撑杆11;所述支撑杆11的前侧面设置有前侧插头12,所述支撑杆11的后侧面设置有后侧插头13;所述前侧插头12和所述后侧插头13与车架的头管A相适配;
[0025]所述左前支撑架3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左前插孔 7,所述右前支撑架5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右前插孔9,所述左前插孔7和所述右前插孔9的数量和位置均一一对应;所述左后支撑架4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左后插孔8,所述右后支撑架6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右后插孔10;所述左后插孔8和所述右后插孔10的数量和位置均一一对应;
[0026]所述前插杆1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插孔7和右前插孔9 相适配;所述后插杆1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前插孔9和右后插孔10相适配;所述前插杆14和所述后插杆15到所述支撑杆11之间的距离与车架的头管A到车架的后叉B相适配,且所述后叉B的底部挂钩可勾在所述前插杆14或所述后插杆15上;
[0027]所述的底支撑架1的底面四角设置有移动轮2。
[0028]优选的,所述右前支撑架5和右后支撑架6上设置有推拉扶手 16。
[0029]优选的,所述底支撑架1为平放的“H”型。
[0030]优选的,所述移动轮2上带有锁紧机构。
[0031]使用方法:
[0032]将图4所示车架的头管A插进所述支撑杆11的前侧插头12或后侧插头13内;所述后叉B的自由端的挂钩勾在所述前插杆14上或后插杆15上;通过头管A和后叉B的两个分叉的挂钩固定住整个车架;每个车架都依次并排放置,可避免两个车架相互碰撞,而且根据车架的长短,调节前侧插杆14或后侧插杆15的上下位置,进行适应。通过推拉扶手16推拉,通过移动轮2进行转运。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式车架用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支撑架(1)、前插杆(14)和后插杆(15);所述底支撑架(1)顶面左前角设置有左前支撑架(3),所述底支撑架(1)顶面左后角设置有左后支撑架(4),所述底支撑架(1)顶面右前角设置有右前支撑架(5),所述底支撑架(1)顶面右后角设置有右后支撑架(6),所述左前支撑架(3)和左后支撑架(4)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1)的左边形成左三角形支架,所述右前支撑架(5)和右后支撑架(6)的顶端连接与底支撑架(1)的右边形成右三角形支架;所述左三角形支架和所述右三角形支架的顶点之间横置有支撑杆(11);所述支撑杆(11)的前侧面设置有前侧插头(12),所述支撑杆(11)的后侧面设置有后侧插头(13);所述前侧插头(12)和所述后侧插头(13)与车架的头管A相适配;所述左前支撑架(3)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左前插孔(7),所述右前支撑架(5)的左右贯穿开设有若干上下排列的右前插孔(9),所述左前插孔(7)和所述右前插孔(9)的数量和位置均一一对应;所述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臣,赵玲,
申请(专利权)人:爱行客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