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配重块和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移动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立柱,立柱的表面套设有转动筒,转动筒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转动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凹形转动板。该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通过设置凹形转动板,便于患者手臂的倾斜放置,通过设置加热灯管,便于对患者的手臂进行保暖,通过设置温度感应器和PLC控制盒,便于控制加热灯管的启闭,通过设置半圆形盖板,可以防止患者手臂被按压,从而使该肢体托能够帮助患者的手臂在术后的恢复。术后的恢复。术后的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
,具体为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
技术介绍
[0002]动静脉内瘘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和感染机会少等优点,动静脉内瘘应选择非优势侧手臂。
[0003]在患者做完动静脉内瘘手术之后,患者的手臂需要倾斜放置,并且防止按压,现有都是利用枕头枕在手臂下进行倾斜放置,但是这样的方式不方便手臂的保暖,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配重块和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移动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立柱,立柱的表面套设有转动筒,转动筒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转动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凹形转动板,凹形转动板的上表面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半圆形盖板,半圆形盖板的内环面设置有加热灯管,半圆形盖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磁条,凹形转动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磁条,凹形转动板的侧面设置有温度感应器,配重块的上表面设置有PLC控制盒。
[0006]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带刹车万向轮,四个带刹车万向轮呈矩形阵列设置在底板的下表面。
[0007]优选的,所述凹形转动板与水平面呈30
°
夹角倾斜设置在转动筒的顶端。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栓的螺纹端与立柱的表面搭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磁条的下表面与第二磁条的上表面磁力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加热灯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加热灯管对称设置在半圆形盖板的内环面,凹形转动板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海绵软垫。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通过设置凹形转动板,便于患者手臂的倾斜放置,通过设置加热灯管,便于对患者的手臂进行保暖,通过设置温度感应器和PLC控制盒,便于控制加热灯管的启闭,通过设置半圆形盖板,可以防止患者手臂被按压,从而使该肢体托能够帮助患者的手臂在术后的恢复。
[0014]2.该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通过设置第一伸缩杆,便于调节该肢体托的高度,通过设置第二伸缩杆,便于移动块的移动,通过设置立柱、转动筒和固定螺栓,便于调
节凹形转动板的位置,从而便于患者手臂的放置,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凹形转动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转动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底板、2配重块、3第一伸缩杆、4第二伸缩杆、5移动块、6立柱、7转动筒、8固定螺栓、9凹形转动板、10半圆形盖板、11加热灯管、12第一磁条、13第二磁条、14温度感应器、15PLC控制盒、16海绵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带刹车万向轮,四个带刹车万向轮呈矩形阵列设置在底板1的下表面,底板1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配重块2和第一伸缩杆3,通过设置第一伸缩杆3,便于调节该肢体托的高度。
[0021]第一伸缩杆3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4,第二伸缩杆4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5,通过设置第二伸缩杆4,便于移动块5的移动,移动块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立柱6,立柱6的表面套设有转动筒7,转动筒7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8,固定螺栓8的螺纹端与立柱6的表面搭接。
[0022]转动筒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凹形转动板9,通过设置立柱6、转动筒7和固定螺栓8,便于调节凹形转动板9的位置,从而便于患者手臂的放置,便于使用,凹形转动板9与水平面呈30
°
夹角倾斜设置在转动筒7的顶端,凹形转动板9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海绵软垫16,通过设置凹形转动板9,便于患者手臂的倾斜放置。
[0023]凹形转动板9的上表面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半圆形盖板10,通过设置半圆形盖板10,可以防止患者手臂被按压,半圆形盖板10的内环面设置有加热灯管11,加热灯管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加热灯管11对称设置在半圆形盖板10的内环面,通过设置加热灯管11,便于对患者的手臂进行保暖。
[0024]半圆形盖板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磁条12,凹形转动板9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磁条13,第一磁条12的下表面与第二磁条13的上表面磁力连接,凹形转动板9的侧面设置有温度感应器14,配重块2的上表面设置有PLC控制盒15,通过设置温度感应器14和PLC控制盒15,便于控制加热灯管11的启闭,从而使该肢体托能够帮助患者的手臂在术后的恢复。
[0025]工作原理:当使用该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时,移动该肢体托到病床边,利用第一伸缩杆3调节移动块5的高度,使移动块5搭接床面,并通过第二伸缩杆4将移动块5移动至患者手臂处,根据患者手臂的放置位置,松动固定螺栓8,并转动凹形转动板9调节至合适的位置后拧紧固定螺栓8,之后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凹形转动板9上,并盖上半圆形盖板
10,此时第一磁条12和第二磁条13吸附在一起,最后接通电源,温度感应器14检测温度,并将温度数据传输至PLC控制盒15,如果温度低于PLC控制盒15上设置的温度,PLC控制盒15启动加热灯管11进行加热保温,如果温度高于PLC控制盒15上设置的温度,PLC控制盒15会关闭加热灯管11,从而使该肢体托能够帮助患者的手臂在术后的恢复。
[00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静脉内瘘病人术后用肢体托,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配重块(2)和第一伸缩杆(3),第一伸缩杆(3)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4),第二伸缩杆(4)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5),移动块(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立柱(6),立柱(6)的表面套设有转动筒(7),转动筒(7)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8),转动筒(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凹形转动板(9),凹形转动板(9)的上表面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半圆形盖板(10),半圆形盖板(10)的内环面设置有加热灯管(11),半圆形盖板(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磁条(12),凹形转动板(9)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磁条(13),凹形转动板(9)的侧面设置有温度感应器(14),配重块(2)的上表面设置有PLC控制盒(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小峡,
申请(专利权)人:应城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