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苇蘑批量化培殖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1173117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野生苇蘑批量培殖方法与应用,包括母种的制作、原种的制作、栽培种的制作、批量培殖培养料制作、原基诱导条件建立、子实体批量培殖方式优化。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可进行野生苇蘑的人工批量培殖,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原基发生数量多,子实体品质高,能够实现批量化培殖等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培殖的苇蘑子实体采用浅盘式出菇,生长周期为45天。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拯救濒危野生蕈菌种质资源、实现野生苇蘑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野生苇蘑人工批量培殖方法有极高的开发、推广价值,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生苇蘑批量化培殖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育菇研究领域,涉及一种野生苇蘑批量化培殖方法与应用,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野生苇蘑批量化培殖获得子实体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天津市七里海湿地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东北部宁河区,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该湿地内盛产一种野生蕈菌,当地人称之为苇蘑,口感独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独特,深受当地人喜欢,因其稀缺,价格昂贵,该蘑菇发生于夏季天气闷热,阴雨连绵之后的在厚积腐殖质中。近些年来,由于七里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源逐渐枯竭,湿地退化,越来越多的湿地被填充用于农业或建设,芦苇面积减少,再加上人为过度采摘以及其生长环境特殊,需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土壤等共同环境因素作用下生长,综合以上多种环境、人为因素,最终导致天津七里海湿地野生苇蘑产量和品质逐年降低,据2016年7月

至今经当地民间环保人士吕绍生全面跟踪调查统计,该域内野生苇蘑难觅踪影,极有可能面临绝迹的危险,本专利技术人于2017年申请了一种野生苇蘑人工培殖的方法及应用的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当时主要是解决小试能否出菇的问题,证明了小试范围内人工驯化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正常形成子实体,但批量化生产仍存在不确定性。后续的不断试验发现通过优化能够获得苇蘑批量培殖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0003]目前,经查阅资料且尚未见批量化人工驯化成功的相关报道,无疑进一步加剧其面临绝迹的局面。因此,为保护该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拯救和保护濒危野生蕈菌种质资源、实现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的可持续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本专利技术建立了批量人工培殖模式,为保护该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拯救濒危野生蕈菌种质资源、开展后期的深入研究、实现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的人工批量培殖模式建立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人工培殖模式包括母种的制作、原种的制作、栽培种的制作、批量培殖培养料制作、原基诱导条件建立、子实体批量培殖方式优化。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一种野生苇蘑的人工批量培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的步骤进行(1)苇蘑母种制作及其培养条件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葡萄糖 10 g/L,马铃薯(浸提液) 200g/L,MgSO4·
7H2O 1.5 g/L,KH2PO
4 3 g/L,琼脂粉 20 g/L,VB
1 0.01 g/L,稻草粉 2.5 g/L,稻草(浸提液)25 g/L,芦苇腐殖质 5 g/L,将野生苇蘑菌株无菌操作接入到平板培养基上,接种后,用封口膜封口于29℃恒温培养10天可以获得浅黄色稀疏菌落即为母种纯培养物;适宜母种菌丝体生长的pH为5

7;适宜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19

34℃;最适温度为29℃,恒温、避光培养15

20天即可长满90mm平板;所述的野生苇蘑菌株,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2)原种制作采自野生苇蘑生境芦苇腐殖质,用筛网过滤除去杂质,得到芦苇腐殖质。将麦粒浸泡24h。加入适量水煮熟,以不煮破种皮为宜。沥干水分。按照配方(90%芦苇腐殖质+10%麦粒,含水量60%)称料、拌料,立即装入聚丙烯栽培袋(300mm
×
150mm
×
0.05mm)中,于121℃灭菌2h。灭菌后,将原种培养袋转移到无菌室中,待其冷却到32=37℃,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入1cm2母种3块,接种后于29℃恒温暗培养,23

25天长满袋;(3)栽培种制作取2

4cm新鲜无霉变长稻草段,用3%石灰水浸泡12h预湿,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在60%

65%。麦粒和芦苇腐殖质的处理和制作方法与原种相同。按照配方(52%稻草、24%麦粒、24%芦苇腐殖质,含水量65%)称料,拌料,装入聚丙烯栽培袋内(300mm
×
150mm
×
0.05mm),袋装湿料150g,于121℃灭菌2h。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内,在每袋中接种原种,于29℃恒温暗培养,湿度65%,25

28天长满袋;(4)浅盘式育菇培养料制作将长满平板的苇蘑栽培种纯培养物于无菌条件下接种于育菇培养料聚丙烯浅盘中,浅盘规格为:320mm
×
240mm
×
90mm,野生苇蘑育菇培养料配方为52%稻草、20%麦麸、24%芦苇腐殖质,4%蛭石,含水量65%,pH自然;每盘装湿料约600g,于121℃灭菌2h;(5)浅盘式育菇培养料发菌: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内接种适量栽培种,于29℃恒温暗培养,湿度65%,25

28天长满盘;(6)原基诱导条件:将长满盘菌丝体于25℃培养12h,然后15℃培养12h,持续温差10℃刺激10天,即有原基大量产生;(7)子实体培殖条件:将已经原基转化并具有大量原基的育菇浅盘于25℃恒温条件下,湿度85

90%,1000

1500lx散射光,光照日期12h/24h,培殖10

12天即可获得子实体。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人工培殖的方法,其中的人工培殖获得苇蘑子实体形态学特征描述:子实体肉质,较厚,柔软,轻质,菌盖直径大小5

10cm、菌盖浅黄色、菌盖光滑无鳞片、肉质,中央凹陷,成熟后边缘成波浪状、菌褶蜡质边缘尖锐,延生、稀疏分布、有向菌盖变宽的趋势,菌柄位置为中生、中实、无菌环、菌托,成熟后孢子印白色。
[0007]人工培殖获得苇蘑子实体分子生物学特征描述:将人工培殖获得苇蘑子实体对其基因组DNA后提取进行PCR扩增ITS序列片段,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BLAST搜索以获得同源性较高的多个种的ITS序列,再进行相似度比较,根据比对结果鉴定为 蜡伞科(Hygrophoropsidaceae)、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的一种蘑菇,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0008]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公开了野生苇蘑人工培殖的方法在提高了天津七里海地区苇蘑人工 批量培殖的方法与应用。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培殖方法,经过45天左右就可以批量获得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子实体,为天津七里海内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拯救濒危野生蕈菌种质资源、开展后期的深入研究、实现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0009]本专利技术更加详细的描述如下: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人工批量培殖获得子实体其特征在于:菌盖大小约5
‑‑
10cm,浅黄色、菌盖表面光滑无鳞片,半蜡质或肉质,中央凹陷;菌褶常成蜡质,延生,较为稀疏;孢
子印白色,菌柄长约2

3cm中生,中实,无菌环、菌托,成熟后菌盖上卷,边缘波浪状卷曲。
[0010]1.母种制作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生苇蘑批量培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的步骤进行:(1)苇蘑母种制作将活化后的苇蘑菌株,无菌操作接入到90mm平板培养基上,接种后用封口膜封口于29℃恒温培养10天满板;所述的野生苇蘑菌株,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2)苇蘑母种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葡萄糖 10 g/L,马铃薯(浸提液) 200g/L,MgSO4·
7H2O 1.5 g/L,KH2PO
4 3 g/L,琼脂粉 20 g/L,VB
1 0.01 g/L,稻草粉 2.5 g/L,稻草(浸提液)25 g/L,芦苇腐殖质 5 g/L;适宜菌丝生长的pH为5

7;适宜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19

34℃;温度为29℃,恒温、避光培养15

20天即可长满90mm平板;(3)苇蘑原种制作采自野生苇蘑生境芦苇腐殖质,用筛网过滤除去杂质,得到芦苇腐殖质,将麦粒浸泡24h,按照体积1:1.5加水煮熟;沥干水分,按照配方称料、拌料,立即装入300mm
×
150mm
×
0.05mm聚丙烯栽培袋中,于121℃灭菌2h,灭菌后,将原种培养袋转移到无菌室中,待其冷却到32
‑‑
37℃,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入1cm2母种3块,接种后于29℃恒温暗培养,25

28天长满袋;所述的配方指的是:90%芦苇腐殖质+10%麦粒,含水量60%;(4)苇蘑栽培种制作取2

4cm新鲜无霉变长稻草段,用3%石灰水浸泡12h预湿,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在60

65%;麦粒和芦苇腐殖质的处理和制作方法与原种相同;按照配方称料,拌料,装入300mm
×
150mm
×
0.05mm聚丙烯栽培袋内,袋装湿料150g,于121℃灭菌2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西周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