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7214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它包括光伏方阵骨干网架和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光伏方阵骨干网架包括网格和防浪圈;网格包括横向运维通道和纵向连接通道;防浪圈包括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包括光伏组件支撑单元,光伏组件支撑单元用于倾斜固定光伏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支撑单元由纵向连接通道底部向上跨接式的嵌入纵向连接通道中,光伏组件支撑单元的支撑浮体不作为连接浮体的载荷;支撑浮体向上跨接式的嵌入连接浮体中能抵抗支撑浮体沿着长边方向的偏转,增强稳定性。增强稳定性。增强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发电
,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利用闲置水面布置可漂浮的浮体,浮体支撑光伏组件,在水面实现光伏发电的功能。相较于陆地光伏电站,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组件放在漂浮式浮体上方,具有不占用土地、发电量高的特点;在合理利用闲置水面资源实现发电增益的同时,还可减少水体增发,带来景观效益。
[0003]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所处环境潮湿,支撑结构部件易腐蚀,在风浪环境下,要求支撑结构部件能够保证光伏阵列的稳定性;在光伏“平价上网”的浪潮下,如何在保证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25年稳定运行的同时,降低支撑结构部件的造价是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持续发展所需面临的关键问题。
[0004]并且,随着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单片光伏组件的容量不断增加,单片光伏组件尺寸规格也在不断增大,为了安全起见,多个光伏组件之间的安装间距需大于单个光伏组件长边长度的一半;全浮体形式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中将单块光伏组件的四个安装点需固定在同一个浮体上,在光伏组件尺寸增大的情况下,浮体的尺寸持续增大将导致浮体壁厚不均、生产效率低、设备耗电高、生产机器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解决组件尺寸和浮体尺寸的矛盾也是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需要解决的问题。
[0005]因此,研发一种具有安装简单、可拓展性强、水面覆盖率低、运维便利等特点的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方阵骨干网架和光伏组件支撑系统,所述光伏方阵骨干网架包括网格和防浪圈;所述网格呈网状结构,网格包括多排平行间隔布置的横向运维通道和多列平行间隔布置的纵向连接通道,所述横向运维通道与纵向连接通道垂直;
[0008]所述防浪圈位于网格的外围,防浪圈包括位于纵向连接通道两端的横向通道和位于横向运维通道两端的纵向通道;
[0009]所述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包括多个光伏组件支撑单元,所述光伏组件支撑单元由纵向连接通道底部向上跨接式的嵌入纵向连接通道中,光伏组件支撑单元用于倾斜固定光伏组件。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排所述横向运维通道由多个走道浮体互连而成,每列所述纵向连接通道包括多个连接浮体,连接浮体位于相邻两排的两个走道浮体之间;
[0011]所述横向通道由多个走道浮体互连而成,所述纵向通道包括多个小走道浮体和多个设备浮体,所述设备浮体与横向运维通道连接,所述设备浮体位于两个小走道浮体之间;
[0012]所述光伏组件支撑单元包括与纵向连接通道连接的支撑浮体和位于支撑浮体上、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连接件。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走道浮体为哑铃型结构,走道浮体中部为窄区,走道浮体两端为宽区,走道浮体四个角落设有走道浮体耳板,窄区两侧壁均有侧壁耳板,多个走道浮体之间通过走道浮体耳板连接;
[0014]所述连接浮体为矩形结构,连接浮体四个角落设有连接浮体耳板,连接浮体下表面有两个横向贯通的凹槽,连接浮体上表面对应凹槽的两端有四个支撑浮体安装平面,支撑浮体安装平面内有贯穿凹槽的安装圆孔,连接浮体通过连接浮体耳板与走道浮体的窄区的侧壁耳板连接;
[0015]所述支撑浮体包括高位支撑浮体和低位支撑浮体,所述高位支撑浮体和低位支撑浮体的底部均为横杆,高位支撑浮体的横杆两端有高位支撑方柱,低位支撑浮体两端有低位支撑方柱,所述横杆上有与安装圆孔匹配的连接圆柱,支撑浮体通过连接圆柱和安装圆孔向上跨接于连接浮体底部;所述连接件位于高位支撑方柱和低位支撑浮体顶部。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设备浮体为矩形结构,设备浮体中部有两个通孔,设备浮体四个角落设有设备浮体耳板,设备浮体长边有用于固定电气设备的设备安装孔;
[0017]所述小走道浮体为矩形结构,小走道浮体四个角落设有连接机构,所述小走道浮体通过连接机构与设备浮体的设备浮体耳板和走道浮体的走道浮体耳板连接。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位支撑浮体和低位支撑浮体顶部均有安装柱,安装柱中心位置设有安装柱圆孔;
[0019]所述连接件包括支架安装平面和组件安装平面,所述支架安装平面和组件安装平面均设置有连接件安装圆孔,支架安装平面和组件安装平面之间的夹角与光伏组件的安装倾角相等,支架安装平面的连接件安装圆孔与安装柱的安装柱圆孔通过螺栓固定,组件安装平面的连接件安装圆孔与光伏组件的安装孔通过螺栓固定。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浮体底面与连接浮体底面位于同一平面。
[00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纵向通道有多列。
[00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小走道浮体之间有一个或多个设备浮体。
[00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两排的两个走道浮体之间有一个或多个连接浮体。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5]1)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支撑单元由纵向连接通道底部向上跨接式的嵌入纵向连接通道中,光伏组件支撑单元的支撑浮体不作为连接浮体的载荷;支撑浮体向上跨接式的嵌入连接浮体中能抵抗支撑浮体沿着长边方向的偏转,增强稳定性。
[0026]2)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浮体为矩形结构,相较于带大通孔长宽相近的浮体,没有通孔内侧壁面积,在浮力相当情况下更加省材料,减少了连接浮体的加工难度和生产废边废料,成本更低,提升水面光伏电站经济性。
[0027]3)本专利技术的走道浮体为哑铃型结构,宽区可保证运维人员走到走道浮体边缘时仍能提供充足浮力,窄区因两侧与连接浮体相连,在不影响浮力要求的情况下,可最大程度减小浮体用料,降低浮体成本,提升水面光伏电站经济性。
[0028]4)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支撑系统采用带一定角度的连接件代替铝合金压块和底座,成本低,且施工简单。
[0029]5)本专利技术的可拓展性好,相邻两排的两个走道浮体之间的纵向连接通道可根据需要设置单个或多个连接浮体,可由一排光伏组件一排运维通道,拓展为多排光伏组件一排运维通道,且施工简单。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光伏方阵骨干网架和光伏组件支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光伏方阵骨干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实施例1中两排光伏组件一排运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图4隐藏光伏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连接浮体的结构示意图1。
[0036]图7为连接浮体的结构示意图2。
[0037]图8为走道浮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9为支撑浮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0为支撑浮体跨接在连接浮体上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方阵骨干网架(1)和光伏组件支撑系统(2),所述光伏方阵骨干网架(1)包括网格(11)和防浪圈(12);所述网格(11)呈网状结构,网格(11)包括多排平行间隔布置的横向运维通道(111)和多列平行间隔布置的纵向连接通道(112),所述横向运维通道(111)与纵向连接通道(112)垂直;所述防浪圈(12)位于网格(11)的外围,防浪圈(12)包括位于纵向连接通道(112)两端的横向通道(121)和位于横向运维通道(111)两端的纵向通道(122);所述光伏组件支撑系统(2)包括多个光伏组件支撑单元(21),所述光伏组件支撑单元(21)由纵向连接通道(112)底部向上跨接式的嵌入纵向连接通道(112)中,光伏组件支撑单元(21)用于倾斜固定光伏组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横向运维通道(111)由多个走道浮体(41)互连而成,每列所述纵向连接通道(112)包括多个连接浮体(42),连接浮体(42)位于相邻两排的两个走道浮体(41)之间;所述横向通道(121)由多个走道浮体(41)互连而成,所述纵向通道(122)包括多个小走道浮体(43)和多个设备浮体(44),所述设备浮体(44)与横向运维通道(111)连接,所述设备浮体(44)位于两个小走道浮体(43)之间;所述光伏组件支撑单元(21)包括与纵向连接通道(112)连接的支撑浮体(22)和位于支撑浮体(22)上、用于固定光伏组件(3)的连接件(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向上跨接式水面光伏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走道浮体(41)为哑铃型结构,走道浮体(41)中部为窄区(411),走道浮体(41)两端为宽区(412),走道浮体(41)四个角落设有走道浮体耳板(413),窄区(411)两侧壁均有侧壁耳板(414),多个走道浮体(41)之间通过走道浮体耳板(413)连接;所述连接浮体(42)为矩形结构,连接浮体(42)四个角落设有连接浮体耳板(421),连接浮体(42)下表面有两个横向贯通的凹槽(422),连接浮体(42)上表面对应凹槽(422)的两端有四个支撑浮体安装平面(423),支撑浮体安装平面(423)内有贯穿凹槽(422)的安装圆孔(424),连接浮体(42)通过连接浮体耳板(421)与走道浮体(41)的窄区(411)的侧壁耳板(414)连接;所述支撑浮体(22)包括高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毅肖固城张涛金乾袁博刘凯甘乐张鹏吴为果陈鸿慎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