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感应式的无缝内衣圆机及控制织物牵拉力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17175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感应式的无缝内衣圆机及控制织物牵拉力的方法,属于针织圆纬机技术领域。所述内衣圆机包括本体,络布筒、哈夫盘及牵拉装置,所述圆机在络布筒和/或哈夫盘开口处设置感应装置,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圆机的织物面料在编织的过程中受到的牵拉力;所述牵拉装置包括吸风单元,所述吸风单元通过气管及步进马达连接至吸风口,所述吸风单元用于控制吸风口工作状态。所述感应装置通过电路连接至控制系统,并且所述控制系统与吸风单元连接,所述圆机通过感应装置捕获织物面料牵拉力情况,并及时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感应装置采集到的牵拉力及时改变吸风负压,使所述圆机的织物在编织过程中所受牵拉力均匀。所述圆机的织物在编织过程中所受牵拉力均匀。所述圆机的织物在编织过程中所受牵拉力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感应式的无缝内衣圆机及控制织物牵拉力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应式的无缝内衣圆机及控制织物牵拉力的方法,属于针织圆纬机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适应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的改善和穿着舒适性的要求,以及细特纱支的应用,针织内衣产品的轻薄化已成为流行趋势。在无缝内衣圆机中,牵拉机构采用吸风式,利用吸风机产生的吸力把织物吸住,使形成的织物从成圈区域中引出,保证编织顺利进行。无缝内衣圆机采用吸风负压牵拉的方式,在织造时,吸风电机开始工作,由步进马达驱动的风门控制器提供牵拉力,将衣物从下料口牵拉至出料喇叭口,而不同长短段的衣物面料所受牵拉力不均匀,会有机率出现衣物外观不均匀等问题。
[0003]并且,轻薄型织物在编织过程中由于重量较小,吸风机产生的负压无法对织物提供足够的牵拉力,织物易从针筒和哈夫针盘空隙浮出,且织物线圈退圈不足,易造成织物疵点和损坏织针。除去超薄织物,一些特殊褶皱织物或高弹织物则在编织时出现织物面料过渡收缩,堆积在针筒口,造成织针疵点、坏针;以及长短织物所受牵拉力不均匀,在编织中过长织物比过短织物更容易受吸风负压牵拉,致使面料线圈外观存在差异等问题。
[0004]然而,关于织物受到牵拉力不均匀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多用弹性纱线进行编织,下机经过煮缩,面料收缩,外观不均的问题会变得不明显,限制了纱线的选择,也拘束了开发产品的应用,所以目前仍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技术问题】
[0006]目前超轻薄织物、特殊褶皱织物或高弹织物、长短织物等织物面料在编织时存在织物疵点、面料外观不均匀、坏针等织造难点。
[0007]【技术方案】
[0008]针对上述现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式的无缝内衣圆机,所述内衣圆机包括本体,络布筒、哈夫盘及牵拉装置,所述圆机在络布筒和/或哈夫盘开口处设置感应装置,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圆机的织物面料在编织的过程中受到的牵拉力;所述牵拉装置包括吸风单元,所述吸风单元通过气管及步进马达连接至吸风口,所述吸风单元用于控制吸风口工作状态。所述感应装置通过电路连接至控制系统,并且所述控制系统与吸风单元连接,所述圆机通过感应装置捕获织物面料牵拉力情况,并及时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感应装置采集到的牵拉力及时改变吸风负压,使所述圆机的织物在编织过程中所受牵拉力均匀。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包括本体、络布筒、哈夫盘及牵拉装置,所述络布筒及所述哈夫盘均设置在所述内衣圆机的本体内,并且所述络布筒与所述哈夫盘之间不连接;所述圆机在络布筒及哈夫盘的开口处设置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圆机
的织物面料在编织过程中织物受到的牵拉力;所述牵拉装置包括吸风单元,所述吸风单元通过气管及步进马达连接至所述圆机的吸风口,所述吸风口位于所述络布筒的下方,所述吸风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吸风口的工作状态。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圆机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感应装置通过电路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并且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吸风单元连接。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圆机能够通过所述感应装置采集织物面料在编织的过程中织物受到的牵拉力情况,并及时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感应装置采集到的牵拉力及时改变所述吸风单元的吸风负压,使所述圆机的织物在编织过程中所受牵拉力均匀。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应装置能够感应到织物在所述络布筒筒壁垂直方向的压力。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感应装置采集到的压力,以及织物牵拉力与吸风单元的吸风负压之间数量对应关系,调整吸风负压的强度。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风单元具有多档级别以控制吸风负压强度。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圆机只是对原有装置进行优化,不改变机器结构,适应性好,能够满足长短织物、超薄织物、高弹织物等不同类型织物的编织。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缝内衣圆机,上述织物面料在编织的过程中,织物对络布筒筒壁垂直方向的压力产生变化,在络布筒开口处较短筒壁A和络布筒锥形斗较长筒壁B处,织物重力产生的作用力是不同的。图3示出了络布筒处织物编制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其中,β1为织物重力在筒壁A上的作用力,γ为吸风单元对筒壁A上织物受到吸风负压牵拉方向的作用力,β2为织物的重力在筒壁B上的作用力,γ2为吸风单元对筒壁B上面料受到负压牵拉方向的作用力,α为织物受的牵拉力分解到筒壁垂直方向上的力与织物重力在筒壁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之和(作用力γ、作用力β分解到筒壁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之和),即感应装置能够感应到的织物受到的力;设定所述圆机的吸风单元提供吸风负压x kpa,设定吸风负压作用于织物垂直向下的瞬时的力为θ
i
(i=1、2、3

,i根据编织时间进行取值),吸风负压x用于机器运作、机器不封闭的开口、实验室气压影响以及负压其他损耗总计为n
i
,(i=1、2、3

,i根据编织时间进行取值),故θ
i
≈(x

n
i
)
×
S,S为吸风负压作用于织物的面积。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络布筒的筒壁A、筒壁B两段上,织物所受的牵拉力γ与吸风单元的负压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为:在所述筒壁A的一段:γ=(θ1+β1)
×
cos60
°
;在所述筒壁B的一段:γ2=(θ1+β1)
×
cos60
°×
cos30
°
+(θ2+β2)
×
cos60
°
;其中,θ1、β1、θ2、β2皆是变量,单位是N。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感应装置采集到压力,以及织物牵拉力与吸风单元负压之间数量对应关系,调整吸风负压强度。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应装置为环形条状或块状。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络布筒上的感应装置的数量为1个、两个或多个。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络布筒上壁口处设有1个感应装置。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络布筒上的感应装置数量为2个或多个时,其它感应装置平行分布于络布筒内壁。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哈夫盘上的感应装置的数量为1个、两个或多个。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哈夫盘盘底处设有1个感应装置。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哈夫盘上的感应装置数量为2个或多个时,其它感应装置平行分布于哈夫盘外壁。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应式的无缝内衣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机包括本体、络布筒、哈夫盘及牵拉装置,所述络布筒及所述哈夫盘均设置在所述圆机的本体内,并且所述络布筒与所述哈夫盘之间不连接;所述圆机在络布筒或哈夫盘的开口处设置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圆机的织物面料在编织过程中织物受到的牵拉力;所述牵拉装置包括吸风单元,所述吸风单元通过气管及步进马达连接至所述圆机的吸风口,所述吸风口位于所述络布筒的下方;所述吸风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吸风口的工作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机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感应装置通过电路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并且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吸风单元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感应装置采集到的压力及时改变所述吸风单元的吸风负压,使所述圆机的织物面料在编织过程中所受牵拉力均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机能够通过所述感应装置采集所述织物面料在编制过程中织物所受的牵拉力情况,并及时反馈至所述控制系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装置能够感应到所述织物在所述络布筒的筒壁垂直方向的压力。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所述感应装置采集到的压力,以及织物所受牵拉力与吸风单元的吸风负压之间数量对应关系,调整所述吸风单元的吸风负压强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单元具有多档级别以控制吸风负压的强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机只是对原有装置进行优化,不改变机器结构,适应性好,能够满足长短织物、超薄织物、高弹织物等不同类型织物的编织。8.一种控制织物所受牵拉力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

7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式的无缝内衣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感应装置采集到织物面料在编织过程中的牵拉力,并传输给控制系统;步骤二: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感应装置采集得到的数据,以及织物所受牵拉力与吸风负压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洪莲蒋高明俞旭良王伟荣吴光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