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变压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6896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频变压器结构,是于绕线架外部两端设有可供一次侧线圈绕设的第一、三绕线部。第一、三绕线部间设有可供二次侧线圈绕设的第二绕线部,且绕线架其内部设有中空部,如此使得第一铁心部及第二铁心部通过两端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相互耦合后,可输出稳定的感应电压,进而使得在驱动放电灯管时,可提高其发光效率的稳定性及可靠度,提供更均匀的背光光源。(*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高频变压器结构,尤指一种可稳定感应电压的输出,驱动放电灯管以提高其发光效率的稳定性及可靠度,进而提供更均匀的背光光源的高频变压器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LCD面板是以放电灯管(discharge lamp)作为该面板的背光源(backlight)。一般而言,是以换流器(inverter)电路驱动放电灯管,只是,为了符合高电压输出的需求,通常都采用高频变压器来驱动。请参阅图1A~图1C,为已知高频变压器的示意图。如图1A~图1C所示,已知高频变压器主要是由绕线架(bobbin)1、第一铁心12及第二铁心13所构成。在绕线架1上分别形成一次侧绕线区111及二次侧绕线区112。图1B图为图1A的剖面图,于此图中,一次侧绕组14构成一次侧绕线区111,而二次侧绕组15则构成二次侧绕线区112。这其中,利用分压原理而增加或减少由绝缘材料103所隔出二次侧绕组15的层层架构,亦即,依照使用电压的高低,借着绝缘材料103分隔出相对的层数,以提高产品的信赖度。同样的道理,如图1C所示,于在绕线架1的侧缘突设多数个分隔槽11上绕设二次侧绕组15而构成二次侧绕线区112,并在绕线架1其它区域绕设一次侧绕组14而构成一次侧绕线区111。如此一来,已知高频变压器可连接电源及负载。只是,由于LCD面板尺寸的日趋增大,导致放电灯管的长度及数量也必须相对增加。然而,这将使变压器所需的驱动电压随之增高。因此,如同图1A和图1B所示,借着分隔槽11的间隔的分压原理,依照使用电压的高低,相对置设分隔槽11的个数,提高产品的信赖度。请参阅图2,为已知高频变压器的应用驱动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依照理想的负载使用状态,其通过放电灯管2a和2b是属负温度等效阻抗的特性负载,又加上导通后其温度上升、阻抗降低,使其基于成本考虑,往往以一个二次侧绕组15对应并联放电灯管2a和2b。只是,放电灯管2a和2b彼此的阻抗都不相同,进而易于放电灯管2a和2b其管端造成分流效应,导致放电灯管2a和2b电流不均,致使产生亮度差异过大的情况。请参阅图3A~图3B,为已知高频变压器的另一应用驱动电路示意图。如图3A或图3B所示,为克服上述放电灯管2a和2b电流不均的情况,一般产业都通过增设匹配平衡线圈3,使放电灯管2a和2b达到电流相互感应以取得较佳平衡电流,而使亮度也取得有效改善。然而,在成本考虑下,增设一匹配平衡线圈3不仅相对提高其成本,更导致电路板其空间运用受限制,故,在实际上实非一良善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频变压器结构,可稳定变压器两端感应电压的输出,驱动放电灯管,提高其发光效率的稳定性及可靠度,以取得更均匀的背光光源。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频变压器结构,其包含一绕线架,该绕线架外部包含一第二绕线部、以及在该第二绕线部两侧的一第一绕线部和一第三绕线部,且其内部设有一中空部,并在该第一绕线部上绕设一第一一次侧线圈,在该第三绕线部上绕设一第二一次侧线圈,在该第二绕线部绕设一二次侧线圈;一铁心组,包含一第一铁心部和一第二铁心部,并置放在该绕线架的周围适当处,所形成的磁路可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该第二一次侧线圈和该二次侧线圈所构成的磁场,形成电磁效应。综上所述,本技术可通过一次侧线圈分别独立绕设于绕线架两端的第一绕线部、第三绕线部,再由二次侧线圈绕设于第二绕线部,同时经由第一铁心部及第二铁心部,使其该绕线架两端的一次侧线圈进可与二次侧线圈达到相互耦合,可稳定变压器两端感应电压的输出,驱动一支放电灯管或同时驱动两支放电灯管,提高其发光效率的稳定性及可靠度,由此方式取得更均匀的背光光源。附图说明图1A~图1C为已知高频变压器的示意图。图2为已知高频变压器的应用驱动电路示意图。图3A~图3B为已知高频变压器的另一应用驱动电路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组设后部分剖视示意图。图6A~图6B为基于本技术外盖的实施示意图。图7A~图7I为基于本技术铁心部的实施示意图。图8为基于本技术高频变压器的并联示意图。图9A~图9E为基于高频变压器的驱动电路示意图。附图标号2a、2b、2c、2d放电灯管3匹配平衡线圈4、40绕线架41第一绕线部42第二绕线部43第三绕线部44中空部45引线端子 5铁心组51第一铁心部52第二铁心部6a第一一次侧线圈6b第二一次侧线圈7二次侧线圈8外盖112二次侧绕线区111一次侧绕线区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技术高频变压器结构,主要由绕线架4及铁心组5所构成。绕线架4的外部包含第一绕线部41、第二绕线部42和第三绕线部43,而在其内部设有中空部44。铁心组5则包含第一铁心部51和第二铁心部52。除了由铁心组5所构成的磁路以外,尚需要有磁场搭配。因此,如图4所示,在绕线架4的外部两端的第一绕线部41、第三绕线部43分别绕设第一一次侧线圈6a、第二一次侧线圈6b,并在第二绕线部42上绕设二次侧线圈7(未绘出)。如此一来,当电源导入激磁第一一次侧线圈6a、第二一次侧线圈6b与二次侧线圈7后,将与铁心组5构成电磁效应。此外,还可由调整第一铁心部51和第二铁心部52接合处的气隙,而调整所需的电气特性。在绕线架4两端侧或侧边所设置的多数个引线端子45与外部电路连接。不过,引线端子45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并不一定要如图所示,而可以按照实际的需求以及设计上的要求,而提供相对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请参阅图5,为本技术的组设后部分剖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若将图4中的第一铁心部51和第二铁心部52分别由绕线架4的中空部44插入并彼此接合时,由于,第一铁心部51和第二铁心部52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线部41、第二绕线部42及第三绕线部43,因此铁心组5所提供的磁路就可以与激磁第一一次侧线圈6a、第二一次侧线圈6b以与二次侧线圈7感应提供的磁场形成电磁效应。综上所述,本技术高频变压器结构中所特别具有的第一一次侧线圈6a、第二一次侧线圈6b可与绕设在第二绕线部42上的二次侧线圈7,达到如图5所示的A和B(即第一一次侧线圈6a、第二一次侧线圈6b分别与二次侧线圈7相邻处)的相互耦合,致使拥有类似于已知平衡线圈3的功效,亦即可稳定变压器两端感应电压的输出。图6A-图6B为基于本技术外盖的实施示意图。如图6A所示的外盖8,可如图6B所示盖住绕线架4,以增加绝缘强度的功效。同样地,将图4中的第一铁心部51和第二铁心部52分别由绕线架4的中空部44插入并彼此接合时,仍可以激磁第一一次侧线圈6a、第二一次侧线圈6b以与二次侧线圈7感应提供的磁场形成电磁效应。基于以上所提供的稳定的感应电压,可进一步驱动一支放电灯管2a或同时驱动两支放电灯管2a和2b时,可提升其发光效率的稳定性及可靠度,以取得更均匀的背光光源。只是,达成类似于耦合的电路设计以及可搭配的放电灯管数量,有多种组合与变化。所以,底下将列举数种具体实施例,以说明各种请参阅图7A~图7I,为基于本技术铁心部的实施示意图。欲形成由如图4或图7A所示的第一铁心部51和第二铁心部52所构成的磁路,除了使第一铁心部51和第二铁心部52均为E字型以外,还可如图7B所示,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频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绕线架,该绕线架外部包含一第二绕线部、以及在该第二绕线部两侧的一第一绕线部和一第三绕线部,且其内部设有一中空部,并在该第一绕线部上绕设一第一一次侧线圈,在该第三绕线部上绕设一第二一次侧线圈,在该 第二绕线部绕设一二次侧线圈;一铁心组,包含一第一铁心部和一第二铁心部,并置放在该绕线架的周围适当处,所形成的磁路可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该第二一次侧线圈和该二次侧线圈所构成的磁场,形成电磁效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频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绕线架,该绕线架外部包含一第二绕线部、以及在该第二绕线部两侧的一第一绕线部和一第三绕线部,且其内部设有一中空部,并在该第一绕线部上绕设一第一一次侧线圈,在该第三绕线部上绕设一第二一次侧线圈,在该第二绕线部绕设一二次侧线圈;一铁心组,包含一第一铁心部和一第二铁心部,并置放在该绕线架的周围适当处,所形成的磁路可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该第二一次侧线圈和该二次侧线圈所构成的磁场,形成电磁效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高频变压器结构进一步包含一外盖,该外盖盖住所述绕线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铁心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君毅陈其铭
申请(专利权)人: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