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抛丸器,包括罩壳、结合盘、锥套、分丸轮及叶轮,罩壳为底部敞口的箱体结构,其顶部可拆卸配置有顶盖。结合盘、分丸轮及叶轮均位于罩壳内部,所述结合盘具有沿其轴向开设的圆锥孔,锥套位于圆锥孔内且与结合盘可拆卸固定配合。锥套内部具有轴孔,可通过其轴孔与电机的主轴键连接。分丸轮和叶轮均位于结合盘的同一侧,分丸轮的一端通过内联动盘与结合盘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叶轮套设在内联动盘外侧,也与结合盘螺栓固定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巧妙,分丸轮与电机主轴的连接方式拆装方便,省时省力,有效避免电机主轴受损,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了使用寿命,更换分丸轮停机时间短,保障了生产效率。保障了生产效率。保障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抛丸器
[0001]本技术涉及抛丸机械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抛丸器。
技术介绍
[0002]抛丸机是利用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清理或强化工件表面的机械设备,抛丸机能同时对铸件进行落砂﹑除芯和清理,也可用于锻压件、铝镁合金件、钣焊件等进行表面处理,有些地区在口头上也称打砂机、喷砂机。工件吊挂在吊钩组件上,通过吊钩组件送入抛丸室,抛丸室内的抛丸器对工件进行喷丸处理,去除工件表面的氧化皮。
[0003]现有抛丸机的抛丸器属于易损部件,使用一段时间后分丸轮会出现磨损严重的状况,需要更换新的分丸轮,所述分丸轮与电机的主轴螺栓连接,由于分丸轮工作过程中高速旋转,电机主轴螺栓孔的螺牙承受的应力较大,经过几次拆装分丸轮后,电机主轴螺栓孔易受损,需要更换主轴或者拆卸维修,分丸轮与电机主轴现有的连接方式存在的上述缺陷,导致抛丸器拆装与维护费事费力,拆装难度大,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停机更换浪费的时间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因此,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抛丸器,解决分丸轮与电机主轴连接方式导致抛丸器拆装与维护费事费力,拆装难度大,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停机更换浪费的时间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抛丸器,包括罩壳、结合盘、锥套、分丸轮及叶轮,罩壳为底部敞口的箱体结构,其顶部可拆卸配置有顶盖。
[0007]结合盘、分丸轮及叶轮均位于罩壳内部,所述结合盘具有沿其轴向开设的圆锥孔,所述锥套位于圆锥孔内,且与结合盘可拆卸固定配合。
[0008]锥套内部具有轴孔,可通过其轴孔与电机的主轴键连接。
[0009]所述分丸轮和叶轮均位于结合盘的同一侧,分丸轮的一端通过内联动盘与结合盘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叶轮套设在内联动盘外侧,也与结合盘螺栓固定相连。
[0010]进一步地,锥套的外表面为圆锥台结构,其内部的轴孔为等截面圆孔,所述轴孔的轴线与圆锥孔的轴线重合,锥套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键槽。
[0011]进一步地,所述锥套的一侧具有开口槽,锥套内壁与开口槽相对的位置具有开设有应力槽。
[0012]所述锥套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半圆形截面的多个螺栓槽,结合盘的内侧壁上具有与螺栓槽数量相等且位置对应的半圆形截面的沉槽,各螺栓槽与对应的沉槽配合形成螺栓孔,每个螺栓孔内均配置有内六角螺栓。
[0013]进一步地,分丸轮靠近结合盘的一侧通过第一螺栓与内联动盘固定相连,所述内联动盘通过至少两个第二螺栓与结合盘固定相连。
[0014]进一步地,所述分丸轮的外部套设有定向套,定向套远离结合盘的一端与罩壳固定相连,定向套的顶部开设有出丸口。
[0015]所述叶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叶片,所有叶片呈环形均匀布置在定向套的外侧。
[0016]进一步地,分丸轮远离结合盘的一端设有可将钢丸送入分丸轮的进丸管,进丸管固定安装在罩壳上,其一端位于罩壳外侧,另一端伸至定向套内侧,且与分丸轮的端口对应。
[0017]进一步地,所述罩壳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侧衬板,所述顶盖与罩壳螺栓固定相连,顶盖的底部设有顶衬板。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巧妙,分丸轮与电机主轴的连接方式拆装方便,省时省力,有效避免电机主轴受损,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了使用寿命,更换分丸器停机时间短,保障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种抛丸器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本技术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结合盘。
[0021]图3是图1中本技术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锥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3]结合图1至图3,一种抛丸器,包括罩壳1、结合盘2、锥套3、分丸轮4及叶轮5,罩壳1为底部敞口的箱体结构,其顶部可拆卸配置有顶盖11,所述顶盖11与罩壳1的上端螺栓固定相连。所述罩壳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侧衬板112,所述顶盖11的底部设有顶衬板111,侧衬板112和顶衬板111均为金属耐磨板,用于保护罩壳1和顶盖11避免受钢丸撞击损坏。
[0024]结合盘2、分丸轮4及叶轮5均位于罩壳1内部,所述结合盘2具有沿其轴向开设的圆锥孔21,所述锥套3位于圆锥孔21内,且与结合盘2可拆卸固定配合。锥套3内部具有轴孔31,所述锥套3可通过其轴孔31及配置在键槽32内的平键与电机10的主轴101键连接。
[0025]锥套3的外表面为圆锥台结构,其内部的轴孔31为等截面圆孔,所述轴孔31的轴线与圆锥孔21的轴线重合,轴孔31内壁的一侧开设有键槽32,所述键槽32内配置有平键。所述电机10的主轴101插入锥套3的轴孔31内,主轴101驱动锥套3与其同步转动。
[0026]所述锥套3的一侧具有开口槽33,锥套3内壁与开口槽33相对的位置具有开设有应力槽34。所述锥套3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半圆形截面的多个螺栓槽35,螺栓槽35的内壁上具有内螺纹。结合盘2的内侧壁上具有与螺栓槽35数量相等且位置对应的半圆形截面的沉槽22,各螺栓槽35与对应的沉槽22配合形成螺栓孔,每个螺栓孔内均配置有内六角螺栓。
[0027]装配时,将锥套3放入结合盘2的圆锥孔21内,再将电机10的主轴101插入锥套3的轴孔31内,并在键槽32内放入平键。在螺栓槽35与沉槽22配合形成螺栓孔内放入内六角螺栓,顺时针转动内六角螺栓旋入螺栓孔内,内六角螺栓端部与沉槽22底部接触后不再沿其轴向运动,继续旋紧内六角螺栓,驱动锥套3沿其轴向运动,锥套3抱紧主轴101并与结合盘2的圆锥孔21内壁压紧,实现结合盘2与主轴101的固定连接。
[0028]工作状态下,主轴101通过锥套3驱动结合盘2转动,所述结合盘2与叶轮5螺栓固定连接,并驱动叶轮5转动。另外,结合盘2通过与通过内联动盘6与结合盘2螺栓固定相连,并驱动分丸轮4高速转动,将分丸轮4内的钢丸通过叶轮5的叶片5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甩出。拆卸时,逆时针转动内六角螺栓,可驱动锥套3从结合盘2的圆锥孔21内退出,锥套3取出后,结合盘2与主轴101分离。
[0029]所述分丸轮4和叶轮5均位于结合盘2的同一侧,分丸轮4的一端通过内联动盘6与结合盘2螺栓固定相连。具体地,分丸轮4靠近结合盘2的一侧通过第一螺栓61与内联动盘6固定相连,所述内联动盘6通过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二螺栓62与结合盘2固定相连。所述结合盘2靠近分丸轮4的一端边缘处,通过呈环形均匀布置的四个第三螺栓52与叶轮5固定相连。
[0030]所述分丸轮4的外部套设有定向套7,定向套7远离结合盘2的一端与罩壳1固定相连,定向套7的顶部开设有出丸口71。分丸轮4远离结合盘2的一端设有可将钢丸送入分丸轮4的进丸管8,进丸管8固定安装在罩壳1上,其一端位于罩壳1外侧,另一端伸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罩壳、结合盘、锥套、分丸轮及叶轮,罩壳为底部敞口的箱体结构,其顶部可拆卸配置有顶盖;结合盘、分丸轮及叶轮均位于罩壳内部,所述结合盘具有沿其轴向开设的圆锥孔,所述锥套位于圆锥孔内,且与结合盘可拆卸固定配合;锥套内部具有轴孔,可通过其轴孔与电机的主轴键连接;所述分丸轮和叶轮均位于结合盘的同一侧,分丸轮的一端通过内联动盘与结合盘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叶轮套设在内联动盘外侧,也与结合盘螺栓固定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丸器,其特征在于,锥套的外表面为圆锥台结构,其内部的轴孔为等截面圆孔,所述轴孔的轴线与圆锥孔的轴线重合,锥套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键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套的一侧具有开口槽,锥套内壁与开口槽相对的位置具有开设有应力槽;所述锥套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半圆形截面的多个螺栓槽,结合盘的内侧壁上具有与螺栓槽数量相等且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仁相,纪岩,刘延涛,宋瑞芹,王青峰,安丰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安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