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4704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包括后视镜下壳体和设置在后视镜下壳体上的扰流条,扰流条凸出于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扰流条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段、中段和右段,中段设置在后视镜下壳体的下侧,左段自中段的左端向左延伸,右段自中段的右端向右延伸,左段凸出于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右至左逐渐减小,右段凸出于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左至右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不影响后视镜造型,又不影响视野法规,并且能够降低后视镜所产生的中高频气动噪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外型美观、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及实用性强的优点。性能可靠及实用性强的优点。性能可靠及实用性强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高速(>100kph)行驶时,气动噪声成为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高速气流流经格栅、A柱、后视镜及底盘等部位时,会产生能量很大的湍流,这些湍流本身、湍流与车体相互作用都会产生噪声,并向车内辐射,这就是车内气动噪声的主要来源。由于后视镜所产生的气动噪声离乘员舱内驾乘人员的耳朵比较近,而且后视镜所产生的噪声主要集中在3000

4000Hz频率段,人耳对这一频段非常敏感。如何高效降低中高频噪声,特别是后视镜所产生的中高频噪声,已经成为现代汽车设计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0003]目前降低后视镜气动噪声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后视镜的外形进行优化设计,但是风噪优化对后视镜外形的改动会与造型、车身总布置等部门的需求产生冲突,所以为了满足造型的美观以及后视镜视野法规等需求,会导致后视镜的风噪性能不达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包括后视镜下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上的扰流条,所述扰流条凸出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所述扰流条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段、中段和右段,所述中段设置在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下侧,所述左段自所述中段的左端向左延伸,所述右段自所述中段的右端向右延伸,所述左段凸出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右至左逐渐减小,所述右段凸出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0006]进一步,所述扰流条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断面呈梯形,所述断面靠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一侧的宽度大于所述断面远离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一侧的宽度,所述扰流条的前侧面从上至下向后倾斜,所述扰流条的后侧面从上至下向前倾斜。
[0007]进一步,所述断面靠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一侧的宽度为4mm。
[0008]进一步,所述扰流条上的转角处均设有倒角。
[0009]进一步,所述左段从右至左逐渐向上延伸。
[0010]进一步,所述右段从左至右逐渐向上延伸。
[0011]进一步,所述扰流条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一体成型。
[0012]进一步,所述扰流条设置在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后边缘处。
[0013]进一步,所述中段凸出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的高度为3mm。
[0014]进一步,所述中段的长度在100mm

120mm之间。
[0015]本技术既不影响后视镜造型,又不影响视野法规,并且能够降低后视镜所产生的中高频气动噪声,本技术具有外型美观、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及实用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7]图2为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8]图3为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19]图4为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0020]图5为实施例中所述的扰流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在扰流条的中段处的断面图。
[0022]图中:1—后视镜下壳体;2—扰流条;3—后视镜底座;4—后视镜镜臂;5—后视镜上壳体;6—后视镜口圈;7—中段;8—右段;9—左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包括后视镜下壳体1和设置在后视镜下壳体1上的扰流条2,扰流条2凸出于后视镜下壳体1的外表面,扰流条2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段9、中段7和右段8,中段7设置在后视镜下壳体1的下侧,左段9自中段7的左端向左延伸,右段8自中段7的右端向右延伸,左段9凸出于后视镜下壳体1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右至左逐渐减小,右段8凸出于后视镜下壳体1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左至右逐渐减小。扰流条2设置在后视镜下壳体1的下侧,既不影响后视镜造型,又不影响视野法规,并且能够起到扰流作用以降低后视镜所产生的中高频气动噪声。设置右段8和左段9既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扰流,也能够跟随后视镜造型,同时使得扰流条2的左右两端部过渡更顺滑,以防止或减小产生新的噪声。
[0025]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条2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断面呈梯形,断面靠后视镜下壳体1一侧的宽度大于断面远离后视镜下壳体1一侧的宽度,扰流条2的前侧面从上至下向后倾斜,扰流条2的后侧面从上至下向前倾斜。采用上述结构,断面呈梯形的扰流条2既可以减少气流阻滞,还可以改变气流方向,减弱后视镜下部气流对尾涡的冲击,有利于降低后视镜噪声。
[0026]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或减小产生新的噪声,扰流条2上的转角处均设有倒角。
[0027]在本实施例中,左段9从右至左逐渐向上延伸,右段8从左至右逐渐向上延伸,这种结构的左段9和右段8能够匹配现有技术中的后视镜下壳体1的造型。
[0028]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条2与后视镜下壳体1一体成型。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条2设置在后视镜下壳体1的后边缘处。
[003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结构尺寸为,中段7凸出于后视镜下壳体1的外表面的高度为3mm。中段7的长度在100mm

120mm之间。扰流条2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断面靠后视镜下壳体1一侧的宽度为4mm。
[0031]上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还可以包括后视镜底座3、与后视镜底座3相连的后视镜镜臂4以及与后视镜下壳体1的后视镜上壳体5,后视镜下壳体1连接在后视镜镜臂的左侧或右侧,后视镜下壳体1的后边缘和后视镜上壳体5的后边缘围成开口,开口上安装有后视镜口圈6,扰流条2与后视镜口圈6相邻,扰流条2设置在后视镜口圈6的前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视镜下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上的扰流条,所述扰流条凸出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所述扰流条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段、中段和右段,所述中段设置在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下侧,所述左段自所述中段的左端向左延伸,所述右段自所述中段的右端向右延伸,所述左段凸出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右至左逐渐减小,所述右段凸出于所述后视镜下壳体的外表面的高度从左至右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条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断面呈梯形,所述断面靠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一侧的宽度大于所述断面远离所述后视镜下壳体一侧的宽度,所述扰流条的前侧面从上至下向后倾斜,所述扰流条的后侧面从上至下向前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面靠所述后视镜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岸鲁建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