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4528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上的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负极盖振动盘、字壳振动盘,以及依序布置的注液台、正极上料台、静置台和字壳盖上料台;注液台上设有用于向第一送料轨道上的负极盖中注入电解液的第一注液机构;正极上料台上设有正极片上料装置和第二注液机构,第二注液机构用于向已完成正极片入盖的负极盖中注入电解液;静置台上设有输送机构和第三注液机构,第三注液机构用于向输送机构上完成第二次注液的负极盖中再次注入电解液;由此,浸泡工序在电池组装过程中同时完成,每个电池的水分含量变成一致,从而提高了电池产品性能的一致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


[0001]本技术涉及扣式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锂锰扣式电池行业,大部分企业在生产电池时,采用的配件组装方式是湿法组装,加环正极片在上组装线之前需要经过烘干,烘干后进入电解液浸泡箱真空浸泡。让电解液被干燥的正极片充分的吸收后被运输到自动线进行组装工作。此时的正极片被称为湿法正极片。但是正极片在烘干的过程中并不能把正极片中的水分完全烘烤至绝对干燥。正极片中总是含有一定的微量水分,水分会在电液真空浸泡的过程中被置换到电解液的泡缸当中。并且随着生产的进行,新的正极片不断加入导致电解液泡缸中的水分逐步增加。这就造成了不同批次浸泡的正极片的水分含量不同。随后做出来的电池的水分含量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电池的电性能的一致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并且,现有湿法组装工艺导致大量的水分超标的电解液产生,造成了电解液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电池产品性能一致性的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上的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负极盖振动盘、字壳振动盘,以及依序布置的注液台、正极上料台、静置台和字壳盖上料台;
[0006]所述负极盖振动盘和静置台通过第一送料轨道相连,所述第一送料轨道先后经过注液台和正极上料台;所述注液台上设有用于向第一送料轨道上的负极盖中注入电解液的第一注液机构;所述正极上料台上设有正极片上料机构和第二注液机构,正极片上料机构用于将正极片送入已完成第一次注液的负极盖中,所述第二注液机构用于向已完成正极片入盖的负极盖中注入电解液;
[0007]所述静置台和字壳盖上料台通过第二送料轨道相连,第二送料轨道经过字壳盖上料台;所述静置台上设有输送机构和第三注液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将完成第二次注液的负极盖传输至第二送料轨道,所述第三注液机构用于向输送机构上完成第二次注液的负极盖中再次注入电解液;
[0008]所述字壳振动盘和字壳盖上料台之间连接有第三送料轨道,所述第三送料轨道将字壳振动盘中的字壳送入已完成第三次注液的的负极盖上端,所述字壳盖上料台上设有用于将字壳与负极盖压合的盖字壳机构。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0]所述正极上料台上设有正极片入盖工位和注液工位,所述正极上料台上还设有将第一送料轨道上的负极盖推入正极片入盖工位的第一推送机构、将正极片推向正极片入盖
工位上的负极盖中的第二推送机构,以及将正极片入盖工位上完成正极片入盖的负极盖推向第一送料轨道上的第三推送机构,已完成正极片入盖的负极盖在回到第一送料轨道的路径中经过所述注液工位。
[0011]所述正极上料台上端面开设有呈十字交叉设置的第三槽和第四槽,第三槽贯穿正极上料台沿第一送料轨道输送方向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三槽用于容置第一送料轨道;所述第三槽靠近正极片上料机构的槽壁朝向正极上料台内凹陷形成第五槽,所述正极片入盖工位和注液工位均设于第五槽中,所述正极片入盖工位位于第五槽与第四槽的交汇处,所述注液工位位于正极片入盖工位的前方;所述正极片上料机构将正极片送入第四槽中。
[0012]所述正极片上料机构设于正极上料台沿第一送料轨道输送方向的后侧;所述正极片上料机构包括与正极上料台相连且平齐的水平板,以及立于水平板上的上料柱,所述上料柱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沿竖直方向延伸至贯穿上料柱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槽可容置水平放置的正极片且引导正极片竖直下落;所述水平板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可水平放置正极片的第二槽,所述第二槽垂直于第四槽并与第四槽连通;所述第一槽与第二槽连通,以使第一槽内的正极片可掉入第二槽中,所述第二槽的槽深大于或等于一个正极片的厚度,且小于两个正极片的厚度;所述水平板上设有用于将掉入第二槽内的正极片推向第四槽中的第四推送机构。
[0013]所述正极上料台上设有用于阻挡第三槽中负极盖继续前进的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位于第四槽的前方,且位于第三槽和第五槽交汇处的后方。
[0014]所述静置台包括第一挡条、第二挡条、第一导条、第二导条,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多个第一传送带和多个第二传送带,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平行布置且运行方向相反,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沿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以形成静置平台;
[0015]第一导条和第二导条均通过立柱支撑于工作台上,第一导条和第二导条分设于静置平台沿传送带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导条上开设有与第二送料轨道连通的电池出口,第二导条上开设有与第一送料轨道连通的电池入口;
[0016]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均与第一导条和第二导条相连,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设于静置平台的上方,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沿传送带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均用于阻挡电池沿相应传动带传送方向继续前行;所述第三注液机构设于第一挡条或第二挡条上;
[0017]第一传送带与其最相邻的第二传送带由第一导板或第二导板分隔,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沿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第一导板靠近第一挡条的一端与第一挡条之间具有可供扣式电池通过的第一间隙;第二导板靠近第二挡条的一端与第二挡条之间具有可供扣式电池通过的第二间隙;
[0018]第一导板与其最相邻的第二导板之间、第一导条与其最接近的导板之间、第二导条与其最接近的导板之间均形成引导电池沿相应传动带运行方向前行的导向空间。
[0019]所述第一导条靠近电池出口的位置设有第一导向件,第一导向件用于将最靠近第一导条的传送带上的电池导向电池出口;所述第二导条靠近电池入口的位置设有第二导向件,第二导向件用于将待静置电池从电池入口导向最靠近第二导条的传送带上。
[0020]所述第一挡条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导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形成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用于引导相应的第一导板一侧
传动带上的电池通过相应的第一间隙进入第一导板另一侧的传送带上;
[0021]所述第二挡条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二导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形成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用于引导相应的第二导板一侧传动带上的电池通过相应的第二间隙进入第二导板另一侧的传送带上。
[0022]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多个第一主动轮、多个第一从动轮、多个第二主动轮和多个第二从动轮;第一传送带张紧于相应的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第二传送带张紧于相应的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
[0023]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0024]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以及与第一驱动电机传动相连的第一驱动轴,第一主动轮固定在第一驱动轴上,第二从动轮转动连接于第一驱动轴上;
[0025]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以及与第二驱动电机传动相连的第二驱动轴,第二主动轮固定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上的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负极盖振动盘(2)、字壳振动盘(3),以及依序布置的注液台(4)、正极上料台(5)、静置台(6)和字壳盖上料台(7);所述负极盖振动盘(2)和静置台(6)通过第一送料轨道(8)相连,所述第一送料轨道(8)先后经过注液台(4)和正极上料台(5);所述注液台(4)上设有用于向第一送料轨道(8)上的负极盖中注入电解液的第一注液机构(41);所述正极上料台(5)上设有正极片上料机构(51)和第二注液机构(53),正极片上料机构(51)用于将正极片送入已完成第一次注液的负极盖中,所述第二注液机构(53)用于向已完成正极片入盖的负极盖中注入电解液;所述静置台(6)和字壳盖上料台(7)通过第二送料轨道(9)相连,第二送料轨道(9)经过字壳盖上料台(7);所述静置台(6)上设有输送机构和第三注液机构(66),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将完成第二次注液的负极盖传输至第二送料轨道(9),所述第三注液机构(66)用于向输送机构上完成第二次注液的负极盖中再次注入电解液;所述字壳振动盘(3)和字壳盖上料台(7)之间连接有第三送料轨道(10),所述第三送料轨道(10)将字壳振动盘(3)中的字壳送入已完成第三次注液的负极盖上端,所述字壳盖上料台(7)上设有用于将字壳与负极盖压合的盖字壳机构(7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上料台(5)上设有正极片入盖工位(581)和注液工位(591),所述正极上料台(5)上还设有将第一送料轨道(8)上的负极盖推入正极片入盖工位(581)的第一推送机构(54)、将正极片推向正极片入盖工位(581)上的负极盖中的第二推送机构(55),以及将正极片入盖工位(581)上完成正极片入盖的负极盖推向第一送料轨道(8)上的第三推送机构(56),已完成正极片入盖的负极盖在回到第一送料轨道(8)的路径中经过所述注液工位(59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上料台(5)上端面开设有呈十字交叉设置的第三槽(57)和第四槽(58),第三槽(57)贯穿正极上料台(5)沿第一送料轨道(8)输送方向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三槽(57)用于容置第一送料轨道(8);所述第三槽(57)靠近正极片上料机构的槽壁朝向正极上料台(5)内凹陷形成第五槽(59),所述正极片入盖工位(581)和注液工位(591)均设于第五槽(59)中,所述正极片入盖工位(581)位于第五槽(59)与第四槽(58)的交汇处,所述注液工位(591)位于正极片入盖工位(581)的前方;所述正极片上料机构将正极片送入第四槽(58)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上料机构(51)设于正极上料台(5)沿第一送料轨道(8)输送方向的后侧;所述正极片上料机构(51)包括与正极上料台(5)相连且平齐的水平板(511),以及立于水平板(511)上的上料柱(512),所述上料柱(512)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槽(5121),所述第一槽(5121)沿竖直方向延伸至贯穿上料柱(512)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槽(5121)可容置水平放置的正极片且引导正极片竖直下落;所述水平板(51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可水平放置正极片的第二槽(5111),所述第二槽(5111)垂直于第四槽(58)并与第四槽(58)连通;所述第一槽(5121)与第二槽(5111)连通,以使第一槽(5121)内的正极片可掉入第二槽(5111)中,所述第二槽(5111)的槽深大于或等于一个正极片的厚度,且小于两个正极片的厚度;所述水平板(511)上设有用于将掉入第二槽(5111)内的正极片推向第四槽(58)中的第四推送机构(51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上料台(5)上设
有用于阻挡第三槽(57)中负极盖继续前进的止挡件(52),所述止挡件(52)位于第四槽(58)的前方,且位于第三槽(57)和第五槽(59)交汇处的后方。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扣式电池干法组装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王保军李聪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力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