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3905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其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端、EMI滤波模块、输入整流模块、输入滤波模块和变压器、主控模块、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输出开关模块和供电模块、DC输出端、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3/4/5节电池包检测模块和电池包ID识别模块;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包括用于与电池包连接并检测电池包中每节电池电压的充电保护芯片,充电保护芯片连接输出开关模块;电池包ID识别模块包括有与电池包的ID端连接的第一、第二、第三比较器单元,该第一、第二、第三比较器单元分别通过第一、第二、第三光耦与主控模块连接;且第一、第二、第三光耦与主控模块之间分别连接有电阻Rb、电阻Rc、电阻Rd。电阻Rd。电阻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器产品
,特指一种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充电器单一容量锂电池包需要搭配一种专用锂电充电器,这样会延长锂电池包使整体寿命与最佳的充电时间。
[0003]随着各种场合的需要会衍伸出不同大小容量电池包,在多种容量电池包中会搭配各容量专用的充电器,这样会造成使用上的麻烦。比如大容量电池包放到小容量电池包搭配充电器,充电电流太小会使其充电时间加长,导致使用者不方便;或是小容量电池包放到大容量电池包搭配的充电器,会使其电池寿命缩短因为充电电流过大。所以锂电池包要搭配专用的锂电池充电器就是这原因。
[0004]目前的充电器输出电流小、充电时间长、效率差。对应不同节数锂电池包,要对应不同节数专用充电器,不能兼容,使用起来极为不便。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端、EMI滤波模块、输入整流模块、输入滤波模块和变压器、与输入滤波模块和变压器均连接的主控模块、与变压器连接的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与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连接的输出开关模块和供电模块、与输出开关模块连接并用于连接电池包的DC输出端,还包括有均与供电模块连接的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3/4/5节电池包检测模块和电池包ID识别模块;所述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包括有用于与电池包连接并检测电池包中每节电池电压的充电保护芯片,该充电保护芯片连接所述输出开关模块以控制该输出开关模块通断;所述3/4/5节电池包检测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模块;所述电池包ID识别模块包括有与电池包的ID端连接的第一比较器单元、第二比较器单元、第三比较器单元,该第一比较器单元、第二比较器单元、第三比较器单元分别通过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三光耦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且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三光耦与所述主控模块之间分别连接有电阻Rb、电阻Rc、电阻Rd。
[0008]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输出开关模块包括有继电器、MOS管Q32、并联于该继电器的线圈两端的二极管D2,该MOS管Q32的D极连接继电器,该 MOS管Q32的G极连接电阻R82连接所述充电保护芯片,该MOS管Q32的S极接地,且该MOS管Q32的S极与G极连接有电阻R83。
[000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电模块包括有与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连
接的降压芯片、与降压芯片连接的5V端、与5V端连接的电阻R84、与该电阻R84连接的第一电压基准芯片和1.25V端,该降压芯片的型号为CE6375A50PT,该第一电压基准芯片的型号为TL432。
[00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充电保护芯片的型号为精工S8215,该充电保护芯片的1脚和2脚均连接DC输出端和电池包中的第一节电池,该充电保护芯片的3、4、5、6脚分别连接电池包中的第二节电池、第三节电池、第四节电池、第五节电池,该充电保护芯片的7脚连接GND,该充电保护芯片的7脚连接输出开关模块中MOS管Q32的G极。
[00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3/4/5节电池包检测模块包括有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的MOS管Q110、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的MOS管Q109、与MOS管Q109和MOS管Q110 均连接的第二电压基准芯片,该第二电压基准芯片通过第四光耦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

端和第二运算放大器的

端均连接所述1.25V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端和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端分别连接所述充电保护芯片的5脚和6脚。
[001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比较器单元包括有第一比较器,该第一比较器的

端连接电阻R25连接所述5V端,该第一比较器的+端连接电阻R27 连接所述ID端,该第一比较器的out端连接电阻R22连接所述第一光耦,该第一比较器

端连接所述电容C21后接地,该电容C21两端还并联连接有电阻R26,该第一比较器

端与out端之间连接有电阻R24,该电阻R24连接电阻R23后连接所述5V端,该电阻R22连接电阻R21后连接所述5V端。
[001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比较器单元和第三比较器单元的线路结构均与第一比较器单元的线路结构相同。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线路布局简单,使用方便,增加锂电池匹配产品,兼容多容量电池充电的能力。本技术输出电流加大、缩短充电时间,并兼容3、4、5节锂电池包充电使用,可充多种节数的锂电池包,并控制最高充电电压,有效避免锂电池包内的锂电池过充的问题,达到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部分电路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部分电路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第三部分电路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的3节电池的电池包电路;
[0019]图5是本技术的4节电池的电池包电路;
[0020]图6是本技术的5节电池的电池包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2]见图1

6所示,为一种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其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端1、EMI滤波模块11、输入整流模块12、输入滤波模块 13和变压器14、与输入滤波模块13和变压器14均连接的主控模块15、与变压器14连接的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
16、与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16连接的输出开关模块2和供电模块3、与输出开关模块2连接并用于连接电池包4的DC 输出端5,还包括有均与供电模块3连接的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6、3/4/5节电池包检测模块7和电池包ID识别模块8;所述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6包括有用于与电池包4连接并检测电池包4中每节电池电压的充电保护芯片61,该充电保护芯片61连接所述输出开关模块2以控制该输出开关模块2通断;所述3/4/5 节电池包检测模块7连接所述主控模块15;所述电池包ID识别模块8包括有与电池包4的ID端41连接的第一比较器单元81、第二比较器单元82、第三比较器单元83,该第一比较器单元81、第二比较器单元82、第三比较器单元83分别通过第一光耦84、第二光耦85、第三光耦86与所述主控模块15连接;且第一光耦84、第二光耦85、第三光耦86与所述主控模块15之间分别连接有电阻 Rb、电阻R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其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端(1)、EMI滤波模块(11)、输入整流模块(12)、输入滤波模块(13)和变压器(14)、与输入滤波模块(13)和变压器(14)均连接的主控模块(15)、与变压器(14)连接的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16)、与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16)连接的输出开关模块(2)和供电模块(3)、与输出开关模块(2)连接并用于连接电池包(4)的DC输出端(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均与供电模块(3)连接的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6)、3/4/5节电池包检测模块(7)和电池包ID识别模块(8);所述电池包电压识别模块(6)包括有用于与电池包(4)连接并检测电池包(4)中每节电池电压的充电保护芯片(61),该充电保护芯片(61)连接所述输出开关模块(2)以控制该输出开关模块(2)通断;所述3/4/5节电池包检测模块(7)连接所述主控模块(15);所述电池包ID识别模块(8)包括有与电池包(4)的ID端(41)连接的第一比较器单元(81)、第二比较器单元(82)、第三比较器单元(83),该第一比较器单元(81)、第二比较器单元(82)、第三比较器单元(83)分别通过第一光耦(84)、第二光耦(85)、第三光耦(86)与所述主控模块(15)连接;且第一光耦(84)、第二光耦(85)、第三光耦(86)与所述主控模块(15)之间分别连接有电阻Rb、电阻Rc、电阻Rd。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开关模块(2)包括有继电器(21)、MOS管Q32、并联于该继电器(21)的线圈两端的二极管D2,该MOS管Q32的D极连接继电器(21),该MOS管Q32的G极连接电阻R82连接所述充电保护芯片(61),该MOS管Q32的S极接地,且该MOS管Q32的S极与G极连接有电阻R8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识别电池包并切换充电电压电流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3)包括有与同步整流恒流输出模块(16)连接的降压芯片(31)、与降压芯片(31)连接的5V端(32)、与5V端(32)连接的电阻R84、与该电阻R84连接的第一电压基准芯片(33)和1.25V端(34),该降压芯片(31)的型号为CE6375A50PT,该第一电压基准芯片(33)的型号为TL43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定国李嘉龙周文涛肖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启益电器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