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及其制备模具。镜片包括中心视场区、斜视像散优化区和美薄控制区;在中心视场区和斜视像散优化区,通过一个面的屈光度减小量控制和像散优化及另一个面像散的反向抵冲,达到双面复合构成的眼镜片散光度显著低于屈光度变化量,斜视散光度显著减小;在美薄功能区,通过一个面的屈光度加速减小和另一个面屈光度由减小拐向增加,双面复合构成的眼镜片边缘减薄或中厚降低的美薄效果明显增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面复合眼镜片不仅具有轻、薄、平的外观特点,还保持着足够的配戴舒适性和适应性。还保持着足够的配戴舒适性和适应性。还保持着足够的配戴舒适性和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及其制备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及其制备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眼镜片虽然设计和加工为一整体面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眼镜片各区域的使用功能是有所差异的。在佩镜者35度视场角内,对应镜片上20毫米口径范围以内为中心视场区域,直接与正视物的清晰度和配戴眼镜适应性相关;20毫米到50毫米口径范围为斜向视物区域,该区域的像散大小关系到佩镜者视物的周边视觉效果,影响配戴眼镜的舒适性和适应性。50毫米口径到镜片边缘为厚度控制区,设计要求达到镜片美薄轻的目的。现有的非球面镜片或双面非球面镜片,均未涉及光学性能和美薄功能清晰的分区设计概念,如在设计非球面镜片时考虑全镜片的光学性能则无法做到较大限度地兼顾平薄美观效果,设计双面非球面镜片时随着镜片设计厚度的下降散光度逐渐增大,达到美薄效果的同时往往以牺牲一部分周边视觉效果作为代价。再者,在现有技术中,模具浇注批量生产的非球面镜片都是按平行光入射成像于视网膜远点球面的理论值设计,这种非球面镜片在佩戴者的镜架偏离理论设计位置时往往会因为补偿性散光的偏差而导致不舒适,严重的情况下舒适性甚至不如球面镜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两个非球面复合匹配构成的眼镜片及其制备模具,眼镜片具备光学性能和美薄功能清晰的分区,斜向视物区的散光变化量显著低于屈光度变化量,厚度控制区达到镜片平薄效果,使镜片相对于传统非球面镜片更轻、薄、平外观优势的前提下,仍保持足够的配戴舒适性和适应性。
[0004]实现本技术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它的一个面为非球面面型P面,另一面个为非球面面型W面,P面的中心曲率小于W面;
[0005]所述眼镜片,从镜片中心到口径等于20毫米的圆形区域为中心视场区,口径大于20到等于50毫米之间的环形区域为斜视像散优化区,口径大于50毫米到镜片边缘的环形区域为美薄控制区;
[0006]镜片各处的散光度小于相同处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从镜片中心向外,屈光度绝对值呈递减,镜片的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与散光度之差呈递增;
[0007]所述的P面, 从中心向外,其表面屈光度变化呈先匀速递减后递增,拐点出现在52~56毫米口径内;从中心往外到40毫米口径各处,散光度大于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
[0008]所述的W面,其表面屈光度的变化速率大于P面屈光度的变化速率;从中心到50毫米口径,表面屈光度呈匀速递减,从50毫米口径向外,屈光度递减速率增大;在40毫米口径处,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为中心屈光度的0.10~0.20;
[0009]所述的W面,各处的散光度小于相同处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
[0010]所述的非球面面型P面和非球面面型W面均为偶次项的非球面。
[001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以非球面P面为前表面,非球面W面为后表面,构成双面复合非球面近视眼镜片;或以非球面W面为前表面,非球面P面为后表面,构成双面复合非球面远视眼镜片。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制备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的模具,所述模具为浇注树脂镜片成型的玻璃模具,包括一个工作面为非球面P面的凹模座和一个工作面为非球面W面的凸模座;或包括一个工作面为非球面W面的凹模座和一个工作面为非球面P面的凸模座。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
[0013]在本技术中,所述镜片各处的屈光度为镜片该处不同方向上最大屈光度值与最小屈光度值的平均值;所述镜片各处的屈光度变化量为镜片该处的屈光度值减去镜片中心的屈光度值;所述P面和W面的屈光度为表面某处两个主曲率平均值乘以镜片材料折射率减去1的乘积,主曲率大于零,为正屈光度值。
[0014]按本技术技术方案,近视眼镜片由曲率较小的面为前表面和曲率较大的面为后表面构成,负屈光度,从中心向外屈光度绝对值变小,近视度数下降;远视眼镜片由曲率较大的面为前表面和曲率较小的面为后表面构成,正屈光度,从中心向外屈光度变小,远视度数下降。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技术采用分区设计概念, 20毫米口径范围以内为中心视场区域, 20毫米到50毫米口径范围为斜向视物区域,这两个区域保证正面视物和斜向视物的清晰度和舒适度。50毫米口径到镜片边缘为美薄功能区,目的为减小镜片的边厚或中厚。设计得到的镜片各区功能清晰,既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视觉效果,还具有轻、薄的外观。
[0017]2.镜片的前后表面为具有特别要求的非球面表面,其中较平的一面P面从中心向外逐渐变平,较弯的一面从中心向外逐渐变平且变平的速率远大于P面,使构成的近视镜边缘变薄,构成的远视镜边缘边厚而能减低中心厚度,都达到镜片轻薄的作用。
[0018]3.镜片的前后表面都为从中心向外逐渐变平的表面,前后面由于屈光度变化造成的散光度方向一致,组成的镜片前后面散光度值相减,像散互相缓冲,减小视觉功能区的像散,且P面自中心向外到40毫米口径各处散光度大于屈光度变化量,进一步增大像散缓冲作用。
[0019]4.镜片前后表面都从中心向外逐渐变平,实际上不利于镜片的美薄功能。为了克服这一弱点,特别设计曲率较小(较平)的P面在美薄功能区(口径52
‑
56毫米)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后屈光度逐渐增大,以弥补由于屈光度减小而造成的对镜片美薄功能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中心视场区;2.斜视像散优化区;3.美薄控制区;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W面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和散光度沿着径向的变化曲线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P面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和散光度沿着径向的变化曲线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面复合非球面近视镜的屈光度变化量和散光
度沿着径向的变化曲线图;
[0025]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双面复合非球面近视镜减薄功能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W面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和散光度沿着径向的变化曲线图;
[00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P面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和散光度沿着径向的变化曲线图;
[00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双面复合非球面近视镜的屈光度变化量和散光度沿着径向的变化曲线图;
[00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双面复合非球面远视镜的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和散光度沿着径向的变化曲线图;
[0030]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双面复合非球面远视镜美薄功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0032]实施例一
[0033]本实施例提供的镜片为:
‑
6.00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复合非球面眼镜片,其特征在于:它的一个面为非球面面型P面,另一面个为非球面面型W面,P面的中心曲率小于W面;所述眼镜片,从镜片中心到口径等于20毫米的圆形区域为中心视场区(1),口径大于20到等于50毫米之间的环形区域为斜视像散优化区(2),口径大于50毫米到镜片边缘的环形区域为美薄控制区(3);镜片各处的散光度小于相同处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从镜片中心向外,屈光度绝对值呈递减,镜片的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与散光度之差呈递增;所述的P面, 从中心向外,其表面屈光度变化呈先匀速递减后递增,拐点出现在52~56毫米口径内;从中心往外到40毫米口径各处,散光度大于屈光度变化量绝对值;所述的W面,其表面屈光度的变化速率大于P面屈光度的变化速率;从中心到50毫米口径,表面屈光度呈匀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浩墨,陈晓翌,冯涛,李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