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2644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身框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包括前部结构、中部结构、后部结构、前连接结构、后连接结构和防撞结构。前部结构包括前横梁、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中部结构包括左地板纵梁、左前局部横梁、右地板纵梁和右前局部横梁;后部结构包括后横梁、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左地板纵梁和右地板纵梁包括电池安装面;前连接结构包括左前扭力盒、右前扭力盒和前连接横梁;后连接结构包括左后扭力盒、右后扭力盒和后连接横梁;防撞结构包括左防撞桁架和右防撞桁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下车身框架结构,采用左、右地板纵梁作为电池安装和承载结构,并在中部结构两侧固定防撞结构,无需避让电池安装空间,保证结构刚度,安全性更高。更高。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身框架
,尤其涉及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发展,动力电池汽车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动力电池的布置,要求下车身框架结构的刚度足够,在扭转工况及碰撞工况中能保护电池不受挤压碰撞,对下车身框架结构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而由于续航里程的要求,车身轻量化设计成为必然选择,因此,设计结构刚度足够且满足轻量化要求的车身框架成为设计的难点。目前小巴乘用车一般采用铸铝结构连接前纵梁和门槛梁,以及连接后纵梁和后门槛;该方案以门槛作为动力电池安装结构和侧碰保护结构,为避让电池空间,铸铝件尺寸通常受限,结构强度不足,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采用地板纵梁作为电池安装和承载结构,并在中部结构的两侧分别固定作为侧碰保护结构的左防撞桁架和右防撞桁架,无需避让电池安装空间,保证结构刚度,安全性更高。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包括:
[0006]前部结构,包括前横梁、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左前纵梁的一端和所述右前纵梁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横梁的两端;
[0007]中部结构,包括左侧件和右侧件,所述左侧件包括互相连接的左地板纵梁和左前局部横梁,所述右侧件包括互相连接的右地板纵梁和右前局部横梁,所述左地板纵梁和所述右地板纵梁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左地板纵梁的上表面和所述右地板纵梁的上表面设有地板安装面,所述左地板纵梁的下表面和所述右地板纵梁的下表面设有电池安装面;
[0008]后部结构,包括后横梁、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所述左后纵梁的一端和所述右后纵梁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横梁的两端;
[0009]前连接结构,包括左前扭力盒、右前扭力盒和前连接横梁,所述左前扭力盒和所述右前扭力盒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连接横梁的两端,所述前连接结构被配置为固定连接所述前部结构和所述中部结构;
[0010]后连接结构,包括左后扭力盒、右后扭力盒和后连接横梁,所述左后扭力盒和所述右后扭力盒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连接横梁的两端,所述后连接结构被配置为固定连接所述中部结构和所述后部结构;以及
[0011]防撞结构,包括左防撞桁架和右防撞桁架,所述左防撞桁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左侧件,所述右防撞桁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右侧件。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左防撞桁架包括:
[0013]上纵梁一,所述上纵梁一平行于所述左地板纵梁;
[0014]下纵梁一,所述下纵梁一平行于所述上纵梁一;
[0015]多个连接立柱一,多个所述连接立柱一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立柱一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一和所述下纵梁一;
[0016]多个上层连接横梁一,多个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一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一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一和所述左地板纵梁;以及
[0017]多个下层连接横梁一,多个所述下层连接横梁一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下层连接横梁一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纵梁一和所述左地板纵梁。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右防撞桁架包括:
[0019]上纵梁二,所述上纵梁二平行于所述右地板纵梁;
[0020]下纵梁二,所述下纵梁二平行于所述上纵梁二;
[0021]多个连接立柱二,多个所述连接立柱二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立柱二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二和所述下纵梁二;
[0022]多个上层连接横梁二,多个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二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二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二和所述右地板纵梁;以及
[0023]多个下层连接横梁二,多个所述下层连接横梁二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多个,所述下层连接横梁二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纵梁二和所述右地板纵梁。
[00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左地板纵梁、所述右地板纵梁、所述左前局部横梁和所述右前局部横梁的截面均为田字形,所述田字形的截面包括所述电池安装面,所述电池安装面的料厚尺寸是所述田字形截面上其余位置料厚尺寸的两倍。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中部结构还包括U型加强件,所述U型加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池安装面的背面。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左前扭力盒包括:
[0027]盒体一,所述盒体一包括底面一和四周立面一,所述盒体一内侧设置有多个立筋一,多个所述立筋一交叉设置;
[0028]第一卡接槽一,所述第一卡接槽一固定连接于所述盒体一上,所述第一卡接槽一卡接所述左前纵梁远离所述前横梁的另一端;
[0029]第二卡接槽一,所述第二卡接槽一固定连接于所述盒体一上,所述第二卡接槽一卡接所述前连接横梁的一端;
[0030]第三卡接槽一,所述第三卡接槽一固定连接于所述盒体一上远离所述第一卡接槽一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卡接槽一卡接所述左地板纵梁和所述左前局部横梁;以及
[0031]固定台,所述固定台设置于所述底面一上远离所述立筋一的另一侧,所述固定台被配置为连接前副车架。
[003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左后扭力盒包括:
[0033]盒体二,所述盒体二包括底面二和四周立面二,所述盒体二内侧设置有多个立筋二,多个所述立筋二交叉设置;
[0034]第一卡接槽二,所述第一卡接槽二固定连接于所述盒体二上,所述第一卡接槽二卡接所述左后纵梁远离所述后横梁的另一端;
[0035]第二卡接槽二,所述第二卡接槽二固定连接于所述盒体二上,所述第二卡接槽二卡接所述后连接横梁的一端;
[0036]第三卡接槽二,所述第三卡接槽二固定连接于所述盒体二上远离所述第一卡接槽二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卡接槽二卡接所述左地板纵梁;以及
[0037]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设置于所述底面二上远离所述立筋二的另一侧,所述连接凸台被配置为连接后推力杆。
[003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左前扭力盒、所述右前扭力盒、所述左后扭力盒和所述右后扭力盒均为铸铝件。
[003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右前扭力盒的结构与所述左前扭力盒的结构关于所述中部结构的轴线对称设置。
[004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右后扭力盒的结构与所述左后扭力盒的结构关于所述中部结构的轴线对称设置。
[004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下车身框架结构,将左地板纵梁的上表面和右地板纵梁的下表面作为电池安装面,前连接结构和后连接结构无需避让电池安装空间,可以充分发挥连接和传力作用,保证结构刚度;左防撞桁架和右防撞桁架分别安装在中部结构的两侧,在侧碰工况中能保护动力电池不被侵入;横梁、纵梁、连接梁的布置统筹考虑结构承载和动力电池的安装及保护,结构刚度足够且满足轻量化要求,兼具高承载特性、防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结构(1),包括前横梁(11)、左前纵梁(12)和右前纵梁(13),所述左前纵梁(12)的一端和所述右前纵梁(13)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横梁(11)的两端;中部结构(2),包括左侧件和右侧件,所述左侧件包括互相连接的左地板纵梁(21)和左前局部横梁(22),所述右侧件包括互相连接的右地板纵梁(23)和右前局部横梁(24),所述左地板纵梁(21)和所述右地板纵梁(23)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左地板纵梁(21)的上表面和所述右地板纵梁(23)的上表面设有地板安装面,所述左地板纵梁(21)的下表面和所述右地板纵梁(23)的下表面设有电池安装面(25);后部结构(3),包括后横梁(31)、左后纵梁(32)和右后纵梁(33),所述左后纵梁(32)的一端和所述右后纵梁(33)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横梁(31)的两端;前连接结构(4),包括左前扭力盒(41)、右前扭力盒(42)和前连接横梁(43),所述左前扭力盒(41)和所述右前扭力盒(42)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连接横梁(43)的两端,所述前连接结构(4)被配置为固定连接所述前部结构(1)和所述中部结构(2);后连接结构(5),包括左后扭力盒(51)、右后扭力盒(52)和后连接横梁(53),所述左后扭力盒(51)和所述右后扭力盒(52)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连接横梁(53)的两端,所述后连接结构(5)被配置为固定连接所述中部结构(2)和所述后部结构(3);以及防撞结构(6),包括左防撞桁架(61)和右防撞桁架(62),所述左防撞桁架(61)固定连接于所述左侧件,所述右防撞桁架(62)固定连接于所述右侧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防撞桁架(61)包括:上纵梁一(611),所述上纵梁一(611)平行于所述左地板纵梁(21);下纵梁一(612),所述下纵梁一(612)平行于所述上纵梁一(611);多个连接立柱一(613),多个所述连接立柱一(613)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立柱一(61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一(611)和所述下纵梁一(612);多个上层连接横梁一(614),多个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一(614)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一(61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一(611)和所述左地板纵梁(21);以及多个下层连接横梁一(615),多个所述下层连接横梁一(615)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下层连接横梁一(61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纵梁一(612)和所述左地板纵梁(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防撞桁架(62)包括:上纵梁二(621),所述上纵梁二(621)平行于所述右地板纵梁(23);下纵梁二(622),所述下纵梁二(622)平行于所述上纵梁二(621);多个连接立柱二(623),多个所述连接立柱二(623)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立柱二(62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二(621)和所述下纵梁二(622);多个上层连接横梁二(624),多个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二(624)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上层连接横梁二(62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二(621)和所述右地板纵梁(23);以及多个下层连接横梁二(625),多个所述下层连接横梁二(625)相互平行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保君何洪军孙立伟王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