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2392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包括底座,该底座上方设置有座框,所述座框包括左右正对设置的两块座框边板,两块所述座框边板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前横杆,两块所述座框边板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后横杆,所述座框后横杆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内,座框后横杆的两端部下方分别支撑有支腿,每个支腿是由两块支腿钣金组合形成的中空结构,座框前部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倾角调节机构,该倾角调节机构工作时带动所述座框边板绕所述座框后横杆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两块钣金相连组成的组合式支腿,能增加支腿沿着座框后横杆轴向的尺寸以提高支撑稳定性,同时又保持支腿的轻量化。同时又保持支腿的轻量化。同时又保持支腿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座椅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提高乘座舒适性,汽车座椅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改进。由座椅骨架所决定的座椅姿态,包括座椅靠背角度、腿托伸出长度和角度、座框高度和角度等是影响座椅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座椅姿态调整的目标是满足乘员小腿和足部、大腿以及躯干三个主要部分的承托力需求,使三大部分受到充分且适当的支撑力,以尽可能降低髋关节、膝关节的关节受力,以及受其影响的脊柱关节、肩关节等关节受力,从而使乘员身体各部位处于一种高度放松的状态,即所谓的“零重力”状态。其中,座框的倾角对人体受力情况影响较大,提高座框调节能力才能满足不同体形乘员对座椅舒适性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座框倾角的调节一般依靠设置在座框前部的倾角调节机构带动座框绕座框后横杆转动,实现倾角的调节。座框后横杆由支腿支撑,在大量使用钣金件的座椅结构中,座框后横杆、支腿以及座框边板之间的连接关系必须合理设计,以满足可靠、转动稳定的要求,此外还应当考虑轻量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包括底座,该底座上方设置有座框,所述座框包括左右正对设置的两块座框边板,两块所述座框边板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前横杆,两块所述座框边板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后横杆,所述座框后横杆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内,其关键在于,
[0006]所述座框后横杆的两端部下方分别设置有支腿,该支腿立设在所述底座上,并支撑所述座框后横杆;
[0007]每个所述支腿分别包括沿着所述座框后横杆的走向相对设置的两块支腿钣金,两块支腿钣金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的内侧和外侧,两块支腿钣金相连接以形成中空的所述支腿;
[0008]所述座框前部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倾角调节机构,该倾角调节机构工作时带动所述座框边板绕所述座框后横杆转动。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两块钣金相连组成的组合式支腿,能增加支腿沿着座框后横杆轴向的尺寸以提高支撑稳定性,同时又保持支腿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座框后部以局部剖面图显示;
[0013]图4为图3中b部放大图;
[0014]图5为图3中c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3所示,一种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包括底座100,该底座100上方设置有座框200,所述座框200包括左右正对设置的两块座框边板210,两块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前横杆230,两块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后横杆220,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210内,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两端部下方分别设置有支腿300,该支腿300立设在所述底座100上,并支撑所述座框后横杆220。每个所述支腿300分别包括沿着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走向相对设置的两块支腿钣金,两块支腿钣金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内侧和外侧,两块支腿钣金相连接以形成中空的所述支腿300。所述座框200前部与所述底座100之间设置有倾角调节机构,该倾角调节机构工作时带动所述座框边板210绕所述座框后横杆220转动。由两块钣金相连组成的支腿300,能增加支腿300沿着座框后横杆220轴向的尺寸,提高支腿300对其的支撑稳定性,同时又保持支腿300的轻量化。
[0017]如图2、4和5所示,同一所述支腿300的两块支腿钣金分别为支腿内钣金310和支腿外钣金320,所述支腿内钣金310和支腿外钣金320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内侧和外侧。所述支腿内钣金310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底座100上的底板311,该底板311与所述底座100可拆卸连接,该底板311的对应所述座框后横杆220中部的边缘连接有内立板312,该内立板312与所述座框后横杆220垂直,该内立板312上贯穿有内立板孔,该内立板孔内穿设有所述座框后横杆220。
[0018]所述支腿外钣金320包括外立板321,该外立板321平行于所述内立板312设置并与其相互分隔,该外立板321下边缘落在所述底板311,该外立板321与所述支腿内钣金310可拆卸地连接,该外立板321开设有供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穿过的外立板孔。
[0019]如图2,为方便两块支腿钣金之间的连接,所述内立板312的两侧边下部分别与所述底板311之间连接有内连板313,该内连板313位于竖向面内。所述外立板321的两侧边下部分别对应所述内连板313设置有外连板322,同一侧的所述外连板322和内连板313相重叠并通过螺栓连接。螺栓与座框后横杆220的轴向垂直,从而将两块支腿钣金连接到一起,并防止受压时两者分开。
[0020]所述内立板312和外立板321的宽度自下向上逐渐收窄,所述内立板312的收窄处开设有所述内立板孔,所述外立板321的收窄处开设有外立板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持支腿300下部的宽度,使其稳定立设在底座100上,同时减小其上部的尺寸,减少空间占位。
[0021]如图4和5所示,所述内立板孔开设在所述内立板312的上边缘,所述内立板孔为半圆孔,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方便将座框后横杆220安装在内立板312上,并便于焊接。所述内立板孔的边缘沿着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外壁延伸以形成内立板孔翻边314,以增大内立板312对座框后横杆220的支撑稳定性。
[0022]如图4所示,同一侧的所述外立板321与所述座框边板210之间设置有占位套管
222,该占位套管222套设在所述座框后横杆220上,该占位套管222的两端分别抵靠所述外立板321和所述座框边板210。设置占位套管222目的在于,维持外立板321上部与座框边板21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座框边板210在绕座框后横杆220转动时更为稳定。
[0023]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凸环221,所述定位凸环221位于相应的所述内立板312与所述座框边板210之间,所述定位凸环221由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局部管壁环向外扩并轴向皱缩形成。座框边板210和内立板312分别贴靠定位凸环221的两侧,维持座框边板210和内立板312和座框后横杆220在座框后横杆220轴向的相对位置不变,以提高稳定性。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两端还分别套设有限位卡环223,所述限位卡环223贴靠同侧的所述外立板321外侧面,以对外立板321的上部进行限位。
[0024]所述座框边板210包括边板本体,该边板本体的边缘连接有朝向外侧的边板翻边。为安装安全带挂点的需要,如图5所示,其中一块所述座框边板210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包括底座(100),该底座(100)上方设置有座框(200),所述座框(200)包括左右正对设置的两块座框边板(210),两块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前横杆(230),两块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座框后横杆(220),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21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两端部下方分别设置有支腿(300),该支腿(300)立设在所述底座(100)上,并支撑所述座框后横杆(220);每个所述支腿(300)分别包括沿着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的走向相对设置的两块支腿钣金,两块支腿钣金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内侧和外侧,两块支腿钣金相连接以形成中空的所述支腿(300);所述座框(200)前部与所述底座(100)之间设置有倾角调节机构,该倾角调节机构工作时带动所述座框边板(210)绕所述座框后横杆(220)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支腿(300)的两块支腿钣金分别为支腿内钣金(310)和支腿外钣金(320),所述支腿内钣金(310)和支腿外钣金(320)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座框边板(210)的内侧和外侧;所述支腿内钣金(310)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底座(100)上的底板(311),该底板(311)与所述底座(100)可拆卸连接,该底板(311)的对应所述座框后横杆(220)中部的边缘连接有内立板(312),该内立板(312)与所述座框后横杆(220)垂直,该内立板(312)上贯穿有内立板孔,该内立板孔内穿设有所述座框后横杆(220);所述支腿外钣金(320)包括外立板(321),该外立板(321)平行于所述内立板(312)设置并与其相互分隔,该外立板(321)下边缘落在所述底板(311),该外立板(321)与所述支腿内钣金(310)可拆卸地连接,该外立板(321)开设有供所述座框后横杆(220)穿过的外立板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重力座椅倾角调节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双华张明任四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