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绕线管组件的线圈端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786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钟之类的小马达用的绕线管中的线圈端部连接结构,在绕线管1芯部1a端部的一个凸缘上设有一对装接线柱部分1d,1e,接线柱装在其上。从装接线柱部分侧面突出绕线柱1f,1g。线圈绕过一个接线柱3,3端部3b一定圈数后,引出部分2a绕在绕线柱1f上一定圈数再绕到芯部1a。在绕线圈时,即使张力作用在线圈2上,由于引出部分2a被绕线柱1f支承,没有强的力直接作用在绕在有尖边的接线柱3上的线圈部分。因此防止线圈断裂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绕线管组件的线圈端的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绕线管组件的线圈端的连接结构。图3所示的用于钟之类的小电动机中的线圈绕线管组件的一个实例,该组件包括一个线圈22,及接线柱23,线圈22由铜丝之类绕在塑料成形的线圈绕线管21上。在线圈22端的引出部分22a、22b绕上预定数目的几圈,并把端部装在接线柱23上,接线柱23装在设在线圈绕线管21一端的凸缘部21b上装接线柱部分21d,21e上。把铜丝绕在绕线管21上的方法包括首先把铜丝的一端22a绕在线圈接线柱23的一端23b上一定的圈数,然后把铜丝引导到绕线管21上的芯部21a并绕该芯部21a上一定的圈数。然后把铜丝的另一端22b引出,绕在另一个接线柱23的端部23b上一定的圈数,然后切断。如上所述,把铜丝绕在绕线管21上的工作包括把线圈22的一端绕在一个接线柱23的端部23b,然后绕在绕线管21的芯部21a上,需要把一定的张力加到铜丝上,以便使它以预定的密度绕在芯部2la上,但是,由于接线柱23由薄铜板或鳞青铜板等冲压出,要绕线圈22的接线柱23的端部23b的角部是尖边。结果,当线圈22绕在绕线管21的芯部21a时,对线圈22加上一张力,这样线就有被这些尖边切断及断裂的危险。如果在绕线时,铜丝断裂,就要进行修-->复工作把铜丝接上,这样就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防止线圈绕在绕线管上时线圈断裂而提高绕线工作的效率。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线管组件中的线圈端部连接结构,所述的绕线管组件包括一个线圈,绕在两端带凸缘的绕线管的芯部上,在绕线管一个凸缘上设有一对装接线柱部分,接线柱装在装接线柱部分,其端部从装接线柱部分突出,线圈引出部分绕在接线柱上,引出部分的绕线端连接到接线柱上,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的装接线柱部分的外侧表面分别突出绕线柱,和所述的线圈的引出部分先绕在所述的绕线柱上一定的圈数后再绕到所述的接线柱上。另外,代替设在装接线柱部分的外侧面,绕线柱可设在接柱端部从装接线柱部分突出处,而接线柱装成其端部从绕线柱端表面突出。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一个透视图。图1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最佳实施例,其中一个绕线管组件包括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线圈端部连接结构,该组件包括一个绕线管1、绕在该绕线管1上的线圈2和把线圈2的引出端与外电路连接起来的接线柱3。绕线管1由塑料模制成形。构成线圈2的如漆包线之类的金属线绕在绕线管1的芯部1a上一定的圈数。一对具有矩形前表面的-->装接线柱部分1d、1e设成在芯部1a端部上的两个凸缘部分1b、1c中的一个凸缘部分1b的前表面的上半部向前突出。接线柱3,3垂直地从下面插进装接线柱部分1d、1e,接线柱3,3由薄的鳞青铜板冲压出,并且侧面的横截面基本是L形的;L形的接线柱的垂直部分的中部通过压装包在装接线柱部分1d、1e,它们的端部3b,3b从装接线柱部分1d、1e的上端突出。接线柱3,3的弹性触点3c,3c从绕线管1的底部附近向前延伸出,弹性触点3c,3c的前端部向下弯,它们的端部设置成比绕线管1的底表面低。设置绕线柱1f、1g分别从装接线柱部分1d、1e的外侧面突出。绕线柱1f、1g是圆柱形的小柱,其高度约为直径的1.5倍,并且与绕线管1成整体。构成线圈2的金属丝的一个引出部分2a绕在一个接线柱3,3的端部3b上一定的圈数,然后在绕线柱1f上绕一定的圈数绕到芯部1a,线圈2绕在芯部1a的另一端是一个引出部分2b,它在绕线柱1g上绕一定的圈数再绕在另一接线柱3的端部3b上一定的圈数。在预定位置切断引出部分2b,把切断的线端2d通过锡焊焊到接线柱3的端部3b。设置一个安装部分1h从装接线柱部分1d,1e的下面中间,从凸缘1b的下侧中部向前突出,在该安装部分1h设有一个孔1i以便用螺钉固定在线路板(未示出)上。把线圈2绕在绕线管1上的工作用绕线机进行。首先,把金属丝绕在一个接线柱3,3的端部3b上一定的圈数,然后引到绕线管1的侧面,再绕在绕线柱1f上一定的圈数(本实施例为两圈),再引到-->芯部1a上,并绕在芯部1a上一定的圈数。把线圈2绕在芯部1a上是在金属丝上加一定的张力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在开始绕线操作时支承着的线端绕在没有尖边的绕线柱1f上,而不是绕在有尖边的接线柱上,即使当张力加到金属丝上,也没有作用在金属丝上的强作用力绕过尖边,因此不可能把金属丝弄断。在线圈2绕在芯部1a的过程结束时,线圈2的引出部分2b绕在各接线柱3的端部3b一定的圈数使它不会松开。把已绕好的绕线管1从绕线机中取出,把线圈的两个线端2c,2d用锡焊焊在接线柱3,3的端部3b,3b,这样就完成了绕线管组件。在这一最佳实施例中,绕线柱是圆柱形小柱,但是它们也可以是多边形的,如正方形或六角形截面。无论绕线柱形状如何,都要使线圈引出部分不直接支承在如接线柱之类的尖边上,张力作用在其上的金属丝在连接到接线柱上前绕过绕线柱,不会使金属丝断裂。在图2上示出另一个最佳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设有绕线柱11f,11g,从绕线管11的装接线柱部分11d,11e的上表面突出。绕线柱11f、11g由圆柱形小柱构成,其高度约为直径的一半,并与绕线管11成整体。接线柱13,13垂直穿过装接线柱部分11d,11e而装在其中,并从绕线柱11f,11g的上表面突出。构成线圈12的金属丝的一个引出部分12a,绕在一个接线柱13的一端13b上一定的圈数,然后绕在绕线柱11f上一定的圈数,再绕在芯部11a上。已绕在芯部11a上的线圈12的另一端构成引出部分12b,绕在绕线柱11g上一定的圈数再绕在另一接线柱13的端部13b-->上一定的圈数。在一定位置切断引出部分12b,再用锡焊把线圈的绕线端部12d连到接线柱13的端部13b上。由于第二最佳实施例的其它构成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一样,它们在第一实施例相应的部件的标号加上10,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把线圈12绕在绕线管11上的工作包括首先把金属丝绕在一个接线柱13的端部13b上一定的圈数,然后绕在绕线柱11f上一定的圈数(在这一实施例中为两圈),再把它引到芯部11a上,并绕在芯部11a上一定的圈数。把线圈12绕在芯部11a上,在对金属丝加一定的张力条件下进行,由于在绕线操作开始支承的线端绕在没尖边的绕线柱上11f上,而不是支承在有尖边的接线柱上,即使张力使用在金属丝上,也没有作用在金属丝上的强的作用力绕过尖边,因此不可能把金属丝弄断。在该最佳实施例中,绕线柱是圆柱形小柱,但是如第一最佳实施例那样,绕线柱也可是多边形的,如正方形或六角形的横截面。按照本专利技术,由于绕线柱设成从装线柱部分的外侧表面突出,通过把线圈的引出部分绕过接线柱后绕在绕线柱上能防止绕线时线圈的断裂。结果,增加了绕线圈工作的效率。另外,通过从接线柱从装接线柱部分突出处设置绕线柱,并把线圈的引出部分绕过接线柱后绕在绕线柱上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绕线管组件中的线圈端部连接结构,所述的绕线管组件包括一个线圈,绕在两端带凸缘的绕线管的芯部上,在绕线管一个凸缘上设有一对装接线柱部分,接线柱装在装接线柱部分,其端部从装接线柱部分突出,线圈引出部分绕在接线柱上,引出部分的绕线端连接到接线柱上,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的装接线柱部分的外侧表面分别突出绕线柱,和所述的线圈的引出部分先绕在所述的绕线柱上一定的圈数后再绕到所述的接线柱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5-1-30 12814/95;JP 1995-1-30 12815/951.一种绕线管组件中的线圈端部连接结构,所述的绕线管组件包括一个线圈,绕在两端带凸缘的绕线管的芯部上,在绕线管一个凸缘上设有一对装接线柱部分,接线柱装在装接线柱部分,其端部从装接线柱部分突出,线圈引出部分绕在接线柱上,引出部分的绕线端连接到接线柱上,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的装接线柱部分的外侧表面分别突出绕线柱,和所述的线圈的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晋也金子幸一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钟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