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454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包括外壳体与晶体管本体,所述外壳体包括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所述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包夹在晶体管本体的上下两侧,而在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两侧设置一对滑动组件,在受到撞击压力时,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相互挤压,使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依照中心处的铰接点而向内压缩,此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两端部的滑块能够在滑轨上对应滑动,从而通过滑块与滑轨的滑动摩擦力将冲撞势能消耗,同时在当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两端部的滑块在滑轨上对应滑动的同时能够拉伸弹簧,从而将冲撞势能转换为弹性势能,进而对晶体管本体起到充分保护。本体起到充分保护。本体起到充分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


[0001]本技术属于集成电路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

技术介绍

[0002]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放大器或电控开关常用。晶体管是现代电子电路的基本构建块。由于其响应速度快,准确性高,晶体管可用于各种各样的数字和模拟功能,包括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振荡器。晶体管可独立包装或在一个非常小的的区域,可容纳一亿或更多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的一部分。晶体管在车辆智能操控系统中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
[0003]现有的车载封装晶体管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传统的车载封装晶体管不具有防碰撞的功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晶体管易受到碰撞压力而使得线路连接中断,进而失去车内控制系统的操控意义,给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具有防碰撞功能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包括外壳体与晶体管本体,所述外壳体包括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所述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包夹在晶体管本体的上下两侧,所述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的两侧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缓冲碰撞压力的滑动组件。
[0006]优选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呈交叉状铰接在晶体管本体的两侧外壁上,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两端均铰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侧壁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朝向晶体管本体的外表面固定粘接有多个等距分布的软绵垫。
[0009]优选的,所述上防护外壳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与软绵垫错开的敞口,所述敞口处固定设置有散热滤网。
[0010]优选的,所述软绵垫采用聚氨酯材料经过发泡工艺制作而成。
[0011]与现有车载封装晶体管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在晶体管本体外部包夹设置有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而在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两侧设置一对滑动组件,在受到撞击压力时,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相互挤压,使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依照中心处的铰接点而向内压缩,此时第一连杆
与第二连杆两端部的滑块能够在滑轨上对应滑动,从而通过滑块与滑轨的滑动摩擦力将冲撞势能消耗,同时在当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两端部的滑块在滑轨上对应滑动的同时能够拉伸弹簧,从而将冲撞势能转换为弹性势能,进而对晶体管本体起到充分保护;
[0013]2、本技术通过在上防护外壳与下防护外壳朝向晶体管本体的外表面固定粘接有多个等距分布的软绵垫,而软绵垫采用聚氨酯材料经过发泡工艺制作而成,通过软绵垫的柔软性提升外壳体的弹性碰撞能力;
[0014]3、本技术通过在上防护外壳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与软绵垫错开的敞口,敞口处固定设置有散热滤网,相邻软绵垫之间形成散热通道,而敞口刚好与散热通道相对齐,从而保持良好地散热性。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散热滤网;2、上防护外壳;3、晶体管本体;4、软绵垫;5、下防护外壳;6、滑轨;7、滑动组件;701、第一连杆;702、第二连杆;703、滑块;70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包括外壳体与晶体管本体3,外壳体包括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包夹在晶体管本体3的上下两侧,通过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对晶体管本体3进行保护,避免在受到强力撞击时对晶体管本体3造成损伤,在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的两侧设有滑轨6,滑轨6上设置有缓冲碰撞压力的滑动组件7,当受到撞击时,通过滑动组件7在滑轨6上的滑动缓冲部分压力。
[0022]滑动组件7包括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呈交叉状铰接在晶体管本体3的两侧外壁上,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的两端均铰接有滑块703,滑块703与滑轨6滑动连接,当上防护外壳2受到挤压时,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依照中心处的铰接点而向内压缩,此时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两端部的滑块703能够在滑轨6上对应滑动,从而通过滑块703与滑轨6的滑动摩擦力将冲撞势能消耗。
[0023]滑动组件7还包括弹簧704,弹簧70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701、第二连杆702的侧
壁固定连接,在当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两端部的滑块703在滑轨6上对应滑动的同时能够拉伸弹簧704,从而将冲撞势能转换为弹性势能。
[0024]为了进一步提升保护效果,在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朝向晶体管本体3的外表面固定粘接有多个等距分布的软绵垫4,而软绵垫4采用聚氨酯材料经过发泡工艺制作而成,通过软绵垫4的柔软性提升外壳体的弹性碰撞能力。
[0025]为了保持散热效果,在上防护外壳2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与软绵垫4错开的敞口,敞口处固定设置有散热滤网1,相邻软绵垫4之间形成散热通道,而敞口刚好与散热通道相对齐,从而保持良好地散热性。
[002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受到撞击压力时,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相互挤压,使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依照中心处的铰接点而向内压缩,此时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两端部的滑块703能够在滑轨6上对应滑动,从而通过滑块703与滑轨6的滑动摩擦力将冲撞势能消耗,同时在当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两端部的滑块703在滑轨6上对应滑动的同时能够拉伸弹簧704,从而将冲撞势能转换为弹性势能,而由于受到挤压作用,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上的软绵垫4压贴在晶体管本体3上,通过软绵垫4的柔软性提升外壳体的弹性碰撞能力,避免晶体管本体3受到碰撞时损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包括外壳体与晶体管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所述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包夹在晶体管本体(3)的上下两侧,所述上防护外壳(2)与下防护外壳(5)的两侧设有滑轨(6),所述滑轨(6)上设置有缓冲碰撞压力的滑动组件(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碰撞保护结构的车载封装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7)包括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所述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呈交叉状铰接在晶体管本体(3)的两侧外壁上,所述第一连杆(701)与第二连杆(702)的两端均铰接有滑块(703),所述滑块(703)与滑轨(6)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田陈宏仕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力迈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