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39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包括楼板本体和滑块,所述楼板本体的上端四角处设置有板连接机构,且板连接机构的内部设置有拉杆,所述滑块设置于拉杆的下端两侧,所述拉杆的正下端设置有弹簧,且拉杆的上端设置有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边缘一圈设置有密封圈,且防护盖的上端一侧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内侧两端设置有转孔,且转孔的内侧设置有轴块,所述轴块的一端设置有拉环。该建筑用叠合楼板设置有固定筒,固定筒的主要作用在于可通过预埋的方式将板连接机构与楼板本体之间进行相互固定,而为了避免固定筒在吊拉作业时出现滑脱现象,因此防滑底座的作用在于能够对固定筒与楼板本体之间进行嵌合固定。够对固定筒与楼板本体之间进行嵌合固定。够对固定筒与楼板本体之间进行嵌合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正是由于叠合楼板的大量使用,因此对于楼板的吊运安装便利度上也得到相应关注。
[0003]通常情况下在对叠合楼板吊装运输时,是在叠合楼板表面安装多个拉杆,用吊绳连接拉杆并向上起吊,但是这样在运输完成后需要拆除拉杆,比较费时费力,且拉杆在安装和拆除过程中会有磨损,也会对叠合楼板造成一定损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通常情况下在对叠合楼板吊装运输时,是在叠合楼板表面安装多个拉杆,用吊绳连接拉杆并向上起吊,但是这样在运输完成后需要拆除拉杆,比较费时费力,且拉杆在安装和拆除过程中会有磨损,也会对叠合楼板造成一定损坏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包括楼板本体和滑块,所述楼板本体的上端四角处设置有板连接机构,且板连接机构的内部设置有拉杆,所述滑块设置于拉杆的下端两侧,所述拉杆的正下端设置有弹簧,且拉杆的上端设置有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边缘一圈设置有密封圈,且防护盖的上端一侧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内侧两端设置有转孔,且转孔的内侧设置有轴块,所述轴块的一端设置有拉环。
[0006]优选的,所述板连接机构包括有固定筒、防滑底座、滑槽、外环体和沉淀槽,且固定筒的正下端设置有防滑底座,所述固定筒的内部两侧设置有滑槽,且固定筒的正上端设置有外环体,所述外环体的内侧下端一圈设置有沉淀槽。
[0007]优选的,所述外环体通过密封圈与防护盖之间构成弹性结构,且外环体下端的沉淀槽呈环形状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筒通过防滑底座与楼板本体之间构成嵌合状分布,且固定筒沿楼板本体的板面四角处均匀分布。
[0009]优选的,所述拉杆通过滑块和滑槽与固定筒之间构成限位滑动结构,且拉杆通过弹簧与固定筒之间构成弹性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防护盖通过密封圈与外环体之间构成嵌合状分布,且防护盖与拉杆为固定一体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拉环与弧形槽之间相互嵌合,且拉环通过轴块与转孔之间构成旋转结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用叠合楼板设置有拉杆,拉杆通过滑块和滑槽与固定筒之间构成限位滑动结构,由于拉杆和滑块的体积较小,且均为刚性材质,当在起吊的瞬间容易造成其变形和受损,因此弹簧能够在滑块瞬间起吊时提供弹性缓冲,从而起到保护连接件的作用,同时弹簧也使得拉杆在不使用时能够自动回弹复位,而滑槽则主要起到对滑块及拉杆进行限位滑动的作用。
[0013]防护盖通过密封圈与外环体之间构成嵌合状分布,由于拉环突出于楼板的高度较低,且不方便吊装操作,因此拉杆的作用在于能够对拉环的高度进行自然延伸,并方便施工人员进行吊装作业,而防护盖的作用在于能够扩大拉环的展开直径,并对拉环进行收起,同时也起到对固定筒的内部进行合盖密封的作用。
[0014]拉环与弧形槽之间相互嵌合,由于楼板在吊装施工时需要有吊拉支撑点,因此拉环的主要作用在于方便吊钩及缆绳对楼板进行点位固定,而转孔与轴块的作用在于方便拉环进行折叠收起,并隐藏在弧形槽中以保证楼板的表面平整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固定筒正视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固定筒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防护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楼板本体;2、板连接机构;201、固定筒;202、防滑底座;203、滑槽;204、外环体;205、沉淀槽;3、拉杆;4、滑块;5、弹簧;6、防护盖;7、密封圈;8、弧形槽;9、转孔;10、轴块;11、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包括楼板本体1、板连接机构2、固定筒201、防滑底座202、滑槽203、外环体204、沉淀槽205、拉杆3、滑块4、弹簧5、防护盖6、密封圈7、弧形槽8、转孔9、轴块10和拉环11,楼板本体1的上端四角处设置有板连接机构2,且板连接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拉杆3,滑块4设置于拉杆3的下端两侧,拉杆3的正下端设置有弹簧5,且拉杆3的上端设置有有防护盖6,防护盖6的边缘一圈设置有密封圈7,且防护盖6的上端一侧设置有弧形槽8,弧形槽8的内侧两端设置有转孔9,且转孔9的内侧设置有轴块10,轴块10的一端设置有拉环11;
[0022]板连接机构2包括有固定筒201、防滑底座202、滑槽203、外环体204和沉淀槽205,且固定筒201的正下端设置有防滑底座202,固定筒20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滑槽203,且固定筒201的正上端设置有外环体204,外环体204的内侧下端一圈设置有沉淀槽205,外环体204通过密封圈7与防护盖6之间构成弹性结构,且外环体204下端的沉淀槽205呈环形状分布,外环体204的作用在于能够对防护盖6的四周进行包围隐藏,以避免防护盖6与混凝土楼板
直接接触,而为了保证固定筒201的内部不会进入渣粒和水渍,则密封圈7的作用在于能够对防护盖6与外环体204的贴合边缘进行弹性密封,同时为了不可避免的渣粒和水渍进入固定筒201的内部,因此沉淀槽205的作用在于能够对这些杂质和水渍进行集中收纳;
[0023]固定筒201通过防滑底座202与楼板本体1之间构成嵌合状分布,且固定筒201沿楼板本体1的板面四角处均匀分布,固定筒201作为整个板连接机构2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可通过预埋的方式将板连接机构2与楼板本体1之间进行相互固定,而为了避免固定筒201在吊拉作业时出现滑脱现象,因此防滑底座202的作用在于能够对固定筒201与楼板本体1之间进行嵌合固定,从而完全避免了滑脱现象;
[0024]拉杆3通过滑块4和滑槽203与固定筒201之间构成限位滑动结构,且拉杆3通过弹簧5与固定筒201之间构成弹性结构,由于拉杆3和滑块4的体积较小,且均为刚性材质,当在起吊的瞬间容易造成其变形和受损,因此弹簧5能够在滑块4瞬间起吊时提供弹性缓冲,从而起到保护连接件的作用,同时弹簧5也使得拉杆3在不使用时能够自动回弹复位,而滑槽203则主要起到对滑块4及拉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包括楼板本体(1)和滑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本体(1)的上端四角处设置有板连接机构(2),且板连接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拉杆(3),所述滑块(4)设置于拉杆(3)的下端两侧,所述拉杆(3)的正下端设置有弹簧(5),且拉杆(3)的上端设置有有防护盖(6),所述防护盖(6)的边缘一圈设置有密封圈(7),且防护盖(6)的上端一侧设置有弧形槽(8),所述弧形槽(8)的内侧两端设置有转孔(9),且转孔(9)的内侧设置有轴块(10),所述轴块(10)的一端设置有拉环(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用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连接机构(2)包括有固定筒(201)、防滑底座(202)、滑槽(203)、外环体(204)和沉淀槽(205),且固定筒(201)的正下端设置有防滑底座(202),所述固定筒(20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滑槽(203),且固定筒(201)的正上端设置有外环体(204),所述外环体(204)的内侧下端一圈设置有沉淀槽(2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松左梦坡汪叶苗郑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