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0002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CT检查过程中,病人既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检查体位,又难以在较长时间保持体位,影响检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卧具,所述卧具的顶端设有颈托机构,且所述颈托机构包括托枕、滑杆和套筒,所述卧具正面的一侧设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相互对称分布的托枕,且两个所述托枕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呈纵向设置的滑杆,所述卧具的一侧内部固定安装有与两个所述滑杆呈对应设置的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且该装置不仅可以对病人的颈部起到托起稳固的作用,提高了CT检查工作的时效性,还能在检查过程中对病人的胳膊以及腿部夹紧。过程中对病人的胳膊以及腿部夹紧。过程中对病人的胳膊以及腿部夹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CT是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在X线诊断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X线检查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在1971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1976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
[0003]CT在现代医疗工作中被广泛运用,通常要求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后,再较长时间保持体位以满足检查需要,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常常由于躺下的位置不正确,需要反复调整,影响检查效率,并且检查过程中难以持续稳固姿势,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提出了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的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解决了在CT检查过程中,病人既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检查体位,又难以在较长时间保持体位,从而影响检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包括卧具,所述卧具的顶端设有颈托机构,且所述颈托机构包括托枕、滑杆和套筒,所述卧具正面的一侧设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相互对称分布的托枕,且两个所述托枕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呈纵向设置的滑杆,所述卧具的一侧内部固定安装有与两个所述滑杆呈对应设置的套筒,所述卧具的顶端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呈横向设置的轴杆,且所述轴杆与沿卧具长度方向的一侧呈水平设置,两个所述轴杆靠近托枕的一端均转动套设有呈纵向设置的L型支架,所述卧具上设有两组结构相同的夹持装置。
[0007]优选的,所述滑杆的底端贯穿卧具并延伸至套筒的内部,且所述套筒滑动套设滑杆,所述滑杆位于套筒内部的一端设有防脱块,且套筒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托块,所述防脱块的底端与托块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托枕位于两个所述轴杆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两个所述L型支架的顶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卧具的外部,且与位于同侧的托枕的底端铰接,所述卧具上设有与L型支架杆体相匹配的定位槽,两个所述轴杆与卧具的顶端内壁之间均设有第一弹簧,且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两个所述L型支架相互远离的一侧圆周侧壁上。
[0009]优选的,两个所述L型支架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同一侧的套筒的内部,且位于同侧的所述托块的下方,所述套筒的一侧底端设有与两个所述L型支架相互靠近的一侧杆体相匹配的槽口。
[0010]优选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调节杆、移动块、推板和导轨,所述卧具内部设转动安装有两个呈平行分布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圆周侧壁上设有两段纹路相反的螺纹,且所述调节杆的两端螺纹上分别套设有结构相同的移动块,同一个所述调节杆上的两个移动块
呈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移动块的顶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移动块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卧具外部,且固定安装推板,所述卧具上设有与连接杆的圆周侧壁相匹配的导轨。
[0011]优选的,所述调节杆的一侧贯穿并延伸至卧具的外部,且固定安装手摇控制器,两个所述推板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柔性密封袋,且所述柔性密封袋的内部填充有柔性球体颗粒。
[0012]优选的,两个所述托枕与两个所述推板整体的中心轴呈共轴设置。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1、通过设置颈托装置,可以对病人的颈部起到稳固的作用,避免在CT检查时,病人难以找准躺下的位置,导致反复调整,降低CT检查的时效性。
[0015]2、通过设置夹持机构,可以在CT检查过程中实现对病人的胳膊以及腿部进行夹紧的目的,缓解病人在检查过程中较长时间保持体位引起的不适,确保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0016]综上所述,该装置不仅可以对病人的颈部起到托起稳固的作用,降低病人检查时姿势错误的概率,提高了CT检查工作的时效性,还能实现在检查过程中对病人的胳膊以及腿部夹紧的目的,方便病人检查时保持正确的体位,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增强CT检查的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中卧具的俯剖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颈托装置的侧剖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卧具的侧剖图。
[0021]图中标号:1、卧具;2、托枕;3、滑杆;4、套筒;5、托块;6、L型支架;7、轴杆;8、第一弹簧;9、调节杆;10、移动块;11、推板;12、柔性密封袋;13、导轨;14、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参照图1

4,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包括卧具1,卧具1的顶端设有颈托机构,且颈托机构包括托枕2、滑杆3和套筒4,卧具1正面的一侧设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相互对称分布的托枕2,且两个托枕2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呈纵向设置的滑杆3,卧具1的一侧内部固定安装有与两个滑杆3呈对应设置的套筒4,滑杆3的底端贯穿卧具1并延伸至套筒4的内部,且套筒4滑动套设滑杆3,滑杆3位于套筒4内部的一端设有防脱块,且套筒4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托块5,防脱块的底端与托块5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4。
[0024]卧具1的顶端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呈横向设置的轴杆7,且轴杆7与沿卧具1长度方向的一侧呈水平设置,两个轴杆7靠近托枕2的一端均转动套设有呈纵向设置的L型支架6,两个托枕2位于两个轴杆7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两个L型支架6的顶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卧具1的外部,且与位于同侧的托枕2的底端铰接,卧具1上设有与L型支架6杆体相匹配的定位
槽,两个轴杆7与卧具1的顶端内壁之间均设有第一弹簧8,且两个第一弹簧8套设于两个L型支架6相互远离的一侧圆周侧壁上,两个L型支架6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同一侧的套筒4的内部,且位于同侧的托块5的下方,套筒4的一侧底端设有与两个L型支架6相互靠近的一侧杆体相匹配的槽口,可以在CT检查过程中对病人的颈部起到稳固托起的作用。
[0025]卧具1上设有两组结构相同的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调节杆9、移动块10、推板11和导轨13,卧具1内部设转动安装有两个呈平行分布的调节杆9,调节杆9的圆周侧壁上设有两段纹路相反的螺纹,且调节杆9的两端螺纹上分别套设有结构相同的移动块10,同一个调节杆9上的两个移动块10呈相对设置,两个移动块10的顶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移动块10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卧具1外部,且固定安装推板11,卧具1上设有与连接杆的圆周侧壁相匹配的导轨13,调节杆9的一侧贯穿并延伸至卧具1的外部,且固定安装手摇控制器,两个推板11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柔性密封袋12,且柔性密封袋12的内部填充有柔性球体颗粒,两个托枕2与两个推板11整体的中心轴呈共轴设置,可以有助于病人在做CT检查时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包括卧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具(1)的顶端设有颈托机构,且所述颈托机构包括托枕(2)、滑杆(3)和套筒(4),所述卧具(1)正面的一侧设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相互对称分布的托枕(2),且两个所述托枕(2)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呈纵向设置的滑杆(3),所述卧具(1)的一侧内部固定安装有与两个所述滑杆(3)呈对应设置的套筒(4),所述卧具(1)的顶端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呈横向设置的轴杆(7),且所述轴杆(7)与沿卧具(1)长度方向的一侧呈水平设置,两个所述轴杆(7)靠近托枕(2)的一端均转动套设有呈纵向设置的L型支架(6),所述卧具(1)上设有两组结构相同的夹持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3)的底端贯穿卧具(1)并延伸至套筒(4)的内部,且所述套筒(4)滑动套设滑杆(3),所述滑杆(3)位于套筒(4)内部的一端设有防脱块,且套筒(4)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托块(5),所述防脱块的底端与托块(5)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机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托枕(2)位于两个所述轴杆(7)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两个所述L型支架(6)的顶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卧具(1)的外部,且与位于同侧的托枕(2)的底端铰接,所述卧具(1)上设有与L型支架(6)杆体相匹配的定位槽,两个所述轴杆(7)与卧具(1)的顶端内壁之间均设有第一弹簧(8),且两个所述第一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颖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悦星环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