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822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采用拉管施工法并借鉴顶管施工套管作用,安全、快速穿越既有构筑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进行两次施工,第一次进行回拖套管施工,第二次进行回拖设计管线施工;套管直径大于设计管线直径;其中,套管与钻孔间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浆液进行注浆加固,保证钻孔与管壁空隙密实、构筑物不塌陷;套管前后端口采用聚氨酯发泡进行封堵,其与所述设计管线之间的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密实,确保设计管线运行过程中不晃动;套管出、入土点采取防水翼环+粘性土回填方式进行防渗,减少基层渗流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施工速度快、投资小、安全风险低的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传统供排水、供油、供燃气等工程设计管线穿越构筑物施工方法施工速度慢、投资大、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市政供排水、供油、供燃气等工程穿越公路、铁路等既有构筑物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水利、市政供排水、供油、供燃气等工程设计管线穿越公路、铁路等既有构筑物施工时,为确保构筑物沉降在允许范围内,保证施工安全及既有构筑物的有效运行,往往采取顶管施工方法,存在着施工速度慢、投资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速度快、投资小、安全风险低的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解决传统供排水、供油、供燃气等工程设计管线穿越构筑物施工方法施工速度慢、投资大、安全风险高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进行两次施工,第一次进行回拖套管施工,第二次进行回拖设计管线施工;施工后套管与设计管线呈嵌套式同心结构,设计管线位于套管内侧;
[0007]套管直径大于设计管线直径;
[0008]其中,套管与钻孔间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浆液进行注浆加固,保证钻孔与管壁空隙密实、构筑物不塌陷;
[0009]套管前后端口采用聚氨酯发泡进行封堵,其与所述设计管线之间的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密实,确保设计管线运行过程中不晃动;
[0010]套管出、入土点采取防水翼环+粘性土回填方式进行防渗,减少基层渗流量。
[0011]进一步地,管材为PE管。
[0012]进一步地,套管直径较设计管线大约20cm~30cm。
[0013]进一步地,水泥粉煤灰浆液注浆加固设备为高压注浆机。
[0014]进一步地,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为利用空压机配合干式混凝土喷射机通过喷射软管插入套管一端侧壁开孔将套管与设计管线之间的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密实。
[0015]进一步地,水泥粉煤灰浆液为水:水泥:粉煤灰按质量比1:1:0.25混合后调成的浆液;水泥粉煤灰干粉为水泥:粉煤灰按质量比3:1混合。
[0016]进一步地,水防水翼环设置三道,每道止水环的间距为1.0m,第一道防水翼环紧贴出入土点,粘性土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
×
10
‑5cm/s并覆盖三道防水翼环。
[0017]本专利技术采用拉管施工法并借鉴顶管施工套管作用,安全、快速穿越既有构筑物。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共进行两次拉管穿越施工,第一次进行回拖套管施工,第二次进行回拖设计管线施工,管材为PE管,套管直径较设计管线大,套管与钻孔间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
煤灰浆液进行注浆加固,保证钻孔与管壁空隙密实、构筑物不塌陷;套管前后端口采用聚氨酯发泡进行封堵,其与设计管线之间的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密实,确保设计管线运行过程中不晃动;套管出、入土点采取防水翼环+粘性土回填方式进行防渗,减少基层渗流量,降低构筑物塌陷风险。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供排水、供油、供燃气等工程设计管线穿越公路、铁路等既有构筑物时施工速度慢、投资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体如下:
[0020]①
通过采用拉管法回拖套管代替顶管法顶进套管,实现套管穿越既有构筑物,优化了施工工艺,缩短了套管穿越既有构筑物的施工时间(取消了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工序,改进了套管穿越施工方法,并规避了其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基坑坍塌、涌水、中毒及触电等安全风险),更加安全快速,减少了工程投资。
[0021]②
设计管线管材由钢管调整为PE管,减少了管线材料成本,缩短了管线安装时间;
[0022]③
设计管线外侧设同质套管,套管与设计管线之间空隙采用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管口采用聚氨酯发泡封堵,并在套管出、入土点采取防水翼环(嵌套在套管外侧,端部紧贴出、入土点土体)+粘性土回填(回填范围为套管外壁以外2m范围内)方式进行防渗,保证设计管线施工及运行期间既有构筑物不发生塌陷、渗透破坏等问题,降低了安全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实施例的既有构筑物为双向六车道的省道,沥青路面30m,路基宽度32m。
[0025]本实施例的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6]进行两次施工,第一次进行回拖套管施工,第二次进行回拖设计管线施工;施工后套管与设计管线呈嵌套式同心结构,设计管线位于套管内侧;管材为PE管。
[0027]套管直径较设计管线大约20cm~30cm。其中,套管与钻孔间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浆液进行注浆加固,保证钻孔与管壁空隙密实、构筑物不塌陷;水泥粉煤灰浆液注浆加固设备为高压注浆机。
[0028]套管前后端口采用聚氨酯发泡进行封堵,其与所述设计管线之间的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密实,确保设计管线运行过程中不晃动;套管出、入土点采取防水翼环+粘性土回填方式进行防渗,减少基层渗流量。
[0029]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为利用空压机配合干式混凝土喷射机通过喷射软管插入套管一端侧壁开孔将套管与设计管线之间的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密实。
[0030]水泥粉煤灰浆液为水:水泥:粉煤灰按质量比1:1:0.25混合后调成的浆液;水泥粉煤灰干粉为水泥:粉煤灰按质量比3:1混合。
[0031]水防水翼环设置三道,每道止水环的间距为1.0m,第一道防水翼环紧贴出入土点,粘性土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
×
10
‑5cm/s并覆盖三道防水翼环。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构筑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进行两次施工,第一次进行回拖套管施工,第二次进行回拖设计管线施工;施工后套管与设计管线呈嵌套式同心结构,设计管线位于套管内侧;套管直径大于设计管线直径;其中,套管与钻孔间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浆液进行注浆加固,保证钻孔与管壁空隙密实、构筑物不塌陷;套管前后端口采用聚氨酯发泡进行封堵,其与所述设计管线之间的空隙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干粉冲填密实,确保设计管线运行过程中不晃动;套管出、入土点采取防水翼环+粘性土回填方式进行防渗,减少基层渗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管材为PE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套管直径较设计管线大约20cm~3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方越李坤鹏辛石镱康建龙谢国章田磊靳言言杜纪龙成祥李瑞段龙辉张勇为王斌刘欢黄明王勇魏晓梦董二伟魏信邦刘鹏飞曾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