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打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796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打鼾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以如下内容为特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内置于鼻腔内,在接触鼻腔内面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设有分岔区域部,外壁部具备突出部,与鼻腔结构相对应地柔性置入鼻腔深处,并增强鼻腔的扩张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本体外壁部(201);分岔区域部(203),其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以及突出部(205),其配置在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的分岔区域部(203)的下侧。侧。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防止打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打鼾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以如下内容为特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内置于鼻腔内,在接触鼻腔内面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设有分岔区域部,外壁部具备突出部,与鼻腔结构相对应地柔性置入鼻腔深处,并增强鼻腔的扩张力。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打鼾是阻塞性呼吸的俚语,其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随着气道生理学的发展,被视作一种疾病。
[0003]打鼾是人体进行呼吸时,由于空气进入气道之前穿过的咽喉部变窄,使空气不容易进出人体才出现,睡眠时出现呼吸困难是其症状表征。
[0004]并且,睡眠中,由于肌肉严重松弛或重度肥胖症等其他原因,气道被完全堵塞时,致使肺部无法通气,人们将其称作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0005]持续这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状态时,肺部无法获得新鲜空气,大脑在感知到这种情况之后,会警醒人体,使肌肉收缩,重新打开气道,因此,会大口吸气之后,又重新呼吸。
[0006]出现这种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症状时,内面覆盖有粘膜的鼻腔的鼻甲部由于具有丰富的静脉丛,遇到冷空气等时,会出现肿胀,阻塞鼻道,使经由鼻子流入体内的空气量变少,出现呼吸困难。
[0007]并且,如上所述,在鼻道变窄的状态下,仰面睡眠时,舌根会伸向喉咙的内侧,使气道变窄或者被阻塞,此时,如果通过变窄的气道吸入空气时,会使变松弛的软颚发生振动,引起打鼾。
[0008]如上所述,睡眠时,如果出现暂停呼吸现象或者打鼾严重,就会不能吸入足够的空气,因此,无法睡眠,还会在睡醒之后,感到犯困或者头昏重不清醒重,这不仅会降低注意力和判断力的同时,疲劳驾驶引起交通事故的危险性高,并且,这种状态持续时,由于缺氧,会加重心脏或肺部负担,引起高血压、心脏麻痹、惊厥等严重的并发症。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于鼻腔内,扩张鼻腔,从而增大鼻腔呼吸量,防止打鼾的防止打鼾装置。
[0011]并且,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所述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上部设有分岔区域部,与鼻腔结构相对应地柔性置入鼻腔深处的结构。
[0012]并且,本专利技术在所述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具备突出部,从而通过扩充外壁部,提供一种防止打鼾装置的鼻腔扩张力增强结构。
[0013]并且,本专利技术在所述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上部形成凸起部,提供一种扩张鼻腔、置于鼻腔时被固定而不容易脱落的结构。
[0014]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受此限定,通常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所述内容清楚地理
解未提及的又另一目的。
[0015]课题解决方案
[0016]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具备:本体外壁部(201);分岔区域部(203),其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以及突出部(205),其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的分岔区域部(203)上,以相较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更薄的厚度或更小的强度,形成包括膜的支撑件(207)。
[0017]并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具备:本体外壁部(201);分岔区域部(203),其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以及突出部(205),其配置在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的分岔区域部(203)的下侧。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的分岔区域部(203)上,以相较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更薄的厚度或更小的强度,形成包括膜的支撑件(207)。
[0018]所述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分岔区域部(203)的形态呈U型或V型。
[0019]所述本专利技术中,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的分岔区域部(203)的下侧沿着所述外壁部的外侧方向具备半圆形突出部(205)。
[0020]专利技术效果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与鼻腔结构相对应地置入鼻腔深处。
[0022]并且,本专利技术置于鼻腔内扩张鼻腔,从而增大鼻腔呼吸量,以防止打鼾。
[0023]并且,本专利技术在所述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上部形成凸起部,可以提供一种扩张鼻腔、置于鼻腔时被固定而不容易脱落的结构。
[0024]并且,在防止打鼾装置的外侧部上部形成凸起部,可以使防止打鼾装置外壁部,沿着作为鼻腔方向的外侧,提升弹性支撑力、鼻腔扩张力、鼻腔中固定力等。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
[0026]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0027]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图。
[0028]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本体外壁部201及本体内壁部20的截面。
[0029]图5示出了所述图4的截面形状体现于一个防止打鼾装置时状态。
[0030]图6示出了所述图4的截面形状体现于两个防止打鼾装置时状态。
[0031]图7示出了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具备鼻涕渗漏保护部102时状态。
[0032]图8是以相较于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更薄的厚度或更小的强度,在形成于外壁部的分岔区域部203上形成包括膜的支撑件207的斜视图。
[0033]图9是以相较于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更薄的厚度或更小的强度,在形成于外壁部的分岔区域部203上形成包括膜的支撑件207的正面图。
[0034]图10是以相较于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更薄的厚度或更小的强度,在形成于外壁部的分岔区域部203上形成包括膜的支撑件207的平面图。
[0035]图11是以相较于防止打鼾装置的外壁部更薄的厚度或更小的强度,在形成于外壁部的分岔区域部203上形成包括膜的支撑件207的底面图。
[0036]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
[0037]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正面图和背面图。
[0038]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左/右侧面图。
[0039]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0040]图1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底面图。
[0041]图17至图23是与所述图12至图16相关的本专利技术又另一实施例的防止打鼾装置的截面图。
[0042]图2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止打鼾装置的放大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0044]但,附图用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该等实施例的限定。并且,即使是实施本专利技术时必备的构成,但,关于已经被传统技术介绍或者通常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公知技术容易掌握的内容,将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如,齿冠部分等。
[0045]应当注意,对于各附图的构件附上符号时,即使相同构件出现在不同的附图上,也会尽可能地使其具有相同的符号。并且,在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时,对于实质相同的内容,将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0046]并且,记载成某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防止打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本体外壁部(201);分岔区域部(203),其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以及突出部(205),其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的分岔区域部(203)上,以相较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更薄的厚度或更小的强度,形成包括膜的支撑件(2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岔区域部(203)呈U型或V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鼾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本体外壁部(201)的分岔区域部(203)的下侧沿着所述外壁部的外侧方向,具备半圆形突出部(20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介于所述本体外鼻部厚度的40%至60%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鼻部的下部(201b)的内侧具备本体增强部(9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壁部的下部(201b)的一侧面接触连接环(50),所述连接环的横宽(70)越靠近所述本体外壁部的下部一侧面越大(60),与所述增大横宽的端部(60)接触的所述本体外壁部的下部(201b)的内侧具备本体增强部(90)。7.一种防止打鼾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孝光
申请(专利权)人:空气实验室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