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7500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其插管主体芯部成型供氧通道,插管主体下端部装设第一球囊、位于第一球囊下端侧且与第一球囊间隔布置的第二球囊;插管主体管壁成型有与第一球囊内腔连通的第一注气通道、与第二球囊内腔连通的第二注气通道;插管主体外表面开设有位于第一球囊上方且靠近第一球囊的第一抽吸孔、位于第二球囊上方且靠近第二球囊的第二抽吸孔,插管主体的管壁成型有与第一抽吸孔连通的第一抽吸通道、与第二抽吸孔连通的第二抽吸通道;插管主体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第二抽吸环形槽,第一抽吸环形槽与第一抽吸孔连通,第二抽吸环形槽与第二抽吸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的优点,且能够有效将分泌物抽吸排出体外。泌物抽吸排出体外。泌物抽吸排出体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气管插管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胸外科手术要求麻醉医师能够使术侧肺停止通气并塌陷,以保护非手术侧肺免受血液、肿瘤或感染性物质的污染,并维持非术侧单肺通气;没有肺隔离和单肺通气技术,胸外科手术是十分危险的。
[0003]在手术进行中一般通过气管插管来实现通气。需指出的是,对于现有的气管插管而言,其一般仅具有一个球囊,在将气管插管插入至患者气管内时,球囊的位置位于患者气管声门位置下方,即气管插管只能抽吸声门位置下方的分泌物,而不能够将声门上方的咽部分泌物以及胃部反流物抽吸排出。
[0004]另外,对于现有的气管插管而言,其抽吸孔只能够抽吸指定朝向的分泌物,分泌物抽吸不完全且抽吸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该新型气管插管结构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地将分泌物抽吸排出体外。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包括有呈中空圆管形状的插管主体,插管主体的芯部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轴线方向延伸且完全贯穿的供氧通道,插管主体的下端部装设有第一球囊、位于第一球囊下端侧且与第一球囊间隔布置的第二球囊,第一球囊、第二球囊分别套装于插管主体的外围;
[0008]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一球囊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与供氧通道相间隔的第一注气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一球囊的内腔连通;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二球囊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相间隔的第二注气通道,第二注气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二球囊的内腔连通;
[0009]插管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位于第一球囊上方且靠近第一球囊的第一抽吸孔、位于第二球囊上方且靠近第二球囊的第二抽吸孔;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一抽吸孔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第二注气通道相间隔的第一抽吸通道,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二抽吸孔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第二注气通道、第一抽吸通道相间隔的第二抽吸通道,第一抽吸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一抽吸孔连通,第二抽吸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二抽吸孔连通;
[0010]插管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分别沿着插管主体外表面周向环形延伸的第一抽吸环形槽、第二抽吸环形槽,第一抽吸环形槽与第一抽吸孔连通,第二抽吸环形槽与第二抽吸孔连通。
[0011]其中,所述插管主体的上端部于所述供氧通道的上端开口处装设有供氧接头。
[0012]其中,所述第一抽吸通道的上端开口、所述第二抽吸通道的上端开口分别位于所述插管主体的上端部,第一抽吸通道的上端开口处连设有第一抽吸软管,第一抽吸软管的末端部装设有第一抽吸接头;第二抽吸通道的上端开口处连设有第二抽吸软管,第二抽吸软管的末端部装设有第二抽吸接头。
[0013]其中,所述第一注气通道的上端开口位于所述插管主体的上端部,第一注气通道的上端开口处连设有第一注气软管,第一注气软管的末端部装设有第一单向阀注气接头;
[0014]所述第二注气通道的上端开口位于插管主体的上端部,第二注气通道的上端开口处连设有第二注气软管,第二注气软管的末端部装设有第二单向阀注气接头。
[0015]其中,所述插管主体的管壁于所述第二球囊的下端侧开设有完全贯穿的墨菲氏孔。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其包括有呈中空圆管形状的插管主体,插管主体的芯部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轴线方向延伸且完全贯穿的供氧通道,插管主体的下端部装设有第一球囊、位于第一球囊下端侧且与第一球囊间隔布置的第二球囊,第一球囊、第二球囊分别套装于插管主体的外围;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一球囊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与供氧通道相间隔的第一注气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一球囊的内腔连通;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二球囊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相间隔的第二注气通道,第二注气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二球囊的内腔连通;插管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位于第一球囊上方且靠近第一球囊的第一抽吸孔、位于第二球囊上方且靠近第二球囊的第二抽吸孔;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一抽吸孔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第二注气通道相间隔的第一抽吸通道,插管主体的管壁对应第二抽吸孔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第一注气通道、第二注气通道、第一抽吸通道相间隔的第二抽吸通道,第一抽吸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一抽吸孔连通,第二抽吸通道的下端部与第二抽吸孔连通;插管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分别沿着插管主体外表面周向环形延伸的第一抽吸环形槽、第二抽吸环形槽,第一抽吸环形槽与第一抽吸孔连通,第二抽吸环形槽与第二抽吸孔连通。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的优点,且能够有效地将分泌物抽吸排出体外。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在图1中包括有:
[0020]1——插管主体
ꢀꢀꢀꢀꢀꢀꢀꢀꢀ
11——供氧通道
[0021]121——第一注气通道
ꢀꢀꢀ
122——第二注气通道
[0022]131——第一抽吸孔
ꢀꢀꢀꢀꢀ
132——第二抽吸孔
[0023]141——第一抽吸通道
ꢀꢀꢀ
142——第二抽吸通道
[0024]151——第一抽吸环形槽 152——第二抽吸环形槽
[0025]16——墨菲氏孔
ꢀꢀꢀꢀꢀꢀꢀꢀ
2——第一球囊
[0026]3——第二球囊
ꢀꢀꢀꢀꢀꢀꢀꢀꢀ
4——供氧接头
[0027]511——第一抽吸软管
ꢀꢀꢀ
512——第一抽吸接头
[0028]521——第二抽吸软管
ꢀꢀꢀ
522——第二抽吸接头
[0029]611——第一注气软管
ꢀꢀꢀ
612——第一单向阀注气接头
[0030]621——第二注气软管
ꢀꢀꢀ
622——第二单向阀注气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进行说明。
[0032]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其包括有呈中空圆管形状的插管主体1,插管主体1的芯部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1轴线方向延伸且完全贯穿的供氧通道11,插管主体1的下端部装设有第一球囊2、位于第一球囊2下端侧且与第一球囊2间隔布置的第二球囊3,第一球囊2、第二球囊3分别套装于插管主体1的外围。
[0033]其中,插管主体1的管壁对应第一球囊2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1延伸且与供氧通道11相间隔的第一注气通道121,第一注气通道121的下端部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气管插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呈中空圆管形状的插管主体(1),插管主体(1)的芯部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1)轴线方向延伸且完全贯穿的供氧通道(11),插管主体(1)的下端部装设有第一球囊(2)、位于第一球囊(2)下端侧且与第一球囊(2)间隔布置的第二球囊(3),第一球囊(2)、第二球囊(3)分别套装于插管主体(1)的外围;插管主体(1)的管壁对应第一球囊(2)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1)延伸且与供氧通道(11)相间隔的第一注气通道(121),第一注气通道(121)的下端部与第一球囊(2)的内腔连通;插管主体(1)的管壁对应第二球囊(3)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1)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11)、第一注气通道(121)相间隔的第二注气通道(122),第二注气通道(122)的下端部与第二球囊(3)的内腔连通;插管主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位于第一球囊(2)上方且靠近第一球囊(2)的第一抽吸孔(131)、位于第二球囊(3)上方且靠近第二球囊(3)的第二抽吸孔(132);插管主体(1)的管壁对应第一抽吸孔(131)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1)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11)、第一注气通道(121)、第二注气通道(122)相间隔的第一抽吸通道(141),插管主体(1)的管壁对应第二抽吸孔(132)成型有沿着插管主体(1)延伸且分别与供氧通道(11)、第一注气通道(121)、第二注气通道(122)、第一抽吸通道(141)相间隔的第二抽吸通道(142),第一抽吸通道(141)的下端部与第一抽吸孔(131)连通,第二抽吸通道(142)的下端部与第二抽吸孔(132)连通;插管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冠帅蔡建珍钟玉杭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