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船行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6389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两栖船行走机构,包括船体,船体的底部中心处安装定位栓,定位栓的前后侧均固定液压销钉,液压销钉的上端部固定连接在船体的下表面,液压销钉的下端部固定连接行走装置,行走装置包括连接板、安装块、伸缩杆、升降油缸、活塞杆、转向油缸、转向轴、连接座、控制箱、吊耳、左履带轮、右履带轮和支撑座。本两栖船行走机构,升降油缸能够带动活塞杆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海上运输时,升降油缸对活塞杆进行收缩,占地面积小能够减小阻力,方便船在海上前进,陆地运输时,升降油缸带动活塞杆伸长固定,履带轮接触地面实现前进,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履带轮解决了轮子陷入沼泽无法前进,影响船只通过的问题,提高了船只前进的灵活性。活性。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两栖船行走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船只行走机构
,具体为两栖船行走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中国有两万公里以上的海岸线,近海海洋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受制于潮汐和海岸地形的限制,近海海洋资源不能更高效的开发。比如海岸养殖业,沿海风电行业,作业时间只能在有限的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两栖船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
[0003]目前,两栖船因其方便快捷而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在城市内涝救灾、应急演练、不特定水域的紧急救助、滩涂养殖甚至军事抢滩登陆领域均有重要应用。
[0004]常规的水陆两栖船在陆地进行行走时,均采用轮式结构,由于船体自身重量较大,当其行走在泥泞的路面、沙滩、滩涂等场地时,轮子容易陷落而无法行走;同时,当其行走在较为崎岖的路面上时,在遇到较高的障碍物,或者路面起伏落差太大时,轮式结构往往无法攀爬前行,从而影响了其通过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两栖船行走机构,具有液压销钉保证船体与行走装置的连接更加紧固,提高装置的稳定性,行走装置能够保证船在水陆运输中都可以进行稳定的前进,升降油缸能够带动活塞杆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当船在海上运输时,升降油缸使得活塞杆收缩,占地面积小能够减小阻力,方便船在海上前进,当船在陆地运输时,升降油缸带动活塞杆伸长固定,使得左履带轮与右履带轮接触地面实现前进,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履带轮的设置解决了轮子陷入沼泽或湿地里无法前进,影响船只通过的问题,提高了船只前进的灵活性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两栖船行走机构,包括船体,船体的底部中心处安装定位栓,定位栓的前后侧均固定液压销钉,液压销钉的上端部固定连接在船体的下表面,液压销钉的下端部固定连接行走装置,行走装置包括连接板、安装块、伸缩杆、升降油缸、活塞杆、转向油缸、转向轴、连接座、控制箱、吊耳、左履带轮、右履带轮和支撑座,连接板上端面的中部连接定位栓,连接板上端面的前后侧均连接液压销钉的底部,连接板下端面的两侧固定安装块,安装块的下方设有伸缩杆,伸缩杆的一端延伸至安装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板下端面的中部固定安装升降油缸,升降油缸的下方设置活塞杆,活塞杆插入连接升降油缸,活塞杆远离升降油缸的一端连接转向油缸,转向油缸的下方活动连接转向轴,转向轴的下方设置连接座,连接座的下方设有控制箱,连接座固定在控制箱上,控制箱的两侧连接吊耳的一端,左侧吊耳的另一端连接左履带轮,右侧吊耳的另一端连接右履带轮,左履带轮与右履带轮之间设置支撑座,左履带轮与右履带轮之间通过支撑座连接,支撑座的上端部与控制箱的下端部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液压销钉设置有四个,定位栓的前方安装两个,定位栓的后方安装两个。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上端面的中部开设槽孔,定位栓的下端部插入至槽孔内,定位栓与槽孔的尺寸相匹配。
[0009]优选的,所述升降油缸的一端延伸至连接板的内部固定,升降油缸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活塞杆。
[0010]优选的,所述转向轴设置在连接座的上方,连接座的中部活动连接转向轴的底轴。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底部与控制箱的顶部相接触,控制箱与连接座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左侧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左履带轮的上端部连接,右侧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右履带轮的上端部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两栖船行走机构,液压销钉保证船体与行走装置的连接更加紧固,提高装置的稳定性,行走装置能够保证船在水陆运输中都可以进行稳定的前进,升降油缸能够带动活塞杆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当船在海上运输时,升降油缸使得活塞杆收缩,占地面积小能够减小阻力,方便船在海上前进,当船在陆地运输时,升降油缸带动活塞杆伸长固定,使得左履带轮与右履带轮接触地面实现前进,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履带轮的设置解决了轮子陷入沼泽或湿地里无法前进,影响船只通过的问题,提高了船只前进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行走装置的结构图;
[0018]图4为本技术行走装置的局部图。
[0019]图中:1、船体;2、定位栓;3、液压销钉;4、行走装置;401、连接板;402、安装块;403、伸缩杆;404、升降油缸;405、活塞杆;406、转向油缸;407、转向轴;408、连接座;409、控制箱;410、吊耳;411、左履带轮;412、右履带轮;413、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两栖船行走机构,包括船体1,船体1的底部中心处安装定位栓2,用于对行走装置4进行定位,定位栓2的前后侧均固定液压销钉3,液压销钉3设置有四个,定位栓2的前方安装两个,定位栓2的后方安装两个,液压销钉3的上端部固定连接在船体1的下表面,液压销钉3的下端部固定连接行走装置4,液压销钉3能够将行走装置4与船体1连接成一个整体,设置液压销钉3保证船体1与行走装置4的连接更加紧固,提高装置的稳定性,行走装置4能够保证船在水陆运输中都可以进行稳定的前进,行走装置4包括连接板401、安装块402、伸缩杆403、升降油缸404、活塞杆405、转向油缸406、转向轴407、连接座408、控制箱409、吊耳410、左履带轮411、右履带轮412和支撑座413,连接板401上端面的中部连接定位栓2,连接板401上端面的中部开设槽孔,定位栓2的下端部插入至槽孔内,定位栓2与槽孔的
尺寸相匹配,保证定位栓2与连接板401的紧密连接,连接板401上端面的前后侧均连接液压销钉3的底部,连接板401下端面的两侧固定安装块402,安装块402的下方设有伸缩杆403,伸缩杆403的一端延伸至安装块402的内部固定,连接板401下端面的中部固定安装升降油缸404,升降油缸404的下方设置活塞杆405,升降油缸404的一端延伸至连接板401的内部固定,升降油缸404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活塞杆405,活塞杆405插入连接升降油缸404,升降油缸404能够带动活塞杆405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当船在海上运输时,升降油缸404使得活塞杆405收缩,占地面积小能够减小阻力,方便船在海上前进,当船在陆地运输时,升降油缸404带动活塞杆405伸长固定,使得左履带轮411与右履带轮412接触地面进行灵活前进,提高装置的实用性,活塞杆405远离升降油缸404的一端连接转向油缸406,转向油缸406的下方活动连接转向轴407,转向油缸406与转向轴407配合工作能够改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两栖船行走机构,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的底部中心处安装定位栓(2),定位栓(2)的前后侧均固定液压销钉(3),液压销钉(3)的上端部固定连接在船体(1)的下表面,液压销钉(3)的下端部固定连接行走装置(4),行走装置(4)包括连接板(401)、安装块(402)、伸缩杆(403)、升降油缸(404)、活塞杆(405)、转向油缸(406)、转向轴(407)、连接座(408)、控制箱(409)、吊耳(410)、左履带轮(411)、右履带轮(412)和支撑座(413),连接板(401)上端面的中部连接定位栓(2),连接板(401)上端面的前后侧均连接液压销钉(3)的底部,连接板(401)下端面的两侧固定安装块(402),安装块(402)的下方设有伸缩杆(403),伸缩杆(403)的一端延伸至安装块(402)的内部固定,连接板(401)下端面的中部固定安装升降油缸(404),升降油缸(404)的下方设置活塞杆(405),活塞杆(405)插入连接升降油缸(404),活塞杆(405)远离升降油缸(404)的一端连接转向油缸(406),转向油缸(406)的下方活动连接转向轴(407),转向轴(407)的下方设置连接座(408),连接座(408)的下方设有控制箱(409),连接座(408)固定在控制箱(409)上,控制箱(409)的两侧连接吊耳(410)的一端,左侧吊耳(410)的另一端连接左履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静周滨刘红磊李慧于丹贾丽云陈晨田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