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包括上分流板,所述上分流板的底端安装有下分流板,所述上分流板的底端开有上半圆槽,所述上半圆槽的内壁安装有上保温板,所述下半圆槽的内部安装有下加热板,所述下加热板的内部安装有分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上保温板和下保温板,减少分流管在分流板内部加热时的热量流失,减少能量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分流板上的温度,防止了使用过程中,烫伤操作者;设置的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包裹分流管,使分流管内部的塑料熔体全面受热,而且在注射点喷嘴连接圈和主流道喷嘴连接圈的表面安装第一加热套和第二加热套,充分加热塑料熔体。充分加热塑料熔体。充分加热塑料熔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
,具体为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热流道系统是注塑模具中将注塑机射出的注塑液导至注塑模具中铸件成型腔内的组件。热流道系统中主要的部件就是分流板,分流流板又叫热流道分流板它是热流道系统的中心部件,它将主流道喷嘴传输来的塑料熔体经流道分送到各注射点喷嘴。分流板可以使模具的型腔均匀填充,塑料平衡流动,系统热量平衡。
[0003]现有的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加热方式,然而分流管在分流板内部加热时,热量容易随着加热过程中产生流失,造成能量损失,从而加大能量消耗,提高生产成本,当热量传递到分流板时,由于分流板温度过高,容易烫伤操作者,产生危害。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通过设置上保温板和下保温板,减少分流管在分流板内部加热时的热量流失,减少能量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分流板上的温度,防止了使用过程中,烫伤操作者,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包括上分流板,所述上分流板的底端安装有下分流板,所述上分流板的底端开有上半圆槽,所述下分流板的顶端开有下半圆槽,所述上半圆槽的内壁安装有上保温板,所述下半月槽的内壁安装有下保温板,所述下半圆槽的内部安装有下加热板,所述下加热板的顶端安装有上加热板,所述下加热板的内部安装有分流管。
[0007]优选的,所述下加热板的外表面固定有下凸块,所述上加热板的外表面固定有上凸块,所述下凸块和上凸块的顶端与下保温板和上保温板的内表面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上半圆槽和下半圆槽的半径相等且组合成圆槽,所述上保温板和下保温板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所述下凸块和上凸块均为半球形,所述下加热板和上加热板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所述下加热板的内径和分流管的外径相等。
[0009]优选的,所述分流管的顶端固定有注射点喷嘴连接圈,所述分流管的顶端中间固定有主流道喷嘴连接圈。
[0010]优选的,所述注射点喷嘴连接圈的表面安装有第一加热套,所述主流道喷嘴连接圈的表面安装有第二加热套。
[0011]优选的,所述上分流板的顶端开有注射点喷嘴连接圈孔,所述上分流板的顶端中间开有主流道喷嘴连接圈孔,所述第一加热套和第二加热套均固定在上加热板的顶端,所
述第一加热套穿过注射点喷嘴连接圈孔并与上分流板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套穿过主流道喷嘴连接圈孔并与上分流板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下分流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上分流板的顶端穿过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穿过上分流板预留的通孔与下分流板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的侧面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表面穿过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穿过盖板预留的通孔与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预留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的侧面设置有电机,所述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杆。
[0015]优选的,所述连接杆远离螺杆的一端贯穿盖板并延伸至盖板远离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连接杆远离电机的一端贯穿分流管的一端并延伸至分流管的内部固定安装于螺杆的一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上保温板和下保温板,减少分流管在分流板内部加热时的热量流失,减少能量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分流板上的温度,防止了使用过程中,烫伤操作者;
[0018]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包裹分流管,使分流管内部的塑料熔体全面受热,而且在注射点喷嘴连接圈和主流道喷嘴连接圈的表面安装第一加热套和第二加热套,充分加热塑料熔体。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局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主视图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下分流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下分流板;2、上分流板;3、第一螺栓;4、盖板;5、第二螺栓;6、连接杆;7、电机;8、主流道喷嘴连接圈孔;9、第二加热套;10、主流道喷嘴连接圈;11、注射点喷嘴连接圈;12、第一加热套;13、注射点喷嘴连接圈孔;14、下保温板;15、下凸块;16、下加热板;17、分流管;18、螺杆;19、上加热板;20、上凸块;21、上保温板;22、上半圆槽;23、下半圆槽;24、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6]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包括上分流板2,上分流板2的底端安装有下分流板1,上分流板2的底端开有上半圆槽22,下分流板1的顶端开有下半圆槽23,上半圆槽
22的内壁安装有上保温板21,下半圆槽23的内壁安装有下保温板14,下半圆槽23的内部安装有下加热板16,下加热板16的顶端安装有上加热板19,下加热板16的内部安装有分流管17,通过设置的上保温板21和下保温板14,减少分流管17在分流板内部加热时的热量流失,减少能量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分流板上的温度,防止了使用过程中,烫伤操作者;
[0027]下加热板16的外表面固定有下凸块15,上加热板19的外表面固定有上凸块20,下凸块15和上凸块20的顶端与下保温板14和上保温板21的内表面接触,上半圆槽22和下半圆槽23的半径相等且组合成圆槽,上保温板21和下保温板14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下凸块15和上凸块20均为半球形,下加热板16和上加热板19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下加热板16的内径和分流管17的外径相等,设置的上凸块20和下凸块15,上加热板19和下加热板16外表面固定上凸块20和下凸块15,保持上加热板19和下加热板16与上分流板2和下分流板1之间的间隙,为分流管17留有膨胀间距,而且减小上加热板19和下加热板16与上分流板2和下分流板1之间的接触面,减小上加热板19和下加热板16的散热,降低上分流板2和下分流板1表面的温度,方便操作;
[0028]分流管17的顶端固定有注射点喷嘴连接圈11,分流管17的顶端中间固定有主流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包括上分流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流板(2)的底端安装有下分流板(1),所述上分流板(2)的底端开有上半圆槽(22),所述下分流板(1)的顶端开有下半圆槽(23),所述上半圆槽(22)的内壁安装有上保温板(21),所述下半圆槽(23)的内壁安装有下保温板(14),所述下半圆槽(23)的内部安装有下加热板(16),所述下加热板(16)的顶端安装有上加热板(19),所述下加热板(16)的内部安装有分流管(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热板(16)的外表面固定有下凸块(15),所述上加热板(19)的外表面固定有上凸块(20),所述下凸块(15)和上凸块(20)的顶端与下保温板(14)和上保温板(21)的内表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圆槽(22)和下半圆槽(23)的半径相等且组合成圆槽,所述上保温板(21)和下保温板(14)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所述下凸块(15)和上凸块(20)均为半球形,所述下加热板(16)和上加热板(19)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所述下加热板(16)的内径和分流管(17)的外径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17)的顶端固定有注射点喷嘴连接圈(11),所述分流管(17)的顶端中间固定有主流道喷嘴连接圈(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点喷嘴连接圈(11)的表面安装有第一加热套(12),所述主流道喷嘴连接圈(10)的表面安装有第二加热套(9)。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烨,彭建球,吴卫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宏利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