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包括转接线,所述转接线包含连接于电池放电端的电池插接端和连接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的车体插接端,所述车体插接端包含串联连接于正极线的正极插片和串联连接于信号线的信号插片;所述信号插片包括两个平行且间距设置的导电簧片,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簧片电性连接于信号线,且另一个所述导电簧片电性连接于正极线,两个所述导电簧片在垂直于插拔方向上相对式的弹性挤压接触或弹性复位分离;所述车体插接端对插于电动车输电端插座的状态下,所述正极线与信号线短路连接。能够准确的获取到电池与电动车接电端的插接信号,防止出现打火现象。防止出现打火现象。防止出现打火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动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
技术介绍
[0002]电动两轮车换电,一组电池每日换电次数2
‑
3次,每次放电口插拔都对电池存在打火的风险。由于市面换点两轮车类型繁多,规格不统一,多数车辆的电机控制器电源输入线只有电源线,没有信号线,且两轮车电机控制器有大电容,故电池在接插车辆时,无法判断是否放电。
[0003]电池放电口于两轮车插拔有打火原因:两轮车电机控制器有大电容,导致在电池接插时的瞬时电流大,出现打火现场,从而导致放电口和放电接头会被烧坏。目前电池控制器中一般通过预放电机制预防打火现象。目前预放电机制的实施方式是:电池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接上,电池控制器中检测到信号,保护板关掉主MOS管,打开预放电直至电池和车辆控制器两边电压一致,电池检测到之后开始正常放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能够准确的获取到电池与电动车接电端的插接信号,防止出现打火现象。
[0005]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包括转接线,所述转接线包含连接于电池放电端的电池插接端和连接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的车体插接端,所述车体插接端包含串联连接于正极线的正极插片和串联连接于信号线的信号插片;
[0007]所述信号插片包括两个平行且间距设置的导电簧片,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簧片电性连接于信号线,且另一个所述导电簧片电性连接于正极线,两个所述导电簧片在垂直于插拔方向上相对式的弹性挤压接触或弹性复位分离;所述车体插接端对插于电动车输电端插座的状态下,所述正极线与信号线短路连接。
[000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电簧片结构相同且正相对设置,所述导电簧片包含至少一个挤压点和至少一个接触点;在两个所述导电簧片的挤压点插入至电动车接电端插座的插孔内的状态下,两个导电簧片的接触点接触贴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簧片包含依次连接设置的连接段、接触段和导向段,所述接触段为向接触面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接触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段,且所述接触段的另一端背离于接触面向外扩张设置并形成挤压点,所述导向段设置在挤压点处且向接触面倾斜导向设置。
[0010]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电簧片在自由状态下,两个挤压点之间的间距大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的插孔的宽度,所述导向段的自由端的间距小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的插孔的宽
度。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垂直设置在信号插片与正极插片之间,且所述导电片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正极插片和一个导电簧片。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绝缘插片,所述绝缘插片可拆卸的设置在车体插接端的插头座体上,所述绝缘插片可插拔设在两个导电簧片之间。
[0013]进一步的,所述插头座体上凹设有容纳绝缘插片的嵌装凹槽。
[0014]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信号线在电池接上车辆时,通过两个可相对挤压或分离的导电簧片实现信号线与电源线的短接,在不改动车辆端电源插头的情况下,满足电池与车辆对插时,获取信号,对于两轮车电源插座没有信号线的车辆也能适配。
附图说明
[0015]附图1为本技术的转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2为本技术的车体插接端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对插前示意图;
[0017]附图3为本技术的车体插接端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对插后示意图;
[0018]附图4为本技术的信号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5为本技术的车体插接端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6为本技术的车体插接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22]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包括转接线1,所述转接线1包含正极线11、负极线16和信号线12,转接线用于延长电池放电端插头的位置,便于不同插头的转接,提升适用性,所述转接线1包含连接于电池放电端的电池插接端和连接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3的车体插接端2,所述车体插接端2包含串联连接于正极线11的正极插片5、串联于负极线16的负极插片17和串联连接于信号线12的信号插片6。
[0023]当电池通过转接线与电动车连接上时,电池检测到信号,保护板关掉主MOS,打开预放电直至电池和车辆控制器两边电压一致,电池检测到之后开始正常放电,防止出现打火现象。
[0024]所述信号插片6包括两个平行且间距设置的金属材质的导电簧片7,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簧片7电性连接于信号线12,且另一个所述导电簧片7电性连接于正极线11,两个所述导电簧片7在垂直于插拔方向上相对式的弹性挤压接触或弹性复位分离;所述车体插接端2对插于电动车输电端插座3的状态下,所述正极线11与信号线12短路连接。信号线在电池接上车辆前,两个导电簧片7相互分离,信号线与正极线分离断开;信号线在电池接上车辆后,通过两个可相对挤压的导电簧片实现信号线与电源线的短接,在不改动车辆端电源插头的情况下,满足电池与车辆对插时,电池控制器通过所述信号线12获取信号,以使得电池开启预放电机制,防止产生打火现象。
[0025]如附图2至附图4所示,两个所述导电簧片7为结构相同的片体结构,且正相对设置,所述导电簧片7包含至少一个挤压点7a和至少一个接触点7b;在两个所述导电簧片的挤
压点7a插入至电动车接电端插座3的插孔内的状态下,两个导电簧片的接触点接触贴合,以实现信号插片与正极插片的电性接触。
[0026]所述导电簧片7包含依次连接设置的连接段13、接触段14和导向段15,所述连接端13为沿插拔方向设置有的平直片体结构,所述接触段14为向接触面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接触段1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段,且所述接触段14的另一端背离于接触面向外扩张设置并形成挤压点7a,两个所述导电簧片7在自由状态下,两个挤压点7a之间的间距大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3的插孔的宽度,当挤压点7a插入至电动车接电端插座3的插孔中被挤压时,能够使得接触段向接触面挤压接触,所述导向段15设置在挤压点7a处且向接触面倾斜导向设置,所述导向段15为向接触面倾斜的弧状或直板状片体结构,用于对插入时进行导向,所述导向段15的自由端的间距小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3的插孔的宽度,以便于两个导电簧片的插入。
[0027]还包括导电片9,所述导电片9垂直设置在信号插片6与正极插片5之间,且所述导电片9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正极插片5和一个导电簧片7。
[0028]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还包括绝缘插片21,所述绝缘插片21可拆卸的设置在车体插接端2的插头座体20上,所述绝缘插片21可插拔设在两个导电簧片7之间。由于两个导电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线(1),所述转接线(1)包含连接于电池放电端的电池插接端和连接于电动车接电端插座(3)的车体插接端(2),所述车体插接端(2)包含串联连接于正极线(11)的正极插片(5)和串联连接于信号线(12)的信号插片(6);所述信号插片(6)包括两个平行且间距设置的导电簧片(7),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簧片(7)电性连接于信号线(12),且另一个所述导电簧片(7)电性连接于正极线(11),两个所述导电簧片(7)在垂直于插拔方向上相对式的弹性挤压接触或弹性复位分离;所述车体插接端(2)对插于电动车输电端插座(3)的状态下,所述正极线(11)与信号线(12)短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电簧片(7)结构相同且正相对设置,所述导电簧片(7)包含至少一个挤压点(7a)和至少一个接触点(7b);在两个所述导电簧片的挤压点(7a)插入至电动车接电端插座(3)的插孔内的状态下,两个导电簧片的接触点接触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簧片式防打火的两轮电动车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簧片(7)包含依次连接设置的连接段(13)、接触段(14)和导向段(15),所述接触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智租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