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492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包括卧推架本体、杠铃杆、用来带动杠铃杆沿着滑杆的长度方向上下滑动滑动组件、用来对杠铃杆的限位固定的固定组件、用来检测杠铃杆向上卧推的个数的检测组件、用来辅助杠铃杆向上运动的提拉组件以及系统控制组件。当检测组件检测到杠铃杆向上推举的数量到预设阀值时,系统控制组件控制提拉组件辅助杠铃杆向上运动,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所需的力气,使使用者在最后力竭的时候继续进行发力,达到了更好的健身效果,且无需健身教练辅助;另一方面,在杠铃杆下降过程中,通过提拉组件中的齿条对杠铃杆的提拉固定,不会出现杠铃杆脱手的情况,提高了安全性。高了安全性。高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健身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如今健身已成为很多人日常空闲时间主要活动之一,而卧推,更是健身当中锻炼胸肌不可缺少的一项,但是要想在卧推锻炼中事半功倍,练出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最后力竭的时候继续进行发力,如果没有健身教练在旁边进行辅助的话,很有可能杠铃杆会脱手,会对使用者造成很大的伤害,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有效地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设计一套可以自动对使用者进行辅助的卧推架装置将是一种趋势。而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刚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无需健身教练辅助可自动辅助使用者在最后力竭的时候继续进行发力,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包括:
[0005]卧推架本体,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两端的支撑组件以及位于支撑组件上端连接两组支撑组件的连接杆;
[0006]杠铃杆,活动设置在两组支撑组件之间,可相对于支撑组件上下活动,所述杠铃杆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至支撑组件的外侧;
[0007]滑动组件,包括分别竖直设置在两组支撑组件上的滑杆,套设在滑杆上的滑套,固定套设在杠铃杆左右两端的固定环以及固定设置在滑套的外周壁用来连接滑套和固定环的连接块,所述滑动组件用来带动杠铃杆沿着滑杆的长度方向上下滑动;
[0008]固定组件,用来对杠铃杆的限位固定,包括对称设置在杠铃杆左右两端的挂钩、分别水平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上与挂钩相适配的第一挂杆以及水平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上与杠铃片的孔径相适配的第二挂杆;
[0009]检测组件,包括2组,分别设置在左右两端滑杆的外壁上,用来检测杠铃杆向上卧推的个数;
[0010]系统控制组件,包括分别位于杠铃杆两端上方且与支撑组件固定连接的控制壳体,设置在其中一个控制壳体外侧端面的调节按钮和显示屏以及设置在控制壳体内部的单片机和电源,所述调节按钮和检测组件分别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显示屏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电源为单片机供电;
[0011]提拉组件,分别位于杠铃杆左右两端的上方,当检测组件检测到杠铃杆向上推举一定数量之后用来辅助杠铃杆向上运动;
[0012]卧椅,活动设置在两组支撑组件之间且位于固定杠铃杆最低处的下方,包括躺板
和设置在躺板底部两端的卧椅支撑柱。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提拉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控制壳体内的电动力矩扳手和齿盘,每个电动力矩扳手的电机的一端均通过电机支撑架固定在控制壳体的内壁,每个电动力矩扳手的电机的输出轴与齿盘固定连接,每个齿盘上绕设有齿条,每根齿条的一端与齿盘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控制壳体的底部内壁后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继电器与电动力矩扳手的电机相连。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按钮包括分别与单片机输入端相连的个数增加按钮、个数减少按钮、设定确认按钮和复位按钮。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组件为触碰式计数器。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壳体外侧端面还设置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包括黄灯、绿灯和红灯。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支撑组件均包括依次连接的L形支撑柱、横杆和立柱,所述L形支撑柱其中一个自由端着地,另一个自由端水平位于横杆的上方,所述横杆的上方设置有U形支撑柱,U形支撑柱的一个自由端与L形支撑柱的顶端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横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一端着地,另一端与靠近立柱一侧的U形支撑柱的自由端的上端外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挂杆分别位于两个U形支撑柱其中一个自由端的内侧壁上,多个所述第二挂杆位于立柱的左右两端外壁上。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杆设置为2根,分别通过设置在左右两端立柱上端外壁的连接板固定连接。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杠铃杆上套接有防滑橡胶套。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卧椅支撑柱包括卧椅支撑外柱和可升降设置在卧椅支撑外柱内的卧椅支撑内柱。
[00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当检测组件检测到杠铃杆向上推举的数量到预设阀值时,系统控制组件控制提拉组件辅助杠铃杆向上运动,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所需的力气,使使用者在最后力竭的时候继续进行发力,达到了更好的健身效果,且无需健身教练辅助;另一方面,在杠铃杆下降过程中,通过提拉组件中的齿条对杠铃杆的提拉固定,不会出现杠铃杆脱手的情况,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侧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A处放大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中提拉组件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中杠铃杆与第一挂杆连接侧视图
[0028]图6为本技术中调节按钮和显示屏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工作原理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工作流程图。
[0031]附图中:
[0032]100、卧推架本体;110、支撑组件;111、L形支撑柱;112、横杆;113、立柱;114、U形支撑柱;120、连接杆;
[0033]200、杠铃杆
[0034]300、滑动组件;310、滑杆;320、滑套;330、连接块;340、固定环;
[0035]400、固定组件;410、挂钩;420、第一挂杆;430、第二挂杆;
[0036]500、检测组件;
[0037]600、系统控制组件;610、控制壳体;620、调节按钮; 630、显示屏;640、指示灯;
[0038]700、提拉组件;710、电动力矩扳手;720、齿盘;730、齿条;
[0039]800、卧椅;810、躺板;820、卧椅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1]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包括:
[0042]如图1、图2所示,卧推架本体100,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两端的支撑组件110以及位于支撑组件110上端连接两组支撑组件110的连接杆120。支撑组件110作为整个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卧推架本体(100),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两端的支撑组件(110)以及位于支撑组件(110)上端连接两组支撑组件(110)的连接杆(120);杠铃杆(200),活动设置在两组支撑组件(110)之间,可相对于支撑组件(110)上下活动,所述杠铃杆(200)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至支撑组件(110)的外侧;滑动组件(300),包括分别竖直设置在两组支撑组件(110)上的滑杆(310),套设在滑杆(310)上的滑套(320),固定套设在杠铃杆(200)左右两端的固定环(340)以及固定设置在滑套(320)的外周壁用来连接滑套(320)和固定环(340)的连接块(330),所述滑动组件(300)用来带动杠铃杆(200)沿着滑杆(310)的长度方向上下滑动;固定组件(400),用来对杠铃杆(200)的限位固定,包括对称设置在杠铃杆(200)左右两端的挂钩(410)、分别水平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110)上与挂钩(410)相适配的第一挂杆(420)以及水平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110)上与杠铃片的孔径相适配的第二挂杆(430);检测组件(500),包括2组,分别设置在左右两端滑杆(310)的外壁上,用来检测杠铃杆(200)向上卧推的个数;系统控制组件(600),包括分别位于杠铃杆(200)两端上方且与支撑组件(110)固定连接的控制壳体(610),设置在其中一个控制壳体(610)外侧端面的调节按钮(620)和显示屏(630)以及设置在控制壳体(610)内部的单片机和电源,所述调节按钮(620)和检测组件(500)分别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显示屏(630)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电源为单片机供电;提拉组件(700),分别位于杠铃杆(200)左右两端的上方,当检测组件(500)检测到杠铃杆(200)向上推举一定数量之后用来辅助杠铃杆(200)向上运动;卧椅(800),活动设置在两组支撑组件(110)之间且位于固定杠铃杆(200)最低处的下方,包括躺板(810)和设置在躺板(810)底部两端的卧椅支撑柱(8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辅助式卧推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组件(700)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控制壳体内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顺罗乔王斌王锦天李鸿远堵泽桦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