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4779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用油底壳,其属于贮油设备技术领域,船用油底壳包括壳体;第一加强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壳底壁,所述第一加强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底部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壳底壁的第一缺口;第二加强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且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加强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加强板的端部固接于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底部固接于所述壳底壁,且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底部设有朝向所述壳底壁的第二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船用油底壳整体强度较高且振动噪声较小。声较小。声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用油底壳


[0001]本技术涉及贮油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船用油底壳。

技术介绍

[0002]油底壳是一种用于收集和存储柴油机润滑油的贮油设备,具体连接于曲轴箱的底部,可以辅助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进而防止润滑油氧化。
[0003]现有技术中,船用柴油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受水上风浪影响,会发生大幅度颠簸或倾斜,导致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剧烈震荡,并撞击油底壳的壁面,进而较容易出现油底壳的壁面破裂的情况,并且,润滑油撞击油底壳的壁面还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噪声。
[0004]因此,亟需一种整体强度较高且振动噪声较小的船用油底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油底壳,整体强度较高且振动噪声较小。
[0006]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船用油底壳,包括:
[0008]壳体;
[0009]第一加强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壳底壁,所述第一加强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底部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壳底壁的第一缺口;
[0010]第二加强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且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1]第三加强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加强板的端部固接于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底部固接于所述壳底壁,且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底部设有朝向所述壳底壁的第二缺口。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三加强板包括底板及两个立板,一个所述立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端及所述壳体的一个侧壁,另一个所述立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及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侧壁,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壳底壁,且所述第二缺口设于所述底板。
[0013]可选地,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具有倾斜壁面,所述倾斜壁面与所述壳体形成第一流道。
[0014]可选地,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加强板,且位于所述壳体一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二加强板穿过该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所述立板。
[0015]可选地,还包括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隔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侧壁及所述第二加强板。
[0016]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滤网及第二滤网,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壁具有进油孔,所述第一滤网、所述第二滤网、所述壳底壁、所述壳体的预设侧壁、所述第二加强板及位于边缘的所述第三加强板连接形成进油腔,且所述进油腔连通于所述进油孔。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滤网平行于所述第一端壁设置,且所述第一滤网具有第一端面、
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固接于所述壳底壁,所述第二端面固接于所述预设侧壁,所述第三端面固接于位于边缘的所述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滤网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滤网的上端面固接于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滤网的下端面固接于所述壳底壁,所述第二滤网的两个侧端面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端壁及位于边缘的所述第三加强板。
[0018]可选地,还包括滤网壳、第三滤网及滑油管,所述滤网壳固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滤网壳的底端与所述壳底壁间隔设置,所述滤网壳的底端具有油入口,且所述滤网壳的侧壁具有油出口,所述第三滤网安装于所述油入口,所述滑油管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油出口并连通于所述滤网壳,所述滑油管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壁。
[0019]可选地,所述滤网壳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的倾斜度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的倾斜度,所述油出口设于所述第一侧面。
[0020]可选地,所述滤网壳的外壁固接有筋板。
[0021]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提供的船用油底壳,壳体的壳底壁固接有第一加强板,壳体的侧壁固接有第二加强板及第三加强板,使得壳底壁及壳体的侧壁均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及第三加强板将壳体分隔为多个存储区域,使得壳体内的润滑油均布在多个存储区域中,船用油底壳发生大幅度颠簸或倾斜时,位于一个存储区域中的润滑油较少,使得该存储区域中的润滑油的惯性较小,进而使得润滑油对壳体壁面、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及第三加强板的撞击力较小,进而降低了壳体、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及第三加强板出现破裂的几率,并且,船用油底壳发生大幅度颠簸或倾斜时,位于一个存储区域的润滑油的速度较低,因而撞击壳体、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及第三加强板时产生的振动噪声较小,使得船用油底壳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用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部分船用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用油底壳的分解示意图一;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未显示有第二端壁的船用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用油底壳的截面示意图一;
[00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未显示有壳体且滤网壳与第三滤网分解时的示意图;
[002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用油底壳的截面示意图二;
[003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用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1]图中:
[0032]1、壳体;11、壳底壁;12、第一端壁;121、进油孔;13、顶板;14、螺栓;15、第二端壁;16、预设侧壁;2、第一加强板;21、第一缺口;3、第二加强板;4、第三加强板;41、底板;411、倾斜壁面;42、立板;43、第二缺口;5、隔板;6、第一滤网;7、第二滤网;8、滤网壳;81、第一侧面;82、第二侧面;9、第三滤网;10、滑油管;20、筋板;30、单向阀;40、泄放管; 50、油塞;60、螺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加强板(2),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壳底壁(11),所述第一加强板(2)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板(2)的底部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壳底壁(11)的第一缺口(21);第二加强板(3),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且所述第二加强板(3)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加强板(4),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4)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加强板(4)的端部固接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所述第三加强板(4)的底部固接于所述壳底壁(11),且所述第三加强板(4)的底部设有朝向所述壳底壁(11)的第二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4)包括底板(41)及两个立板(42),一个所述立板(42)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41)的一端及所述壳体(1)的一个侧壁,另一个所述立板(42)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41)的另一端及所述壳体(1)的另一个侧壁,所述底板(41)垂直连接于所述壳底壁(11),且所述第二缺口设于所述底板(4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1)的两端分别具有倾斜壁面(411),所述倾斜壁面(411)与所述壳体(1)形成第一流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加强板(3),且位于所述壳体(1)一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二加强板(3)穿过该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所述立板(4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隔板(5),多个所述隔板(5)沿所述壳体(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隔板(5)垂直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及所述第二加强板(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琦屠丹红程俊锋高呈毓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